2006年3月25日

搖滾是一門嚴肅的事業! from "School of Rock"


2006/03/25,

今天回到家,打開HBO,一不小心就看到了一部超級好萊塢、但卻讓我感動得亂七八糟的電影。看完實在是太感動了!

這部電影,中文譯名叫做「搖滾教室」。

以下是他的中文簡介
杜威費恩是一個天生反骨、離經叛道的搖滾樂團吉他手,他以搖滾樂反體制的叛逆精神為最高指導原則,私底下生活靡爛不說,在舞台上更是我行我素,往往自己玩到High到不行,一頭跳進觀眾群,卻沒有人接住他,讓他跌個狗吃屎。他一心想率領他的樂團贏得搖滾樂團大賽冠軍,但是他瘋狂的行徑卻讓其他團員受不了,於是一氣之下就把他踢出樂團。他在遭受這種打擊之後卻仍不知悔改,還想死皮賴臉地靠室友的接濟過活,但是這次就連他當代課老師的室友也不肯挺他,對他下最後通牒,要是他不付房租就要把他掃地出門,這時他接到一間貴族小學的電話,要他的室友當代課老師,於是他靈機一動,竟然冒充室友當起小學五年級的老師。雖然他自己不學無術,什麼科目都不會教,但是當他在無意間聽到學生上音樂課表現出來的音樂才華,他又靈機一動,決定跟他的學生組一個搖滾樂團,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但激發了這些孩子們對搖滾樂的興趣,更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上面這個簡介主要是針對那個主角,講說這個主角如何在教導小朋友的過程中成長,但這部電影真正感動我的是那群小朋友的成長。看到那些小朋友,我好像就看到iron學長小時候的憤怒身影。然後看到小朋友的天分就慢慢被開發出來,那才是讓我感動到手足舞蹈的東西阿。


這雖然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喜劇片,可是他的主題、還有他的內容實在是太吸引我了阿。我實在沒辦法表達我的感覺了,請大家一定要找來看阿!

2006年3月18日

打逐字稿的小絕招


2006/03/18,
(2007/03/11最新修改, 增添yukie的協助)

由於本所的歷史因素,使得我身邊大多數的同學、學長姐,絕大多數採用的研究方法都是質化研究。作質化的人呢,多半要整理一堆新聞、歷史檔案、作一堆索引卡;再不然就是要去作訪談、寫日誌。

下去作訪談呢,就一定要打逐字稿,而打逐字稿是需要工具的。每個人使用的輔助工具都不同,例如有同學使用「豆子騰稿機」,這個軟體不錯,值得先介紹一下。

豆子騰槁機是在同一個平台作業,打逐字稿時不用在各軟體之間切換,打起來很順暢;但是他的播放核心是微軟內建的media player,而media player的減速效果非常糟雖然有改善了但還是不太方便,這也連帶的使豆子騰槁機的減速功能不佳(至於豆子騰槁機的聲音減速方式,請看本文附錄)。

而我的方法,是利用foorbar2000,利用這套軟體內部的減速技術以及快捷建設定,來協助我們來打逐字稿。foobar2000與豆子騰槁機,原本是互有高下,但是在yukie網友的火力加持後,戰鬥能力就遠遠高於豆子騰槁機了。因此,如果您的訪談人講話速度緩慢,不需要用減速設備,那你用foobar2000或是用豆子騰槁機都沒有差;但如果訪談人講話速度快,需要用減速設備,那推薦您使用我以下推薦的方式。


用手打逐字稿,有兩大關鍵:1.)在不扭曲音質的前提下,讓播放速度變慢,2.)可以用鍵盤完成所有動作,讓手不必在鍵盤跟滑鼠間反覆移動。以下我將Step by Step的作給大家看(感謝Origin2跟Yukie,沒有他們的無私協助就沒有這一篇文章)。

一、降低播放速度


第一,請下載foobar2000的0.8.3, Special版本。這套軟體本身是非常強大且省資源的音樂播放軟體,可以解開很多copy音樂的限制格式、推薦的人也很多了,這邊不再介紹(這個東西已經有人中文化了,不過我沒用過,以下仍以英文版的詞彙為主)。請注意,我推薦的版本是0.8.3,而目前官網上的版本是0.9.3,兩個版本在減速上面有很大不同,故請注意不要下載到最新版本喔。

第二,安裝時,記得千萬別按太快,按到第二次next之後,會出現一個要求你choose component的畫面,foobar的預設是「Previous install」,但是你要選擇「Full Install」。請參考下圖:

安裝component

第三,安裝完後,開啟foobar。然後從上面的工具欄進行以下動作:foobar2000->Preference->Playback->DSP manager。把右邊的「SoundTouch」加到左邊去,然後按save。請參考下圖:

soundtouch到左邊

之後再走一次同樣的路:foobar2000->Preferences->Playback->DSP manager->SoundTouch,進到SoundTouch的畫面,把 Apply slider changes in real-time 勾起來,然後調整上面的Tempo adjust,速度就會改變囉。請參考下圖:

tempo adjustment

完成上述步驟,請關掉foobar,重新開機。印象中有朋友曾經回報過,就算完成上述步驟還是不能work,但是重開機後就可以了。因此到此仍不能work,請重開機,相信問題應該可以解決。


到此為止,你已經可以調慢受訪者的速度,但是又不會嚴重扭曲受訪者的聲音了(微軟的Media player也可以調慢,不過聲音會變成恐龍叫,等於沒用)。再來要教你怎麼設定快速鍵。


二、設定快速鍵


第四,其實Foobar本身內建就有一些快速鍵了,例如X是暫停、C是啟動。但這些預設的快速鍵對我們打逐字稿來說並不方便,所以有必要微調一下。而我的作法是把F1設為暫停、F2設為倒退10秒。我想這兩個功能大概是打逐字稿最重要的兩個鍵。

修改快速鍵的步驟如下:foobar2000->Preferences->Core->Keyboard->Shortcut,然後在裡面add你要的東西。我以「倒退5秒鍵」來舉例:在下圖右下角的那個框框裡面,選到「playback 5 seconds」,然後在下面「key」的空白格中輸入「ctrl+,」、把右邊的「global hotkey」打勾,然後按「add」,你剛剛輸入的東西就會跑到上面去了。(上面那個框框裡面的東西,就是既有的快速鍵設定,剛剛的動作就是加一個新的快速鍵進去。所以你也可以以同樣的原理,利用remove刪掉所有的既定設定,被你改得亂七八糟的時候,也可以按reset回復預設狀態。)請看下圖:

foobar修改快捷鍵

那個global hotkey很兇狠,只要你把那個框框勾起來,那只要把foobar打開放音樂,無論你的主畫面停留在哪個地方,按下「ctrl+,」,你的音樂就會立刻倒退5秒喔。如果你不想讓那個快捷鍵有universe的能力,就不要勾那個global hotkey就好了。

我建議大家用「ctrl+,」「ctrl+.」「ctrl+L」這三個快捷鍵設定,主要是利用按鍵上面的「<」跟「>」,方便我們記憶快捷鍵的位置,而且利用ctrl加上這三個鍵,也不會干擾到正常運作;手也不會移動太多位置,可以大幅增加工作效率。


希望這個整理,對那些長期被逐字稿困擾的朋友們有幫助。




附錄:豆子騰槁機的減速方式。


網友pony詢問,豆子騰稿機如何減速呢?好問題!

前面已經說過了,豆子騰槁機是用windows內建的Media player製作的,所以調整速度的方式就跟調在media player調速度的方式相同。

首先,請在豆子騰槁機的media player的那個顯示位置按右鍵,就會出現下面這樣的情形:

豆子騰槁機減速-1

然後就...

豆子騰槁機減速-2

由於豆子騰槁機使用的播放軟體是media player 10,而這個軟體只有三段式變速:加快/不變/減慢,這連帶的使豆子騰槁機也只有三段變速的能力。或許各位可以升級到Media player 11試試看,說不定他會有較多的變速選擇?





後記:我可以整理出這篇文章,來自於Origin2的無私教導,以及Yukie的熱心輔導~ 故本文若有任何貢獻,都要歸給他們兩位。如果有朋友們覺得此文還有一些幫助的話,也請您也為後人作一些善事,讓愛傳出去。

《核能兩面觀》


2006/03/18,

人類生活在一起,意見不一是正常的事情。問題在於我們要怎麼化解爭論?是不是所有的爭論到最後都沒有辦法溝通呢?難道只有以表面上民主自由的表決才能解決爭端?能不能單純的不比聲音大小,不比人數多寡的以理服人呢?過往的台灣經驗告訴我們,這個理想在台灣,真的就只是理想而已。

然而《核能兩面觀》這本書,用核能辯論做為例子,告訴我們不用太悲觀;美國人1980年代作得到的,我們20年後應該也作得到。

核能爭議在美國一直存在,從1960核能開始商業化後,辯論就沒有停息。這本書的兩個編者,挑出四個核能的核心課題(輻射、核電廠、廢料、經濟),要求擁核跟反核兩陣營人士,各自發表看法。本書的兩個編者都是核能領域的專業人士,雙方的代表人士也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喀,因此整本書的水準非常高。再者,對於外國讀者來說,原文再好我們也不知道,重要的是陳晴美的翻譯相當好,讀起來真的是相當輕鬆愉快,完全不用從翻譯的句子中再回頭猜原文的寫法,看起來相當舒服。

《核能兩面觀》的英文版在1983年出版,可是台灣到2006,似乎也沒看到同樣品質的出版品。我們有太多需要解決的爭議,有太多需要公開辯論的課題,但是卻沒有看到有人、有出版社有興趣、或是有能力,把幾個大喀捉過來要求他們各自針對幾個核心課題來討論。目前常看到的就是像龍應台「面向大海」的作法,以她自己先申論,然後眾人回應的方式來作「討論」。這樣子基本上不是討論,只是把資料排一排而已。這樣辯論的強度是不足的,也不夠直接。美國人他們喜歡把事情分成兩面來看,這個作法有其侷限性,但總比我們目前這樣混在一起還好。

對於核能問題有興趣、或是對理性溝通有興趣的版友,可以考慮去圖書館翻翻這本書。關於這本書的討論到此為止。




台灣社會針對核能課題的討論,雖然起因是林俊義針對核安提出的質疑,但後來真正使核能問題被重視、被眾人用放大鏡觀察的,反而是因為對國民黨欺詐的不滿、以及蠻橫作法的憤恨。針對威權政府的批判遠遠高於對環境課題的重視,政治問題優先於環境問題,大概是任何一個威權國家都不可能避免的事情吧?2000年國民黨下台之後,核能問題雖然漸漸與民主抗爭脫離,但台灣社會只注重其經濟面向,而忽略其他的核安面向;更麻煩的是,核能在媒體上的討論仍是以政治問題現身,依舊與外交政策、藍綠紛爭、制訂新憲有許多牽連。

我不是說外交、經濟面向的問題不重要,重點在於我們想到核能,似乎沒想到原來核能還包括經濟、財務以外問題,以為我們蓋核電廠舊址要評估財務狀況、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即可。


現代生活很愉快,帶給我們很多的便利,今天的瓦斯爐、交通工具、盤尼西林、甚至沖水馬桶,都是200年前的人不能想像的,我們也無法想像沒有沖水馬桶怎麼過活。現代生活毫無疑問是比較好的,一味的追求原始生活,只是整天在starbucks裡暢談生命意義的布爾喬亞的鬼扯,實際上在原始部落中生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很多人說拿著瓷器喝著冰咖啡說文明有多不好有多糟糕,鬼扯,那是因為他沒看到那群快樂的原始人如何看著束手無策的看著自己親人死在天花手裡、然後沒隔多久自己也跟著死掉的真實處境。文明的力量就在這裡,要批評文明、或是現代社會的人不可以沒有看到這個力量,這個力量才是許多部落當地人憤恨自己人、然候強烈擁護現代化的動力。


核能跟蒸氣機一樣,給我們很多好處,也很多沒有辦法重來的壞處。只是我們既然已經走上這條不歸路,那我們要嘛就是減少物欲、要嘛就要用更高水準的技術去減緩低技術的破壞程度。回歸原始生活這種口號是講起來很容易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年頭連種水稻、種柳丁、復育櫻花勾吻鮭都要用一定一定程度以上的生化技術了,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不靠產學合作R&D、單靠老祖宗經驗可以作得好、又可以讓人活得好的東西?

一旦一部份人類,選了這條文明的路,其他人大概也就沒有停留在原地、又可以活得愉快的方式了吧?

2006年3月16日

大學到底是拿來幹嘛的


2006/3/16,

前幾天聽女朋友提到台北大學法律系有一位陳愛娥教授,在大一的法律必修課上面K掉了2/3的大一新生,照我女朋友的說法,用這種方式來告訴小朋友們大一就要開始唸書,這位教授似乎相當引以為榮。我是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新進來的這一屆小朋友比較混,還是他們太調皮得罪老師的緣故,導致他們有一個悲慘的大一生活,但聽我女朋友說起來,似乎不是這樣。似乎是這位優秀的正教授認為,讀書必須從大一開始念,這樣才是步入大學殿堂的基本工作。

我衷心希望我的資訊是錯的。但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麼我認為她此舉乃是嚴重的錯誤。



台灣的中等教育體制、以及特殊的華人國情,讓本島的中學生基本上不被允許作唸書以外的事情,少數有一些人可以在高中搞社團、辦科展,那也只是少數人,而且他們從事那樣的「課外活動」時,仍然有非常強的「課業功利取向」,談不上什麼尋找人生的方向。然後呢,我們的中學生就憑藉著父母親、學長姐、獲著報章雜誌熱門課系的排行、或是分數志願數來選擇我們的主修。這個主修是不是適合這個人,依靠的是運氣而不是智慧。

對此種極難扭轉的畸形中等教育體制(更不用說文組的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內容有極大斷層),高等教育的初期必須予以配合;例如我們必須允許我們的大一、大二學生較多的機會到處去修課,看看大學有哪些各種奇奇怪怪的課程,甚至必須要去到處交朋友、參加社團,用實際身體力行的方式體驗世界(這位教授肯定不知道切格瓦拉的摩托車旅行,對全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不然她為什麼不允許學生在最沒貢獻的大一時期,去外面周遊列國)。等學生到了大二、大三,才讓他們接受真正初級的專業學術訓練,這才是青年學子成長的合理路徑。

每個人都曾經濛濛懂懂過。如果先長大的人不允許後長大的人慘澹摸索的機會,不給他們選擇的空間就直接給他們大量的訓練,那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會對他的課業、未來的工作有什麼熱情、或是奉獻的動力。這種例子我們都看太多了。

以我自己為例,我雖然高三就決定要念政治學,但是我進了大學還是花了兩年的時間到處比較去修課;周遊列國之後,才慢慢知道我到底關注什麼課題、對什麼事情沒有興趣,才逐漸產生對政治學的肯認。因此我到了大三才開始把所有的時間都投注在系上的專業科目上(後來進去後產生的質疑就是後話了,在此不需多談)。連我這種很早決定主修的人都這樣了,更何況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這種學科的小生命。以自己的專業為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你會努力工作為它奉獻;但若要求一個「尚未抱持」如此態度的人作跟你同樣的事情、要求別人跟你一樣以「你」的專業為榮,那本質上就是暴力。

學科的興趣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找尋、自己去決定,老師可以用各種方式把學生誘拐到他的手掌心中,但也是必須基於學生的主觀認可,而不是用這種懲罰的方式來達成。


此外,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你不可以要求大學生在他四年裡面只修過自己系上的課程,如果是這樣,那這所大學的大學部訓練,非常失敗。更糟糕的是,這位陳愛娥教授,不是數學系、物理系、哲學系…等等基礎學科的人,而是一個應用性學科的教授。

姑且不論法律系到底應不應該放在大學部,只單純問為什麼一個教授會要求大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在一門應用學科身上?一個法律系畢業生沒有其他的專業能力,阿只知道法律是有什麼用?方便快點拿到律師資格嗎?這樣的訓練方式以及課程設計,至多只會訓練出一批腦中只有法條、沒有其他東西的動物。如果這群動物將來將是領導台灣未來走向的社會菁英,那你想這群人會把台灣帶到哪去?


話說回來,用這種高門檻的來虐待大三、或研究所的學生,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事情(事實上我們系上以前大三也有一門殺頭課,只是遺憾的是後來那個老師高昇、後來的教授就沒那麼殺了),畢竟想要拿到學位、或是想要以學術做為職業的人,沒有一定程度的水準,當然是不允許的。但是,我認為將這樣的作法拿來對付大一新生,是非常不恰當的事情。不可以把對待研究所學生的方式,搬過來使用在大一新生上面。我不認為有任何的理由,可以合理化這樣的懲治方式。





2006/11/14, 補充說明:

不知為何,這篇文章在這兩天點閱率忽然暴增,為了避免誤導讀者,我想我應該再作說明。

據我後來從網友處得知,陳教授在大學部的授課是非常吸引人,甚至後來很多小朋友們也都是因為上了陳教授的課,才點燃他對知識的熱情的(本文好幾位回應的網友都是如此)。聽到這件事情我很高興,但也擔心我的原文,很可能會讓讀者對陳教授產生誤解。據此,如果我在這方面確實造成了錯誤印象,我向陳教授及其學生致歉。但我不會因此就收掉這篇文章。

因為我不認為「殺掉全班2/3的大一新生」是一個合理的懲罰方式。無論教授面臨多麼混亂的課堂秩序、或是其他莫名其妙的場景,這個懲罰都不合理。這是本文的基本初衷,而上述的新資訊並不足以要求我收掉這篇文章。

因此即使反對者眾,但我仍不打算修改我的基本立場。

2006年3月14日

紅色炸彈


2006/03/14,

今天一上網,就收到大學同學的信,說她要結婚囉。然後她有給我一個網址,我就連上去看一看。那個網址就是她們的新婚照,裡頭真是男的帥女的正。我是沒有看過她男朋友本人啦,不過就我認識的她來說,照片並沒有失真太多。

那個網站呢,每一個照片後面,女主角都加了長長的註腳在後面,裡面透露的當然是濃到化不開的黏梯梯到快看不下去的濃情密意。我並沒有誇張喔,只是為了避免本blog的闇黑風格滲透到人家的幸福之中,因此不在此提供連結。

那個網頁,其實只是很簡單的網路相簿,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工程。只是,不禁讓人想問:這個小網站是誰建立的?為什麼是女方去弄的?我這樣的好奇並不是有性別歧視,而在於如果是女方建立了相簿,那麼男方的工作又是什麼呢?

我的問題是,婚禮到底是誰在籌備的?是哪「一個人」放下自己的工作,來準備這個「兩個人」的事情?

這個課題並不適合在大喜之日發生時討論,畢竟這可能會讓美好的婚姻莫名其妙的破局,但還沒有遇到大喜之日的我們這些孤男寡女,先看看下面這篇paper,或許也不是壞事:

Sniezek, Tamara. 2005.
Is It Our Day or the Bride's Day? The Division of Wedding Labor and Its Meaning for Couples.
Qualitative Sociology, 28(3):215-234.


abstract隨便翻:
我使用南加州異性戀婚後夫妻的質性訪談資料,探討了結婚計畫工作在新郎與新娘之間的分工課題,以及兩人如何詮釋該工作的意義。我發現結婚計畫工作不成比例的由女性負責,尤其是那些不可見的部分。
在許多方面,結婚事務是被忽略的無酬勞動的形式之一。但不同於家務勞動,結婚事務的工作並不被雙方視為不公平的工作。夫妻會使用一種特定類型的互動策略,將結婚計畫工作視為一種共同參與且平等的事務。

這篇文章是小時候在圖書館裡亂翻期刊時不小心看到的,當時覺得很不錯但也沒有細看。今天大學同學的美麗照片以及美麗網頁,讓我回想起這篇文章,順便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漢文跟英文都很爛,而且不熟悉作者詞彙的理論根源,因此翻錯是必然的,路人請務必協助指正,以免有其他路人被我誤導。

2006年3月10日

李志銘 《半世紀舊書回味》


關於本blog的未來,我目前傾向在這裡放書評。至於評的書,將不會是跟我研究領域有直接關連的大頭書,而傾向介紹一些被冰在圖書館裡頭、不被重視的好書。這些書可能是通俗讀物,可能是專業學術書籍,他們的共通點是以台灣社會為主題。就算該書的主要討論內容明顯不是台灣社會,我也是會採用比較的方式去評斷這本書對台灣社會的貢獻。

以上是本blog未來兩三個月的嘗試作法。這也是我目前想到比較不會浪費網路資源、又可以作點好事的方式。



最近無意中看到了好幾本由博碩士論文改編的書。比較特別的是,這些書走的不是傳統學術發表的路線,而是通俗暢銷書的路線。這引起我一些興趣。

台灣某些系所,一直有將優秀的畢業論文改寫成書的優良傳統。以台大文學院為例,他們的「文史叢刊」,就是歷史系與中文系每兩年輪流各自推出一篇碩士論文,然後讓他改寫出版專書;清大人類所也有類似的傳統,也會將優秀的碩士論文改寫成書。以前(其實現在也還是啦)總期待著自己的畢業論文,可以跟那些優秀的學長姐一樣,可以將自己的碩士論文出版成學術專書,用這種方式就可以光榮的離開、交給後人努力了。這個夢想我最近已經不報希望。簡言之,心之嚮往甚高,但明白自己所能達成甚少,也就漸漸放下這樣的情緒。

只是最近看到一些由碩博士論文的改編書,不把自己當成傳統的學術出版物,反而當成通俗性的讀物來行銷、販賣。出於好奇心,特別把這樣的作法的幾本書拿來比一比。爛的我就不要提了,免得到時候跟某人一樣黑掉了不能登台社。
在這邊要介紹的是,李志銘的「半世紀舊書回味」,群學出版社。書的內容簡介請看網路上既有的書摘,我不再多言。

話說在前頭,我以前雖然也是一天到晚買書的傢伙,覺得這實在是相當快樂的事情(買書可以讓心情好,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亂買書)。但我現在已經不幹這種事了。買了一堆書放在書架上但卻沒有好好讀過他,我後來認為這是一種浪費資源的事情。因此這種私人癖好不是我選擇在這裡評論這本書的原因,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書的品質本身。我的意思是:不是書痴、不逛舊書攤的人,還是可以看看這本書的。


先看看這本書的碩士論文。這本碩士論文整本超過兩百頁,而且他可是用單行行距喔,不是一點五倍行高喔。整個論文本身的特色是資料整理多於理論概念、歷史描述多於論證。我想我這樣的心得對一本碩士論文來說並不算是批評,畢竟我看過很多他們所上的碩士論文都是資料哩哩落落、理論大而無當,他能夠在那樣的環境氛圍裡面做到這樣,已經相當了不起了(看來我大概也黑掉了XD)。而且,我認為他資料的蒐集的細密度,是相當完整的。除了我們常見的口述史、檔案資料,他也實際弄到了不少第一手的實際歷史證據,這後來也都出現在他改寫的書中。在資料方面作者下的功夫,我看得相當慚愧。

一般來說,要把一本對話對象是特定學術社群的碩士論文,改寫成一般的大眾通俗讀物,中間需要有一些調整。例如必須將原先理論的部分去掉,可能要放一些box作一些專有名詞的說明,可能還要增加大眾有興趣、但可能跟整體論證沒有太大關連的史料...。然而這本碩士論文原本就沒有什麼理論企圖,而且他的原稿也沒有太生澀的專有詞彙,換言之,其實他的碩士論文本身,就已經很像一本通俗讀物了(這是少數原作者的爸爸媽媽知道小孩在研究什麼的特例)。儘管如此,作者仍然費了很大的功夫把一些沒有放在畢業論文中的史料再放進那本書裡面,而且相當有條不紊,不會有那種「硬要放上去只為了證明他有那筆資料」的感覺。不僅如此,他也還針對內文的一些龐雜的地方作了一些修改,從章節的調整到字裡行間的修訂,都可以看見作者下的功夫。


最後,大概要大大稱讚一下的就是群學出版社。我猜大概是作者的邀稿吧,群學老編在書中寫了個〈懺悔錄〉,他說群學拖稿拖了快一年,讓這本書出版的時間落後同質性的書太多,讓他很對不起作者;但我認為作者才應該要好好感謝一下群學,若沒有群學願意花那麼多時間陪作者慢慢琢磨,這本書絕不會有今天這麼高水準的表現。群學真是一個好的出版社,到現在他們出過的書每本品質都是相當好阿,希望他們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我們七月要出的那本不知道會不會害死他們?)

通常能夠出版好作品的出版社,多半沒什麼資源作行銷,希望我這篇「隨想」能讓多一點人知道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