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2日

我們根本沒有真正職棒


2006/09/12,

日前某中華職棒球團召開記者會,聲明因為近日進場人數減少,使球隊營收減少,因而無法進一步擴充其軟硬體設施。而該球團將盈餘減少的原因,歸咎於台灣沒有足夠的棒球人口,「餅」太小。

上述想法不僅是報章雜誌,同時也是網路討論中的主流思維。眾人誤以為職棒成立至今始終原地踏步,乃是由於先天棒球人口不足導致,因此「節儉」的作法才是符合本地特殊環境的策略;而某些球團之所以可以在近年來快速成功,是因為他們可以發揮「球團與母企業互利」的效果。

職業頭銜業餘聯盟


人們之所以持此一論點,實因多數人被「中華職業棒球聯盟」中的「職業」一詞所蒙蔽,而未想到中華職棒在制度層次上,只是個空有職業頭銜的「業餘」聯盟。上述「球團與母企業要互利」此一思維,便是業餘思維的代表。

以上面那句話來說,在台灣似乎成立,但在日本就不一定,在美國則完全沒道理。紐約洋基隊的老闆史坦布納原是造船業者,他買下洋基隊,對其造船生意有幫助嗎?完全沒有。西雅圖水手隊的母企業是任天堂公司,也沒有傳聞報導任天堂公司買球隊是為了增加在美曝光率。更不用說像是奧克蘭運動家、德州遊騎兵,這兩支球隊都只是一群有興趣、有錢的投資人一起集資買下的,
它們根本就沒有母企業。

平日習於「母企業與球團互利」的讀者可能會好奇,那麼球隊如何生存?棒球公司當然是直接從棒球產業中獲利:球團花錢建立球探部門、農場養成體系、醫療團隊,盡可能挑對球員、讓小球員成長得比人好,以減少球員的薪資支出;並想辦法讓比賽更有娛樂性,塑造在地認同,想辦法增加進場人數來增加收入。

若球團賠錢怎麼辦?這就像一般的營利公司,公司賠錢就請總經理下台,若仍持續虧本,那就把球隊賣掉,換新董事入主。畢竟職業球隊是一間營利公司,不像業餘球隊只是公司內的一個部門,旨在降低母企業稅賦或塑造企業形象而已。經提醒後,相信讀者會發現,今天台灣多數的職業棒球隊,多是用玩業餘球隊的方式來玩職業棒球。然而為什麼這個狀況可以持續存在?

公開平台制定體系


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幾個名義職業、實質業餘的職棒球團,它們從根本上壟斷台灣職業棒球遊戲規則,所以它們才可以魚目混珠,用職業層級的名義玩業餘層級的遊戲。

如果中華職棒有正常的「職業棒球」制度規範,例如勞方有自由球員制度,一二軍間有合理的薪資約定;資方有公開透明的球員買賣平台,以及「真正」的 waiver,台灣棒球運動員的薪資就會大幅提昇,而球員大舉上升的薪資,自然會逼使部分買不起明星球員的球團,去建立自己的球探部門,以及二軍養成體系。

自然而然,全聯盟的競賽水準會提高,娛樂性會更強,觀眾自然會進場,棒球人口也會增加。到時,我們才能說台灣有真正的職業棒球聯盟。

【2006/09/12 蘋果日報】(網站連結

(頁首圖片為制訂中職遊戲規則的意見領袖:洪瑞河總經理)



----
本文原發表於2006/09/05, PTT-Baseball。經改寫後投至蘋果日報論壇。

本文槁酬1/2將捐助PTT,以感謝ptt眾版友的鼓勵,以及ptt-baseball這六年來的滋養與慰藉。

2006年9月9日

郭泓志之後...





2006/09/09,


阮是十八薄命農村女,離開家鄉出外來求利,
想著歹命有時目屎滴,也是不得已。
離開阿母的身邊,阿母啊,你現時像阮心內悲。
《黃昏嶺》作詞:周添旺


郭泓志於美東時間2006/09/08晚上七點,台灣時間2006/09/09早上七點,在紐約皇后區的Shea Stadium展開他首度MLB先發,並立即展現全面宰制比賽的潛力。在這個苦盡甘來的時刻,iamwilly祝賀郭泓志,恭喜他終於展開那段早該開始的璀璨年代;感謝道奇球團,感謝他們給郭泓志那麼多次機會、那麼長的時間,讓郭泓志能夠逐漸恢復他原本的天資;順道也恭喜台灣那些對他殘暴至極的人們,還有持續壓榨他的機會。

郭過去十年來的境遇,值得所有喜愛棒球的台灣人關心。郭泓志值得關心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登上全世界最高層級的舞台,是台灣之光;而是因為他的悲慘歷史,是所有台灣棒球運動員的縮影,更是每個不幸生在台灣的天才運動員的真實寫照。郭泓志的投球技術,完全應歸功於美國職業球團的醫療與養育能力,而他的祖國台灣,不僅沒有出上半點力氣,反而是讓他受苦受難、磨損他難得資質的元兇。為了所謂的學校名聲、為了所謂的國家榮譽,我們毫不吝惜的葬送掉無數條天資優秀、前途無可限量的手臂。上天給台灣如此驚世的天資,我們台灣人不僅不懂珍惜,更隨意浪擲。我們台灣人,愧對那些為了滿足我們喜樂而受苦的小球員,也愧對上天給我們的,

我們除了為小選手們的青春與血汗而流淚、嘆息之外,也要想想,我們可以做甚麼事,讓未來的小朋友們,可以有自由自在的棒球娛樂,讓未來天資聰穎的小朋友們,可以有徹底發揮潛能,而不必再為了團隊、國家榮譽,甚或只是教練個人的名聲而遭受到如此驚人的折磨與虐待。


以下附上兩篇介紹郭泓志的文章,供不太看棒球的版友們參考:民明網的〈誰要郭泓志?你問我咧〉,以及PTT, edwin11017版友所寫的〈台灣的神之左手-我所知道的郭泓志〉。由於後文尚未被PTT系統收在web版精華區中,因此我暫且以全文轉錄,一週後Web版本出現
後,我會以連結方式連結該網頁,並將該文從blog刪除。這段時間尚請edwin11017版友見諒。


----------------------------------------------------------
----------------------------------------------------------

作者: edwin11017 (EDWIN) 看板: HCKuo
標題: [討論] 台灣的神之左手-我所知道的郭泓志
時間: Thu Sep 7 23:29:05 2006


慘烈悲壯的青棒史

關於郭泓志過去的經歷,在網路上有許多流傳,最近因為郭泓志即將在美國大聯盟先發初登板,所以有關於郭泓志的討論又熱鬧了起來,但是還是有人質疑郭泓志當年在國內留下的許多不名譽事蹟。

這些事到底是真是假,老實說不是當事人根本不知道,我將這幾年在網路上看到關於郭泓志的故事經歷做了一些整理,加上一些我自己的當年的記憶跟心得給大家參考,對郭泓志有興趣,但是不了解他的人可以參考一下。(部份內容網路上都找得到,真實性也許待考,但是在當年媒體一面倒的討伐聲中,這些內容無疑是提供我們找到真相的另一種參考。)

說到中華隊與松阪大輔的對抗史,一定有許多球迷會第一個想到九九年在韓國力抗日本的蔡仲南。不過早在阿甘之前,郭泓志就已經在九八年的亞青盃裡上演過這段戲碼了。

當時中華隊遇上由松阪大輔所領軍的甲子園明星隊,那時候的松阪大輔是高三學生,已經是日本成名已久,威名遠播的平成怪物,而郭泓志與松阪大輔對抗下的表現,面對日本甲子園明星隊打線(現在很多都在日職一軍),郭泓志主投7.1局,投出11K,自責分1分,高水準的表現完全不遜色於松阪大輔,雖然比賽最後中華隊以一分飲恨,但是郭泓志的高水準演出,甚至也有日本媒體認為他投得比松阪還要好。也就是這一場比賽,讓年僅高二的郭泓志一戰成名。

青棒時期的郭泓志是一個爭議性人物,雖然擁有傲視國內青棒的頂級天賦,可是身上卻總是纏繞在永無休止的負面新聞。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郭泓志愛耍大牌,喜歡欺負學弟、抽煙、喝酒、打架,十足的小流氓。平常不愛練球,所以雖然球速很快,但是控球卻很爛,甚至會跟教練起衝突。

當時我在金龍旗看郭泓志的比賽,印象中賽事剛開始時,郭泓志的表現神勇無比,140km以上的速球連發,他的對手根本摸不到球,就像大人打小孩一樣,讓人不由得同情郭泓志的對手。當時我最愛看的就是郭泓志跟曹錦輝的比賽,每天都在注意他們兩人誰投的球比較快。

不過,郭泓志這一段命運悲慘的青棒史也就此展開,當時的教練,為了爭取好成績,毫不客氣的過度壓榨郭泓志的手臂,據說有曾在九天裡投了三十局的記錄,關於郭泓志在青棒如何被教練過度使用,在網路上有相當多的流傳。

當時郭泓志常常要連續好幾天出賽,曾在第二屆金龍旗的八強戰先發上場,投了一百八十幾球完投,之後又在四強戰上場主投,然後冠軍戰又再上場救援。驚人的頻繁出賽,辛苦的演出神奇逆轉秀而搶下當年冠軍。讓教練開開心心的拿到好成績、領獎盃、賺獎金,卻讓一旁關心他的球迷看得膽戰心驚、心疼不已。

第三屆金龍旗,郭泓志的表現大不如前,控球亂七八糟,是大家對他最深刻的記憶,對郭泓志控球不好的印象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產生,當年報章雜誌開始大肆報導郭泓志的負面新聞,最有名的就是郭泓志的教練跟台灣媒體抱怨,說郭泓志耍大牌,不肯上場投球,還有就是郭泓志很愛偷懶,練球不認真,常常把教練交待的練習量偷工減料等等,當時還發生教練上投手丘罵郭泓志,而郭泓志也是一臉不爽,在投手丘上狂踢土,甚至還發生甩棒事件,被裁判警告。

結果當時引起台灣媒體一陣狂轟猛批,所有對郭泓志不利的負面新聞一一見報,包括他會欺負學弟,抽煙、喝酒、打架,媒體把郭泓志形容得十足是個小混混,也把郭泓志投不好的原因歸咎於他不愛練球,甚至還有傳言說郭泓志在打放水球。事實的真相不得而知,但是在網路上卻流傳著另一種與媒體完全相反的說法。

據說當時在休息區裡有一段激烈的爭吵,南英教練指責郭泓志投的很差。郭泓志則說因為前幾天的比賽,才剛投了八局,手還很痛。教練就罵他,沒有鬥志,愛耍大牌,很難管教之類的,還提到什麼成績很重要、補助經費之類的。還說他們以前那個時代的王牌投手也都是一直投。之後休息室內持續的爭吵,然後傳出「啪」的一聲,據說是教練賞了郭泓志一巴掌。(台灣教練打選手好像不是新鮮事,陳金鋒也曾被教練打過巴掌,導致耳膜破裂重聽,聽說吳思佑在與美國球隊簽約前也曾被教練用藤條打斷他的左手臂)

因為被過度使用而手痛的郭泓志,在被指派上場前向教練表示因為手痛希望能休息幾天,不願上場投球。結果,教練就在媒體上放話,說郭泓志耍大牌不肯上場投球,導致國內媒體對郭泓志的一片躂伐,於是手痛不已的郭泓志,只好又拿起手套,上場投球。結果郭泓志的表現是當然相當不理想,球速越丟越慢,控球越來糟,高一就擁有145km豪腕的他,因為疲憊與傷勢,他那隻傲視群雄的黃金左臂也已經慢慢舉不起來,據說有時候球速連130km都丟不到。

如此荒腔走板的表現,自然更引來台灣偽善媒體更多的圍勦,媒體把郭泓志表現不佳的原因怪罪於他平時練習不認真。而郭泓志也從不曾在媒體上反駁什麼,只是繼續上投手丘投球,繼續的投出保送,繼續的被對手打爆。僅管手臂已經受傷,僅管投得不好,但是南英的教練還是讓郭泓志一直的投一直的投。

第四屆金龍旗應該是大家最有印象的時刻,因為當年也是曹錦輝發光發熱的一年,國內青棒兩大左右巨投相互輝映。但是在媒體一致的褒揚曹錦輝的資質、球技與人品下,對郭泓志的負面批評卻也一直沒停止過。

這一年的郭泓志又是連續好幾天出賽,十六強戰完投14X球,八強戰上場救援四局,四強戰再上場主投被打爆,隔天季軍戰卻馬上又上場中繼救援了七局。因為大家都知道郭泓志的控球不好,所以他的投球數會比一般正常情況下的投球數要多很多,加上過多的投球局數,郭泓志的黃金左臂所累積的投球量十分嚇人。就在教練為求獎金、經費補助的目標,與台灣腦殘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郭泓志的手臂在青棒時期悲慘又驚人的過度使用量,讓少數還關心他的球迷為之動容、不忍,也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一生難以磨滅的嚴重傷害。


錯綜複雜的簽約風波與吸血經紀人

郭泓志的出國事件在國內喧騰一時,當時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經紀人張高達竟然在中華青棒隊集訓的宿舍當場把郭泓志強行帶走。雖然有不少人覺得把郭泓志帶走是好事,免得以後沒有出國的機會。不過,事後看曹錦輝的例子,當時郭泓志急著跟道奇簽約未必是明智之舉。

當年簽約風波錯綜複雜,據說是郭泓志的父親先收了統一獅的營養金,但是後來郭父又跟張高達簽了經紀約(郭父的說法是因為郭泓志堅持要出國他才簽的),之後統一要求郭泓志履行合約加入統一獅,於是郭父又希望郭泓志留下來加入中華職棒,然後張高達又跑去找郭泓志的母親簽約,之後又牽扯出一堆郭泓志家庭風暴。

不過最重要的是,經紀人張高達與郭泓志簽下的合約十分不合理,根據合約內容,郭泓志與道奇隊簽約,張高達可抽佣20%,若升上大聯盟則抽年薪的8%-10%,之後有什麼廣告代言合約一律都抽20%,遠遠超過當時的經紀人抽成行情,而且一簽就是十三年的超級長約,等於把郭泓志三分之二的球員生涯都賣給張高達了,跟賣身契沒什麼兩樣。

而且張高達還以相當低廉的價格把郭泓志賤賣給道奇隊,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郭泓志一百二十萬美金左右的簽約金似乎不少,但是事實上,包括美國的經紀公司與教練都認為,郭泓志應該有兩百五十萬美金的身價,所以當時張高達用一百二十萬美金把郭泓志賤賣給道奇隊,美國方面的其他球團跟經紀公司都覺得是道奇隊賺到了。(張高達跟郭泓志的經紀約後來好像處理掉了,不過詳細情況我不太清楚)

因為郭泓志兵役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他也無法回台灣來,當時國內媒體跟棒協用「兵役」這個藉口狠狠修理郭泓志,用「逃兵」這個難堪字眼形容郭泓志,當時還有郭泓志要是回國,棒協就要通知軍方去機場抓人之類的傳言。「逃兵」這兩個字現在看來真是可笑,以這個標準來看,現在出國旅外的年輕選手們不是好幾個逃兵嗎?也是因為這個「逃兵」說法,所以後來郭泓志就再也沒有回來台灣這個故鄉過,直到幾年後郭泓志的父親過世,他才偷偷摸摸的回國來奔喪。(即
使他2002年首度代表中華隊打亞運,也因為簽證與兵役問題,無法踏上台灣的土地上)

簽約風波中,郭泓志被棒協宣佈「永不錄用」(網路上流傳是中華隊永不錄用,也有人說是中華青棒隊永不錄用,我印象中棒協當初是說”中華青棒隊”永不錄用,不過很多網友堅持棒協是說中華隊永不錄用,所以變得有點羅生門),郭泓志在媒體的一片批評聲中,偷偷摸摸的前往美國挑戰大聯盟夢,他也成了唯一不是帶著國人祝福而出國挑戰夢想的選手。


「小聯盟的傳說」與傷痛奮鬥史

無論如何,郭泓志總算是逃脫了那個對他不太友善的故鄉-台灣,而來到他追逐夢想的戰場-美國。郭泓志的小聯盟初登板,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大驚奇,他的1A初登板,據說至今仍然是「小聯盟的傳說」,為人所傳誦。那場比賽郭泓志先發主投三局,一共三振了七名打者,兩個斷棒滾地球出局,並且投出嚇死人的98mile速球(同一時期的王建民、跟曹錦輝好像都還沒投過這麼快的球),驚人的表現,瘋狂的屠殺1A打者。

據說當時郭泓志的隊友,游擊手Joe Thurston,看完郭泓志的投球說:「我在另一隊的朋友打了一個界外球,竟然是全場最結實的一球。所以不是他們打不出安打,而是根本打不到球!」 在場邊觀戰的球探甚至認為,郭泓志在該場比賽的表現已足以立刻登上大聯盟。而當年他只有十八歲!更神奇的是,聽說郭泓志投出98mile的那顆球以前,他的手肘韌帶就已經斷裂了。(韌帶都斷了還能投到98mile,真神人也)

遺憾的是,這場比賽結束後,郭泓志就因為手肘韌帶斷裂,從此開始他漫長又痛苦的開刀復健之路。郭泓志的韌帶斷裂顯然是因為國內比賽時過度的使用所致,但是令人生氣的是,台灣的媒體與教練卻認為郭泓志是因為自己愛亂飆球速才會把韌帶投到斷掉,跟他在台灣的頻繁出賽無關。這種推卸責任又厚顏無恥的說法,真是人神共憤啊。

動過第一次T.J手術之後,郭泓志在小聯盟未來的五年裡,始終揮不去手肘傷痛的惡夢,2002年郭泓志又開了一次結締組織清除的小手術,手術完後沒多久,正好遇上2002年亞運。當時郭泓志剛開完刀,復健都還沒做完,結果當初放話說「永不錄用」的中華棒協竟然以「兵役」問題為由,向道奇提出徵召,企圖以「兵役」之名要脅郭泓志回來加入中華隊打亞運。

對於被棒協封殺,可能因為兵役問題,而永遠不能踏上故鄉台灣土地一步的郭泓志來說,這個徵召不論是對他或是道奇隊而言,照理來說都是一大利多,因為郭泓志的確很需要藉由參加亞運比賽,來幫他的「逃兵」身份解套。但是問題是郭泓志才剛動完手術,雖然復健狀況良好,畢竟還是沒有完全復原。

郭泓志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加亞運,我想任何一個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都會知道,以郭泓志當時的狀況根本不宜參加。原因很簡單,因為道奇球團已經明白向中華棒協表示,郭泓志尚未完全復原,還一再向棒協確認真的要徵招郭泓志?在腦殘棒協以「兵役」問題威脅下,道奇隊還是同意放人,不過也定下郭泓志不能投超過四十五球的規定。

一個復健中的投手,都說不能投超過四十五球了,再腦殘的人也應該知道郭泓志的狀況真的不好,實在是不適合出賽,沒想到棒協的腦殘程度遠遠超出我的想像,竟然還是硬要徵招郭泓志。更可笑的是,中華隊的總教練在親眼觀察過郭泓志的狀況後就應該知道他的狀況是不適合出賽的,結果還在比賽最關鍵的時刻把郭泓志派上場投球,總教練的腦殘程度,肯定比棒協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可避免的,尚未復健完的郭泓志在亞運的表現是讓人失望的,投不出球速(最快144km),控球也不理想,在接連的投出四壞球保送後,最後輸掉了那場比賽,之後郭泓志成了頭號戰犯,在網路上被眾鄉民罵到體無完膚,比賽完後,他一臉難過的在媒體上說:「其實手臂尚未復元,投球還會痛,硬著頭皮上場,把大家打下的江山搞砸了,本以為可以撐下去,只可惜事與願違,我對不起隊友,也愧對國人。」當時我心裡想,愧對國人的是郭泓志嗎?真正愧對國人的應該是腦殘到無藥可救的中華棒協跟總教練吧。

可惡的是,棒協用「兵役」問題,把郭泓志徵召回來,說明會幫郭泓志解決兵役問題。結果事後又改口說郭泓志雖然已經符合補充役身份,但是因為當年郭泓志是以役男身份出國,已違反法令,要郭泓志先去解決法令問題,才能讓他適用補充役。最後棒協跟體委會又以要求郭泓志參加經典賽為代價,承諾幫他處理兵役問題,讓他能在年底回國服補充役,才讓郭泓志的兵役問題真正獲得解決。

亞運結束後,郭泓志悲慘的命運並未就此結束,回到美國後竟然傳出郭泓志必須再開一次刀,動第二次的T.J手術,這也是他赴美後的第三次手術,老天給他的苦難磨鍊未免也太艱苦了點,2003年郭泓志整季報廢未出賽,直到2004年季中才又再回到球場上。(有人說,郭泓志第三次開刀是因為棒協強迫徵召他回來打亞運,又硬把他派上場,才會害他手傷加重,必須再開一次刀。我是不覺得郭泓志第三次開刀一定跟亞運比賽有關,但是那次亞運不應該徵召郭泓志回來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綜觀郭泓志在小聯盟這幾年,出賽場次實在少得可憐,大部份的小聯盟生涯都是在養傷、復健中渡過。因為沒投出過成績,自然不受國人重視,加上亞運投不好,還有過去在國內的風風雨雨,我週遭的人對郭泓志印象都不是很好,尤其是亞運結束後,常聽到很多人罵他是廢物、垃圾。

我總是對他們說,你們口中的廢物、垃圾,這五年來,道奇隊卻一直緊緊的抓在手中,不曾放棄。道奇球團不是白癡,如果郭泓志真的是廢物、是垃圾,道奇隊不會白白的浪費這麼多年的時間等他,2002年時更不可能讓一個在小聯盟沒投出過成績的投手,名列四十人名單。郭泓志不是廢物、垃圾,他是在台灣蒙塵落難的璀燦寶石,總有一天會在美國人的細心呵護下,在大聯盟綻放耀眼的光芒。(在台灣,有那個球隊會願意等一個沒有投出成績的投手五年?)


走過黑暗,黎明將至

可喜可賀的是,郭泓志終於在2005年完成他生涯的第一個完整球季,依然神奇的是,他竟然能在短短的一年之內,從高階1A出發,屠殺完一堆可憐的1A小朋友後,快速升上2A,在2A繼續用他高得嚇人的三振能力瘋狂屠殺,然後迅速登上夢想中的大聯盟殿堂。如果不把過去養傷復健的那幾年算進去,郭泓志幾乎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站上大聯盟,把過去他在小聯盟浪費掉的時間給補了回來。

今年球季結束後,郭泓志年底應該就會回到台灣服補充兵役,將可以徹底解決他的兵役問題,也可以正式擺脫這跟隨他六年之久的「逃兵」身份,以後他就可以跟其他的旅外球員一樣,在球季結束後回到故鄉台灣休息,跟家人一起生活,不用再像個通緝犯一樣終年窩在國外回不來,恭喜他,也祝福他能在未來的職棒生涯有好的表現,而且永遠保持健康。



作者: edwin11017 (EDWIN) 看板: HCKuo
標題: Re: [討論] 台灣的神之左手-我所知道的郭泓志
時間: Sat Sep 9 09:44:23 2006

首先,先恭喜郭泓志拿下第一場先發勝利,這一勝讓不少支持他的球迷等了很久啊。

至於之前打完這篇文章後,陸續有不少網友提出指正的部分,有網友說可能有一些內容有點爭議,有待商確。我想,部份內容確實有討論的空間,如果有網友覺得那些部份比較有爭議,也歡迎提出來讓大家參考,討論討論。

不過,裡面幾段內容,像青棒被操的過程、經紀人、兵役問題、小聯盟的開刀復健等部份,跟一些網友交換意見後,應該是比較沒什麼爭議的地方,這些內容網路上都還可以找得到,想知道詳細內容的朋友,事實上郭版就有很多,爬爬文應該就可以找到。

關於demintree大提到亞運徵召那一段的爭議,我想,當時我因為看到郭泓志在網路上被罵到臭頭,心裡很生氣,所以看到一些質疑棒協方面的討論(當時網路上這種討論不少),自然會把兩者間做一些負面連結,所以或許真的會有些偏差(我承認我當時真的很不爽棒協的一些做法,到現在也是),雖然我文章前段就有說明僅是提供給大家參考,但是為了避免如demintree大說的,會對其他人造成誤解 所以我想還是在這裡說明一下。

另外比較有爭議的部份,是之後有不少熱心的網友提供我不少意見,主要是在說以前郭泓志高中時期確實是一個比較桀傲不馴,難以管教的學生,也的確做過一些不好的事。我想,我的文章中也沒有否定過郭泓志以前不好的過去,這部份也不需要去否定它。

不過就像magichour大所說的一樣,郭泓志也許十八歲前是做過一些年少輕狂的事(媒體以前報的那些事當然不能說沒發生過,像踢土、甩棒的那些事就都是真的),但畢竟事情都過去了,相信大部份的人在回想自己過去十八歲以前的想法、做過的事,應該也跟我一樣只會覺得自己當時的想法很好笑,很幼稚、不成熟。

用正面一點的態度來看,現在的郭泓志已經長大了,他現在比以前更成熟、穩重,不再是以前那個年輕氣盛的孩子了,不需要一直把對他的回憶停留在以前的印像,總是有些人一提到郭泓志,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小子以前好像很囂張、很臭屁之類的,我覺得一直用這樣角度看現在的郭泓志,而忽視他之後那幾年的努力奮鬥的過程是很不公平的。

何況他在小聯盟奮鬥所展出來的努力、勇氣、毅力是不容抹滅的,希望大家以後提到郭泓志,就會想到他這幾年努力奮鬥的過程,就算他以前真的有過那段年少輕狂,那也是過去的他了,而那些過去也不足以抹滅他之後這幾年努力奮鬥所帶來的正面意義。

至於有很多人來信說想轉載這篇文章,我本來是覺得無所謂啦,但是後來不少網友的來信指正跟建議,讓我覺得為了避免如demintree大所說的,在一些有爭議的地方對別人造成誤導,所以如果真的有轉載的必要,希望除了註明出處,也在文章後附上這篇說明。謝謝!

2006年9月8日

RSS Reader Recommendation


2006/09/08,

Iamwilly在五個月前,在建議各位版友不要再使用IE,叫大家改用firefox或是Opera時,當時就已經提到過RSS這個功能(請看前文)。但當時限於主題,我只有點到為止,沒有多做介紹;再者當時我也認為這是一個很普及的技術了,也不需要浪費時間提起。

但我回國後,觀察暑假這段時間的blog流量,我發現這段流量遠超出我的預期,而這暗示著本blog的版友多數未使用RSS這項技術,否則不應該有這樣的流量。因此這讓我不得不懷疑,多數版友並不知道RSS、就算知道也不知如何使用。而經我「非隨機」地詢問後,發現此一猜測果然屬實。於是willy決定花一點時間簡介一下RSS,希望多讓一些人知道這個東西,也節省我逐一說明的力氣。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網誌新聞格式)是甚麼?這種技術指的是網站跟瀏覽器之間會主動互通,不用使用者自己手動去連。

舉實際的例子來說,就是我們這些blog會更新,但是我們更新的時間常常是不定時的,那麼想要知道blog有沒有更新的讀者,就要常常連上網站,看看有沒有新文章。那如果你手上只有兩三個那就還好,那要是像我一樣,手上有上百個blog要看,那不是每天都把時間花在開網頁上了?那rss這個技術呢,它就是讓你不用一個一個連上去,而是blog若有新的文章,網站自己會主動告訴你,然後你在連上去就可以了。這個技術現在所有的blog廠商都有提供了,而且多數的報紙網站也都有提供。

好,現在大家都知道RSS是甚麼了。那我現在要推薦兩種類型的RSS軟體,方便大家使用。

一、單機版


第一種是單機版的RSS軟體。單機版指的是,你在電腦裡面安裝一個類似PCman或是KKman的瀏覽器,然後專門用那個瀏覽器來看blog。那我個人推薦的「RSS瀏覽器」(rss reader),有Sharp Reader還有Great News

其實若以使用介面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Sharp Reader,有個知名blog也是這樣認為。可是要使用Sharp Reader必須要有微軟的.NET Passport,然而我討厭微軟,所以也就沒有使用SharpReader,但是若是你剛好有.NET Passport,也不討厭微軟,而且慣用的瀏覽器仍然是IE的話,或許可以考慮這個。其實Sharp reader是真的不錯,做得跟outlook很像,使用上還蠻直覺的,是相當不錯的軟體,只可惜他被微軟買去了...。

那至於Great News,這玩意兒已經有繁中版本(雖然說我覺得它的中文化怪怪的)。Great news的好處在於,它跟IE的「我的最愛」連在一起,所以你可以直接用這個瀏覽器,直接使用IE中儲存的我的最愛:意即你可以直接使用我的最愛,去連結你要的網站,也可以把新找到的網站直接裝進我的最愛裡。

其實唷,RSS Reader其實就是一個陽春版本的網頁瀏覽器;一般瀏覽器做的事情,rss reader全部都可以做;而RSS reader可以做的事,現在有許多瀏覽器也都可以做了(例如firefox以及opera)。至於如何使用一般瀏覽器來當成RSS Reader,就請再次參考這篇舊文吧……

二、網路版


常使用「我的最愛」(其實應該稱為「書籤」啦,不過這邊暫且沿用這個翻譯)、又經常使用不同電腦的版友,常遇到一個問題:你在A電腦的我的最愛,不能隨心所欲的出現在B電腦上,而需要靠使用者自己備份來備份去,很麻煩。所以像我們這種人,就會很想要有一個在網路上,隨時都保持更新,不用我們到處備份的「網路版我的最愛」。而事實上,現在很多網站在做這個,而且也衍生出許多功能了,例如del.icio.us、或是HEMiDEMi就是這樣的產物。

同樣的,如果你使用單機版的RSS瀏覽器,而偏偏你有兩台電腦,那你也遲早會遇到上述問題。然而,同樣的,如果你在網路上有一個「網路版RSS瀏覽器」,這樣你就可以在網路上直接新增、刪除各個blog,做到在兩台電腦之間同步的效果,而沒有各電腦間的lag問題。

在這裡我仍只推薦兩個網路版RSS閱讀器:Google Reader以及Bloglines

Google Reader,這東西真的是滿滿的google風格:它就是只給你看blog跟看新聞而已;它只做這件事情,完全沒有任何其它的累綴裝飾,而且它的使用方式非常直覺,就跟google的首頁搜尋介面一樣,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要怎麼使用。我自己看了都好喜歡。不過Google reader的門檻在於,他限制只有Gmail帳號的人才可以申請。因此想使用Google reader卻沒有Gmail的版友,請留言或是寄信跟我索取,我手邊有將近兩百個gmail帳號發不出去,所以請不用客氣(我的email在profile裡面可以查到)。

Bloglines則跟google相反,它的功能較多(例如有網路版我的最愛、搜尋其他網友的我的最愛…etc),當然其中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當成RSS瀏覽器。Blogline的註冊方式非常方便,版友們進去看看即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套網路版RSS瀏覽器,它們的中文化都做得不錯,尤其是Google的。這點單機版的不知怎麼回事,都做得不是很成功。我猜有可能是因為RSS閱讀器的使用者尚屬小眾,所以才會這樣吧?

(2006/11/01補充:聽說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iamwilly's report
吳偉立的部落格

星期五, 九月 08, 2006
RSS Reader Recommendation


2006/09/08,

Iamwilly在五個月前,在建議各位版友不要再使用IE,叫大家改用firefox或是Opera時,當時就已經提到過RSS這個功能(請看前文)。但當時限於主題,我只有點到為止,沒有多做介紹;再者當時我也認為這是一個很普及的技術了,也不需要浪費時間提起。

但我回國後,觀察暑假這段時間的blog流量,我發現這段流量遠超出我的預期,而這暗示著本blog的版友多數未使用RSS這項技術,否則不應該有這樣的流量。因此這讓我不得不懷疑,多數版友並不知道RSS、就算知道也不知如何使用。而經我「非隨機」地詢問後,發現此一猜測果然屬實。於是willy決定花一點時間簡介一下RSS,希望多讓一些人知道這個東西,也節省我逐一說明的力氣。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網誌新聞格式)是甚麼?這種技術指的是網站跟瀏覽器之間會主動互通,不用使用者自己手動去連。

舉實際的例子來說,就是我們這些blog會更新,但是我們更新的時間常常是不定時的,那麼想要知道blog有沒有更新的讀者,就要常常連上網站,看看有沒有新文章。那如果你手上只有兩三個那就還好,那要是像我一樣,手上有上百個blog要看,那不是每天都把時間花在開網頁上了?那rss這個技術呢,它就是讓你不用一個一個連上去,而是blog若有新的文章,網站自己會主動告訴你,然後你在連上去就可以了。這個技術現在所有的blog廠商都有提供了,而且多數的報紙網站也都有提供。

好,現在大家都知道RSS是甚麼了。那我現在要推薦兩種類型的RSS軟體,方便大家使用。



一、單機版

第一種是單機版的RSS軟體。單機版指的是,你在電腦裡面安裝一個類似PCman或是KKman的瀏覽器,然後專門用那個瀏覽器來看blog。那我個人推薦的「RSS瀏覽器」(rss reader),有Sharp Reader還有Great News。

其實若以使用介面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Sharp Reader,有個知名blog也是這樣認為。可是要使用Sharp Reader必須要有微軟的.NET Passport,然而我討厭微軟,所以也就沒有使用SharpReader,但是若是你剛好有.NET Passport,也不討厭微軟,而且慣用的瀏覽器仍然是IE的話,或許可以考慮這個。其實Sharp reader是真的不錯,做得跟outlook很像,使用上還蠻直覺的,是相當不錯的軟體,只可惜他被微軟買去了...。

那至於Great News,這玩意兒已經有繁中版本(雖然說我覺得它的中文化怪怪的)。Great news的好處在於,它跟IE的「我的最愛」連在一起,所以你可以直接用這個瀏覽器,直接使用IE中儲存的我的最愛:意即你可以直接使用我的最愛,去連結你要的網站,也可以把新找到的網站直接裝進我的最愛裡。

其實唷,RSS Reader其實就是一個陽春版本的網頁瀏覽器;一般瀏覽器做的事情,rss reader全部都可以做;而RSS reader可以做的事,現在有許多瀏覽器也都可以做了(例如firefox以及opera)。至於如何使用一般瀏覽器來當成RSS Reader,就請再次參考這篇舊文吧……


二、網路版

常使用「我的最愛」(其實應該稱為「書籤」啦,不過這邊暫且沿用這個翻譯)、又經常使用不同電腦的版友,常遇到一個問題:你在A電腦的我的最愛,不能隨心所欲的出現在B電腦上,而需要靠使用者自己備份來備份去,很麻煩。所以像我們這種人,就會很想要有一個在網路上,隨時都保持更新,不用我們到處備份的「網路版我的最愛」。而事實上,現在很多網站在做這個,而且也衍生出許多功能了,例如del.icio.us、或是HEMiDEMi就是這樣的產物。

同樣的,如果你使用單機版的RSS瀏覽器,而偏偏你有兩台電腦,那你也遲早會遇到上述問題。然而,同樣的,如果你在網路上有一個「網路版RSS瀏覽器」,這樣你就可以在網路上直接新增、刪除各個blog,做到在兩台電腦之間同步的效果,而沒有各電腦間的lag問題。

在這裡我仍只推薦兩個網路版RSS閱讀器:Google Reader以及Bloglines。

Google Reader,這東西真的是滿滿的google風格:它就是只給你看blog跟看新聞而已;它只做這件事情,完全沒有任何其它的累綴裝飾,而且它的使用方式非常直覺,就跟google的首頁搜尋介面一樣,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要怎麼使用。我自己看了都好喜歡。不過Google reader的門檻在於,他限制只有Gmail帳號的人才可以申請。因此想使用Google reader卻沒有Gmail的版友,請留言或是寄信跟我索取,我手邊有將近兩百個gmail帳號發不出去,所以請不用客氣(我的email在profile裡面可以查到)。

Bloglines則跟google相反,它的功能較多(例如有網路版我的最愛、搜尋其他網友的我的最愛…etc),當然其中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當成RSS瀏覽器。Blogline的註冊方式非常方便,版友們進去看看即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套網路版RSS瀏覽器,它們的中文化都做得不錯,尤其是Google的。這點單機版的不知怎麼回事,都做得不是很成功。我猜有可能是因為RSS閱讀器的使用者尚屬小眾,所以才會這樣吧?

(2006/11/01, hypnotist補充說bloglines的中文化做得很差,而我剛剛仔細試用一下,也確實不是很懂那些中文字的意思是什麼...Orz 目前尚在尋找其他reader中,在找到之前還是先暫時推薦Bloglines)

總而言之,請大家不要再傻傻的一個一個blog慢慢連,試試看這種新工具吧(其實也已經很過時了),這會節省各位非常多時間的。



延伸閱讀:
何謂共享書籤
如何新增書籤



(頁首圖片為鹿港媽祖廟前的蚵仔煎)

2006年9月3日

美國紀行之八:母親與我



2006/09/03,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我決定不再繼續整理美國之行的心得,因此美國紀行系列文章必須提前結束,而這篇文章就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必須聲明,我的老闆絕對沒有要求要我趕快去找他報到,完全是我自己的決定,請大家不要誤解水果熊阿。


這一篇文章,不像前面那麼硬梆梆,而想要談的是我跟我媽媽的關係。

這趟40天的旅程,我跟我媽絕大多時間都是黏在一起的。我們兩個這輩子,從來沒有那麼長時間的相處在一起,以往都是她工作、我唸書,我們經常好幾天都見不到一次面,有事情也是用紙條聯絡。這趟旅程是我第一次長時間看到媽媽。我不知道我媽覺得怎樣啦,不過我自己是快瘋掉了。偶爾有機會可以擺脫老媽一個人活動,就是我難得的假期,可以讓我高興好久好久。為什麼我會有這種「不肖」的心態?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我試著把我跟我媽的關係講一次,試著用這個關係,當成是這系列文章的「幕後告白」吧XD。

不知道是從小的特殊養成方式的關係還是有甚麼其他因素,從小我就習慣在沒有親人的環境下活動(我相信這是單親家庭的小孩很常見的現象,不過我還蠻喜歡這樣的狀況);在我家人的記憶裡面中,我絕對沒有黏著家人不放、或是家人要出去然候我不能跟所以大哭大鬧的事情發生;因此自然而然,我跟我媽當然沒有甚麼親密的友誼或是良好的默契。我小時候一直以為,這就是小孩跟大人互動的常態,我只是跟大家一樣而已,直到我上幼稚園才發現,我跟我媽的互動方式,似乎真的跟別人不太一樣。不過以我今天的想法來說,我主觀上並不覺得這有甚麼不好,而且就客觀上來說,我認為這點應該是多數人都有的經驗(當然程度不一),因此應該不是我們母子不親的原因。

其次,在這次旅程中,我們偶有意見不合之處,只因我們喜歡的東西不同,感興趣的東西也不一樣。以曼哈頓的中央公園(位置在這裡)來說好了,我媽媽去到中央公園,她就一定要從頭到尾轉一圈,只有用自己的腳踏遍一條路、看過每一顆樹,她才覺得她來過。但是我到中央公園,大致知道裡頭的內容後,就會找地方坐下來看人,以方便我拍照或作筆記。我這樣的作法被我媽說成是懶惰蟲,而我則嫌那走馬看花、看起來都有走過可是其實也只是經過而已。不過這個的問題也不是太大,畢竟她去曼哈頓是要去放鬆、度假的,本來就不同於我去的目的,而且這個其實也沒甚麼,忍一忍就過去了,所以也不是真正造成我跟我媽不合的問題。我想真正麻煩的應該是下一點。


不知道是因為閱讀取向的關係,還是我天生就真的比較看不慣不公平的事情,也或許只是因為我年紀輕不知天高地厚…,因為各種我也釐不清的理由,我在知識與生活上選擇了左翼,尤其是較為激烈的衝突論立場;而此一觀點的基本特徵就是:除了追問為何如此以外,還會追問為何不是我們希望的那樣?我們不會把現狀視為理所當然或是牢不可破的東西,而將之視為可以改造的東西。只可惜我媽完全不認同我的觀點。

雖然我媽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出身,但可能因為在社會上打滾太久、吃過太多現實世界的苦頭吧,她對世界的認知與我全然相反。她說過:「我在社會上打滾30年了,看過的人百百種,我知道要生存唯一的原則就是要圓滑,只有圓滑、有彈性一點才能生存。很多人老覺得社會樣樣都不好,不能接受社會,結果這樣的人就沒有辦法跟人相處、吃不了苦,所以找不到工作,到頭來活了一把年紀卻甚麼都沒有。」她非常不滿我的許多想法,她最常罵我很「僵硬」,說我在很多看法上都很固執,沒得商量。例如先前我在blog中就曾經提到我跟我媽一起看電視而引起的爭執。

她知道社會的常態是邪惡的,而她腦中想的是如何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讓自己在邪惡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不是想辦法改變這個邪惡的環境,這反映在她的處事原則上:圓滑、彈性的人生觀。

當我看到一個很不合理的事情,我就會說那東西根本就不合理、應該要想辦法改掉,然後我媽就「告誡」我,說我這樣太衝了,這樣會得罪很多人,這樣會不利於我,因此她要求我往好的那面看,以此消弭我心中的暴戾之氣。她常說她之所以可以活得那麼快樂,就是因為她凡事都會往好的那方面看,知足常樂,與人為善。她「開釋」我,如果要是在外面受了委屈導致心情不順,那回家之後就念念心經念念佛號,就可以靜心了。

唉,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就覺得她這根本就是在吸毒來麻醉自己嘛。只可惜她應該沒讀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半年前,我只想到到我跟我媽的不合,可能只是學術場域與生活現實的衝突(同前一連結),等我離開象牙塔就會改善;但在我這次長時間跟我老媽相處之後,我認為我跟我媽的衝突,並非簡單的情緒或意見不合,抑或是我先前說的那種理由,而是我們兩人根本上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而且這兩種人生觀還是截然對立而沒有辦法妥協。

我知道我現在才25歲、也沒有謀生能力,這麼早就聲稱我有「人生觀」確實是有些言之過早,但起碼我現在的感覺就是如此:我媽媽關心的是如何融入這個世界,想辦法在骯髒的人間活下去;但我關心的是如何改變這個骯髒的世界,根本就沒想過如何融進世界。

如果她不是我媽,我想我有把握可以說服她。但偏偏她是我媽,只要我跟她意見有甚麼不合,她就會拿出他長輩的身份開始「開釋」我;在我不願意妥協的前提下,我如何跟這位長輩互動呢?





我也會想,我老媽也曾經年輕過阿,國民黨的教育再怎麼好,我就不信她沒想過要抵抗,畢竟她年輕時可是民歌西餐廳的歌手耶,儘管她不是楊祖珺、羅大佑,但起碼也知道、聽過這群人在搞甚麼事情吧?為什麼在她現在身上完全看不見呢?

會不會我的老媽年輕時,也曾經在被窩裡面偷讀黨外雜誌?也曾經在生產線上代表女工們跟資方爭取權益,只是她沒有讓我知道?那如果是這樣,那她為什麼不讓我知道呢?

是否只是因為我是她兒子,只希望我不要出問題、平平安安長大就好,所以將反抗藏於心底而不露於外?抑或是為了獨力養活我這個小子,他不得不放下她年輕時曾經許下的理想,放下她所有的身段,甚至付出自己的人生,只為了讓我可以衣食無缺的長大?

舞動人生】(Billy Eliot)劇中,身居工會幹部的爸爸,為了栽培小兒子的難得天賦,只好在眾目睽睽之下進廠工作,成為背叛工會的一份子,劇中背叛工會的爸爸跟力挺工會的大兒子兩人在工廠門口的拉扯線上相擁而泣,哀悼他們的理想抵不過現實的折磨。【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劇中,為人個性極好、打拼到不行的媽媽,在房東、眼疾,甚至法律的聯手夾攻下,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只為了讓小孩有機會可以治病。

我看黑暗中漫舞時,我眼淚掉得死去活來,因為女主角根本就是我母親的翻版,而我也知道如果媽媽遇到跟女主角一樣的問題,她也會作一模一樣的決定。


我有這樣的媽媽,還有甚麼好抱怨的呢?可是難道面對媽媽時,我就只能扮演「永遠長不大的兒子」的角色,而不能使用我一般生活的角色嗎?

我想這個問題,要用一輩子來回答吧?希望媽媽可以給我足夠的時間來想這個問題阿。





美國紀行系列文章終於結束,本blog也將回到一個月一篇文章的頻率;而willy的下一篇報告,主題將回到willy最愛的棒球。很感謝各位版友的愛護,也請舊雨新知們繼續給willy質疑與鼓勵、批評與指教,給willy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謝謝大家。

2006年9月2日

美國紀行之七:殖民與現代化?—(3)


2006/09/02,

甚麼是「美」?甚麼樣的東西,我們覺得是美麗的東西?以前我從不覺得這是重要的問題,但最近我才發現這茲事體大。


出發前一個禮拜,滿腦子都在掛念出國可能遇到的情境,心裡十分不安;而我無意中搜尋到酪梨壽司的「歸國學人」。我從酪梨壽司此文得到的訊息是:台灣人太會打扮了,而美國人都不太打扮。這個訊息真是讓我大大放鬆了一下,想說紐約人也是跟我一樣糟糕嘛,看來我不需太過憂慮。

結果呢,我一下飛機,卻發現紐約人不像酪梨壽司講得那樣阿,尤其是在曼哈頓島上面更是如此。他們穿衣服還是很周到,還是有所裝扮,跟我這種窮酸打扮還是有很大落差阿。雖然儘管每個人都穿夾腳拖趴趴走(他們真的很愛穿夾腳拖喔),但是那個夾腳拖也都是有品牌的耶;儘管每個人都挺著小腹穿露肚裝(除了soho區少數有練瑜珈的草食動物以外),但那個肚子仍是整體造型的一部分阿。

因此在紐約時,我認為酪梨壽司的說法言過其實。


30天之後,我離開紐約,展開日本七日遊。我一進入機場捷運,馬上就意會到我過去30天的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因為這時我才驚覺到,我沒有拿台灣上班族跟美國上班族比、沒有拿美國窮學生跟台灣窮學生比,而是拿美國上班族跟台灣窮學生比。難怪我會有「美國人很會打扮」的觀感。

我之所以會犯下這種嚴重錯誤,是因為其實美國的上班族跟學生,在穿著上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Wall street的人除外),所以美國的上班族跟學生的身份屬性,其實不容易用衣著來判斷。但是日本就完全不是這回事。

日本人(尤其是女孩子)超級會打扮,不管是學生或上班族都是一樣。對我這個剛從美國晃過去的窮學生來說,我走在日本街頭的第一天,真的只能用目瞪口呆來形容我的感受:滿街化妝的超級漂亮、舉止超級幽雅、衣著超級華美的漂亮女孩在我身旁經過。那就好像你剛踏上火星,看到滿街火星人的感覺一樣。當然啦,除了驚訝以外,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快樂啦。

直到這時,我才體會到酪梨壽司的看法確實是真知灼見。



之前跟某同學聊天,她說她去日本最大的改變,就是學會化妝,以及出門會化妝。我想這大概是每個去過日本(尤其是東京)的「東亞女生」都有的感受吧?因為每個人都化妝,久而久之,不化妝就好像是失禮一樣。而且她們上的妝,可不是簡單的淡裝喔,我自己是沒有化妝過啦,不過猜那起碼都要花上半小時,才能把那個妝弄好。這可是犧牲寶貴的睡眠換來的呢。據某位韓裔留學生的告白來看,這樣的生活起碼是在高中時代就已經養成了。

目睹這個景象時,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覺得日本人真奇怪,幹嘛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這種事情上面阿?難道日本人不相信天生麗質嗎?他們原來的模樣明明也不錯阿,幹麻浪費那麼多時間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


日本女孩的裝扮,除了帶給我無數的喜樂以外(畢竟我也是個男人),也帶給我一些困惑。我在東京待三天,這三天之間看過許多化妝妹,但是看越多就覺得越疑惑:咦?眼前這個正妹,不是早上出門就遇到過嗎?…疑?剛剛錯身而過的正妹,不是昨天才在電車上坐我隔壁的女生嗎?…咦?剛剛那個女生,不是剛剛才在書局裡面看過嗎?奇怪,難道日本國真的有那麼小,導致每天都會遇到同樣的人?

我當然不是遇到同一個人,而是因為日本女孩打扮起來,每個人都很相像,再加上我是一個完全不會認人的大脫窗,所以才會覺得一直遇到同樣的人。她們打扮得有多相像呢?以矢田亞希子的照片為例吧:



日本女孩化妝後的模樣,基本上有一個基礎結構,而那個模型舊電視上看到的明星差不多,只是有的女生可能頭髮短一些,所以那個女生的模樣就是上面那個樣子加上過肩的小捲髮;有的女生可能眼睛或嘴巴小一點,那麼那個女生就是上面那個樣子配上稍微偏小的眼睛或嘴巴…;這個模式可以類推到絕大多數的女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是,女孩們永遠是皮膚細緻白嫩、頭髮一定會想辦法染一點金色,同時搭配上粉色系外衣,以及一雙走路會喀喀喀的高根淑女涼鞋。請不要懷疑,日本東京的特定街頭(例如澀谷),真的就是滿街的「眼睛稍小的矢田亞希子」、「嘴巴稍小的矢田亞希子」、「頭髮梢長或稍短的矢田亞希子」趴趴走。

(在這裡順便糾正一個天大的錯誤:許多人說日本女生很醜,少數漂亮的都跑去當AV女優了,所以AV女優是日本最漂亮的女生。在這裡姑且不論漂亮的定義是甚麼,但是這個說日本女生都很醜的謠言絕對是錯誤的。川島和津實以及中島廣香可說是日本女孩的常態(我指的是臉蛋、不是身材)。日本女孩決不是謠言所說的那樣。)


日本女孩的打扮,讓我不自覺的想起Michael Jackson,乍聽之下好像沒有甚麼關連,但事實上,這兩者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請看Jackson的前後期照片:















Michael Jackson漂白的原因,我想我們心中都有底,我自己就很能體會Jackson漂白的動機;我在曼哈頓時,我就想讓自己看起來白一點,好像只要白那麼一些些,就可以離中國城遠一些,就可以更接近曼哈頓上流社會一點。我內心這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私密感觸,我想既可以類推到Jackson身上,應該也是日本女孩拼命化妝的原因。


是甚麼原因,讓美國人可以悠遊自在的穿夾腳拖趴趴走、而日本女孩卻得穿高根涼鞋,非得把自己的腳變成這副德行?是甚麼原因,讓美國白種人可以快樂曬太陽,拼命跑跳,完全沒有膚色過黑的問題,但是其他人種卻必須美白,必須放棄在戶外運動的機會以求讓自己看起來白晰動人?

至於背後的原因是甚麼,我想就相當清楚了。只是我好奇的是,在1000年前的歐洲,當時是否也曾流行過,要把膚色弄得黃黃的,把頭髮弄成黑色的風潮呢?不知道有沒有人找過類似的資料呢…。

去美國晃了一圈,我可以有把握的說,我對所謂先進世界的認識(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已經跟出國之前有很大的進步;但在「美」這個議題上,平心而論,我並沒有徹底超脫出原先的格局,仍然受限於原先的知識邊界。舉個例子來說,請問你能用分析日本女孩的方式,同樣冷靜而不受干擾的分析下面這位正姐嗎?你能夠用對待一般常人,而不受它的外表而蒙蔽的跟她互動嗎?



上面那張照片可能還容易一些,那麼下面這張呢?你禁得起這位正姐的直接凝視嗎?在你雙眼直視她10秒後,還能夠保持平靜心情嗎?還是說你整個人都已經軟掉了?



屋,我想說的是,關於這個議題,我目前仍只會打嘴泡,根本沒有實踐的能力。希望以後慢慢地會有進展。...沒想到,本來只是一趟輕鬆觀光的無腦旅程,竟在無意之中也帶給我反省的契機。




由於已經進入九月,我已經沒有時間繼續寫遊記了;再加上最近幾篇文章的品質越來越差,我對自己也有些失望,因此下一篇文章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最後一篇要談的,是我跟我媽媽的關係,希望這種比較軟性、又有點八卦的內容,可以提升一些人氣...=_=



--

2006/09/05, 後記

剛剛轉電視時,無意中看到男女糾察隊這個節目,其中有一集談到每個日本女孩都會減肥。這解答了我一個一直存疑的問題:日本女孩子到底是因為飲食真的太清淡所以很苗條,還是她們減肥減得太拼命,所以很苗條。救男女糾察隊現場的一面倒反應來看,日本女孩肯定比台灣人更拼命減肥,日子比台灣女孩更難過...

靠!這個節目實在是太賤了,我以後一定要按時收看...

2006年9月1日

美國紀行之六:殖民或現代化?-(2)


2006/09/01,

這一篇切入的是博物館。因為博物館,尤其是國家級的公立博物館,是該國整體國力與知識的顯現。

美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博物館,他們博物館的數量很多。公家的有很多、私人自行成立的也不少(例如讓我大為震驚的「摩根圖書博物館」,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而我這篇要介紹的,是座落於曼哈頓島西側的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這間博物館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早期人類的歷史資料,第二部分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第一部份就是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主要內容,第二部分則是由另外一個子單位來收藏:叫做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Rose Center of Earth and Space)。對一般觀眾來說,這兩個單位根本沒兩樣,反正都嘛是在同一地方、中間又有路可以穿過去、而且又不用再買一次票。但其實他們列屬於不同的單位管轄,並不是同一個機構,但在這裡我還是把他們當成一體。頁首圖片是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正面照,下面這張則是太空中心的正面照:




看博物館,應注意兩方面:第一是博物館內所蒐集的館藏物品的數量與內容;這尤其要注意該博物館對自身國家、與國外的歷史元件的蒐集完整性。第二是博物館對館藏物品的理解範圍與展出能力;在這部份尤其要注意他們如何對歷史元件的組織能力,以及他們是否能夠以小孩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前端研究成果。畢竟,博物館最主要的顧客,就是小朋友、以及他們的爸爸媽媽:



回到博物館的館藏。就國內館藏來說,這些材料意味著他們對自身歷史材料的蒐集程度,而其館藏的組織與展示能力,也就顯現著他們是否已經有夠多的研究成果以及明確的史觀。至於國外的歷史元件數量與質量,則反映著該國國力延伸到國土以外的能力,至於他們的組織能力,當然就是他們對他國歷史的認識程度。

從上述的觀點來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可以確信美國對自身北美洲的歷史,是掌握得非常好的了:無論是從殖民力量進入之後的大開發時代,或是殖民力量進入之前的原住民時代,相關歷史材料的蒐集於整理,都是相當徹底的。「相當徹底」的意思是說,我們在書中讀過的、或是在國家地理頻道裡面看到的東西,通通都可以在博物館理面看到,例如下面這個極有名的玩意兒:



不僅如此,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典藏,並不限於北美,而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的歷史文物都有,而且都很豐富。我之所以說絕大多數,是因為館藏裡面有非洲、亞洲、太平洋各島,但並不包括歐陸的歷史文物(最大的缺憾是西歐)。但是除了歐陸的那幾個區域的資料不足以外,剩下的資料都是非常嚇人的:例如中美洲的馬雅、南美的印加古國,到西班牙力量進入後的重塑;在例如非洲的原始文物,到殖民宗教的改造…。東亞的資料就更不用說了。

儘管這間博物館的館藏數量很嚇人,但他讓我真正震驚的地方,是在於他們的展示技術。我用下面這個東西來舉個例子:





這個小模型是某一個非洲部落的親屬關係模型。這兩張圖是同一個東西,但是從兩個不同角度照出來的結果。

那個最下面的那個綠綠的圓盤,是某一個真實村落的縮小版,裡頭有縮小版本的房屋跟人。然後呢,那個上面一根一根、又有很多顏色的鐵線,就是村落內部、以及村落外部的錯綜複雜的親屬關係。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部族。

你如果眼睛好一點的話,就可以看到模型後面的牆壁,後面有書裡面常看到的親屬結構圖,博物館的人用這個模型,來說明那張親屬圖的意義,用這個超級具體的方式,來說明非洲的社會結構跟親屬結構的關連性。



這玩意兒當然不是他們的新成果,只是科普推廣的一環。然而跟他們的圖書館展覽一樣,台灣在這方面還是差距他們非常遙遠。當然我對台灣的親屬研究並不是很熟悉,但我從來沒有在台灣看到這麼鮮明而簡潔的科普展示方式。

看看別人怎麼教他們的下一代、以及教他們甚麼東西,就可以知道兩個國家的下一代,會有多大的差距。

我上面這還是拿社會人文的成果來舉例,還沒舉出自然科學方面的例子。在自然科學方面,他們在氣候變遷、溫室效應上面的展示,那才是真正驚人。只可惜我拍出來的照片都不成功。我只用一個小例子來說明:



這張圖是博物館裡面,某一個顯現當今全球地震的即時投影片。你可能會想說地震研究?那不是台灣的強項嗎,在這部分我們總不會差人家太遠吧?恩,他們的那個投影片我們是也有啦,可是你有注意到上面的時間嗎?我拍這張照片的時間,大概是2006年八月初,而這個地震是發生在7月中,而且這筆資訊已經進入博物館裡了!你知道這意味著甚麼嗎?這意味著這個博物館update資訊的週期,小於兩個禮拜!

是的,就算在我們的強項上,人家仍然領先我們一截(不過相對來說領先的幅度是小一些)。

我這樣講,大家可能只會覺得這間博物館很好,但不知好到哪裡去。我用一點比較,大家可能就會有點感覺。

兩年前,我藉由某個統戰團體,走訪中國內陸好幾個博物館。由於中國本身有很長的歷史,所以他們本身很容易就可以蒐集到大量的歷史文物(儘管品質不一),又因為他們沒有向外擴張的本領(他們至多就是到中亞而已),所以也甚少有國外的古物;最重要的是,他們沒辦法有系統的呈現與整理,通常就是把東西擺給你看,跟你說我們有很多東西唷,怎麼樣阿?了不起吧(例如西安的兵馬俑遺址)?再不然就是用編年的方式,把古物排一排;至於有系統的組織古物?我想他們大概會說:編年本身就是一種組織的方式阿。

如果講這樣還是太抽象,我想最簡單的感受就是:買門票進去博物館,你會大呼值得或是感到浪費自己的金錢。那大概就是蠻準的感覺了。至於台灣,我對台灣的博物館並不熟悉(羞>///<),不曉得我們的展出水準如何(尤其是在扣除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之後),但是我不認為我們有大幅領先中國的能力。經過這樣比較一下,我想大家大概就可以感覺出來人家到底有多強了。




但在我歌頌該博物館的豐富館藏之後,我們不要忘記,美國是如何蒐集得到這些古物的,更不要忘記這些古物在未來產生的效果。

自然歷史博物館裡的文物,是美國向外擴張而留下的遺跡。他們的擴張,除了讓他們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以外,也讓他們將全世界的古物變成他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而且他們的人民還習以為常的視之為他們生活的常態;他們的下一代,從小就自然而然的認為:「天下就是我家」。這就是第一世界國家,難以被後進國家追趕上的知識資本。



這個發現,如何協助我我重新反省現代化與殖民這個課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