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7日

台北大學自習室...

2005/10/26,去台北大學城中區唸書。

那是一個奇怪的閱讀經驗。這大概跟我已經習慣清大的生活有關係。清大是個空氣相對台北較為清靜、較能進行思考的地方,每次回到台北,都要花一些時間習慣台北的吵雜的氛圍、骯髒的空氣,還有一拖拉庫繁雜但是又沒有內容的資訊。

回來台北大學的在圖書館經驗。清大學生讀的書不是engineering、就是economics、accounting,偶爾會看到幾本文學的書籍。但在台北大學的法商學院的自習室中,都看不到上述的東西,全部都是法律國考的準備書籍。我一直覺得不太能夠理解,為什麼法律的研究,甚少外文讀物?難道台灣的法律研究有好到讓別人來讀我們的東西,我們不用瞭解別人的研究嗎?我相信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用知道國外目前的狀況?難得在他們的桌上會看到幾本外文書,也都是準備托福、多益的考試準備書籍,也不是什麼真正的article。那真是不同的讀書經驗。
我從不認為洋人的研究就比較前瞻,更不是說本土的研究作品就不入流,只是參考別人的優秀研究難道不是研究的基本功嗎?為什麼這個象牙塔ABC在法律學圈完全不適用?連念中國文學的都要讀外國的經典文章了,憑什麼法律學界的碩博士生的訓練,不包含這個部分?
事實上講白一點,台灣目前的這種法學教育,擺明著就是針對國家考試來設計的,那如果真是這樣,那台灣大學法律系到底跟高點、保成這種國考補習班到底有什麼兩樣?沒有做到學術研究的基本訓練,只有針對國家考試而設定的要求,我不知道這種高等教育存在的意義到底為何?

靠杯,blog正式展開之後,我發現我真是越來越會扯了-__-

五角冰舖...


2005/10/26,五角冰舖:http://www.12miles.com/main.htm


研究作久了喔,都會忘記當初自己為什麼要挑這個題目作這個研究。前陣子被老師挑戰:「你的puzzle是什麼?」背後所指涉的,也暗示著我已經忘記了當初的「心之所繫」到底為何了。

最近我生日到了,女朋友要來新竹找我,於是我終於新竹念了將近400天之後,終於開始認識新竹了。在搜尋的過程中,我無意中發現了一家連鎖冰店:五角冰舖。越來越老油條的我,直覺就是去找尋它們連鎖體系的架構(以直營為主、加盟為特例)等。直到了我看到了它們網頁的首頁。看到了這個首頁,我真的是大受感動。因為它喚起了我當初的夢想。

那年是升大四的暑假,我對我的大學本科系十分失望,不打算再花個大半年準備研究所考試。那如果不打算考試我就要直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了:我念的這種科系、專業技能不被社會承認,而且我也不想從事跟公部門相關的工作。那我該怎麼辦?女朋友跟著我真的會幸福嗎?
我當初最想要作的事情,就是跟女朋友兩個人一起開一家自己喜歡的店,兩個人或許不會非常有錢,但起碼生活可以過得不錯,最最重要的是這是我們兩個人一起努力出來的成果。我想我這輩子最希望的事情,也就是希望可以跟自己有相同目標的人一起打拼,如果我的另外一半可以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那我想這大概是我最快樂的事情。而「五角冰舖」這個網頁,勾起了我當年的那個美好的夢想。
五角冰舖,這家店根本就是我當初的夢想:一對不是很有錢的小夫妻,一起努力打拼;它們根據自己的理想,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事業。它們應該不會家財萬貫、也應該不會上news week的封面,但是兩個人一起努力、日子雖然有些辛苦、但它們作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兼顧了自己的理想與家庭、經濟的現實,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而兩年前的我,便是夢想著開一家像是「五角冰舖」的店,與另一半一起努力、生活,實踐自己的理念,這便是我當時的理想。毫無疑問的,這樣的想法,影響了我後來的研究課題。

我相信我這樣的想法,絕對是有其普遍性的:1.想要夫婦一起努力,2.想要結合理想與現實。而研究進行到今天,離這個東西似乎有些遠了;我想適時的提醒自己,要把握著原初的疑惑,也是讓自己的研究品質更好、研究內容更為動人的方式阿。這也是一種勿忘初衷阿。

三部電影小感(0829舊文)

2005/08/28晚間,我剛好有個空檔,跑去看了二輪的電影。這三部電影是:企鵝寶貝、摩托車日記、點燃生命之海。
關於企鵝寶貝。如果常有在看discovery的人,就不會從這部電影中學到什麼太驚異的帝王企鵝知識,不過,如果我只用D頻道的標準來看一部電影,這也顯然看不到這部電影想要傳遞的訊息。電影的主題很清楚:「生命的傳遞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尤其是在南極這種絕境中更是明顯。任何一個小小的不順利:蛋從媽媽腳底沒有順利 pass到爸爸腳底、媽媽沒有安全的吃飽回家、爸爸沒有帶著蛋撐過冬季風暴、小企鵝沒有逃過大鳥的眼睛…,只要發生任何一項,生命就結束了。無論先前爸媽費了多大的心血,只要有一小步走錯了,生命就結束了。
每次看動物養小孩,看到小孩死掉然後他的爸媽很哀傷的樣子,我就會聯想到要是我在外面奮鬥然後掛掉,然後我媽精神崩潰的樣子。小孩子最不孝的事情,就是比爸媽早死。這是我近幾年來的體悟。
關於摩托車日記。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有看到很高興,沒看到也不會失去太多東西。比較讓我有所長進的地方,在於作者的敘事(蓄勢?)方式。導演用一堆很蠢的事蹟告訴我們,這個鼎鼎大名的革命家,他也曾經跟一般年輕人一樣青春過:他想要騎著破車環「洲」,到處看美麗的風景;他也曾經因為旅途中沒有錢可以吃飯,所以假借各種名義,到處騙吃騙喝,面對人生的抉擇時,他也曾經猶疑而不知所措…。作者呈現出主角廣為南美洲人所熟知的英雄事蹟背後的幕後實況,讓大家知道:他很偉大、也很平凡;只要你有心,你也可以跟他一樣。導演不用說教、教誨,來傳達他想要說的話,而是用最為平和、最不刺傷人、甚至還帶點詼諧的敘事方式,講述這一個英雄人物的故事。「理直而寬容、道高而謙卑」是我還作不到的阿…。
另外,關於電影後段的那一連串的被拍攝者直盯著鏡頭看的那些黑白畫面,你有勇氣面對著他們的眼神嗎?我們絕大多數人、包括我,都迴避掉他們的眼神,但是主角呢?他顯然作了跟我們都不一樣的選擇…。
關於點燃生命之海。這是一部極佳的電影,沒有看到的人損失大了。我個人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跟看article很像,所以有蠻類似的標準:1.)主題是否重要、2.)導演說故事的能力好不好、3.)演員的表達是否夠說服力。而我看點燃生命之海這部電影,在這三項都拿到很高的分數:他的主題是安樂死的合法化、然後導演讓每一個立場、位置的聲音都有很充分的表達,而站在各個立場的角色也都表演的相當恰如其分-既不超過也不會太少。最後,電影藉由主角的自白,表達出電影的立場。很完美。跟看完一篇很精彩的論文的感覺一樣。這個影片最有說服力的地方在於,導演完全不扎稻草人、不醜化他論證的敵人,而是坦白自己目標的有限性,供大家檢驗。
我認為這部電影跟其他相同主題的電影,最大的突出點在於,他指出了安樂死不是:「作為逃避(死亡)恐懼的手段,如果只是因為逃避死亡的恐懼,那麼這個恐懼很可能會反過來讓你作相反的事情。我們訴求的不是你這樣的狀況,而是在充分理性思考下做出的決定。」光是這點,就讓這部電影遠遠超越相同主題的其他電影了。
要是我也可以寫出跟這部電影一樣質量的論文,那我也就不虛此行了。

這三部電影都是相當不錯的電影,大家有空檔時可以去看看。

第一篇

這個Blog將專門談談有關我研究過程中的一些雜事,在這裡寫的東西將不同於正式的研究,而傾向於小感。
PO文時間原則上以一週一次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