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0日

始政週年紀念之三:心情告白



2006/10/30,

這兩天被洪瑞河弄得心情混亂,雖然早猜到他會有類似的作法,但實在沒想到他竟然這麼敢、作得這麼徹底...;再加上最近部落格滿周歲,又讓我有許多無奈而無法如平常一般忍下。心情實在太低落了,所以才會PO出這篇原本不在計畫內的怨念文。也許我明天起床就會後悔PO出這篇文章,但心情混亂的當下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寫blog也一年了,其中寫嚴肅的專題報告文章也寫了好幾個月了,那麼努力的寫,結果呢咧,沒甚麼回應,也沒甚麼人氣。人們就是只喜歡看那些輕鬆的阿、kuso的阿、討論政治的阿,就是很少人願意看那些嚴肅的東西。

雖然說你花的時間跟可以得到的收穫本來就不一定有關係,那我努力找資料作分析,寫出的文章當然也不見得就不是垃圾;但你說我寫的東西真的有很差嗎?我可以摸著我的良心說,我覺得我寫的東西水準並不差。我知道某些地方有爭議需要再商榷,但是你能夠摸著良心說它差?我認為那就算稱不上好,但也決不能說爛。那到底為什麼大家都不當一回事?

其實我也是知道,寫這種東西就是注定吃力不討好,會讀的人一定不會多。大家想要的東西就是看你嗆人阿,想要看你搞笑阿。隨便一個不知名的鳥blog放上一個youtobe的搞笑連結,隨便一點小宣傳,一個晚上的人氣(點閱率)就會超過我一整個月的人氣。


當然點閱率這種數據也太粗糙,不準。可是有時候看到有些鳥鳥的blog,他整天的工作就是全文轉載全文轉載再全文轉載,人氣卻爆高,結果就是因為它是那神奇的中時嚴選部落格。阿這是怎樣?我們竟然會有一個獎是拿來獎勵那些沒有創作、不事生產的blog?看到那種只會轉文然後人氣爆高的blog我就會一肚子悶氣。沒錯我就是嫉妒。嫉妒嫉妒嫉妒。



我不敢說我的東西有多好,但我有把握一定不會太差嘛。花那麼大的力氣寫的東西,你們就只要花個五分鐘讀一下就好了,覺得好的就引用出去給一點鼓勵,覺得腦殘的就引用回去批評一番,這有很困難嗎?你們就不要每天就只是看輕鬆漫畫阿、搞笑影片阿、美麗圖片阿,然後看完就去睡覺;就只要花點心神寫點評論,留下一些記錄有很困難嗎?為什麼人們就是那麼不願意作一點創作?

我常常想我怎麼會那麼傻,丟下畢業論文去作這種超級吃力、卻又沒人當一回事的事情?阿就寫寫心情隨筆阿、偶爾放個搞笑連結阿,偶爾評論一下時政阿甚麼的,這樣還不就有人氣、還可以交到一堆網友?我幹嘛那麼辛苦?可是又不甘心跟一般人一樣,因為就是希望可以作一些事情嘛……



不過話說回來,我得坦白說,作久了其實也是看得到一滴滴效果。

例如先前在討論棒球時,提出「名義職業實則業餘」這個講法,阿現在這個講法已經是PTT棒球群組裡鄉民們朗朗上口的口頭禪了;又例如對碩博士的訓練的發言,好像也是有引起一些討論,無論是支持或是討伐。我不是說這些都是我的功勞,畢竟這種東西是要很多人一起努力才有的結果,但起碼我也是有那麼一些些推波助瀾的功勞。看到我的論點可以打進封閉到不行的象版,心裡實在很高興。不僅如此,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人key關鍵字跑進來這裡,然後得到他要的資料之後,又心滿意足的離開,心理那種滿足的感受也是很難以言喻。



你如果不看這篇文章,你大概你會覺得,吳偉立你看起來心理很健全阿,前面那幾篇回顧看起來都很有把握阿,一副就是很樂觀、就是傻傻作下去、天塌下來也沒有在怕的樣子嘛。我們不用擔心你willy啦。

其實我也覺得我自己很樂觀,不然我實在沒有可能撐到現在。阿我的意思是說,我當然早就知道這樣做不會有甚麼人來看,阿也知道會有那麼一滴滴人得到收穫然後快樂離開,我只是很難過為什麼就那麼一滴滴人!?我希望更多更多阿。平平是一篇文章,為什麼人家有一萬個人看,我的就是只有十個人看?!所以當我看到豬小草在討論人氣重不重要時,他幫portnoy說:「人氣很重要、因為我要做公民新聞」的時候,我的頭不知道垂直擺動了多少次。人家林育賢那麼努力拍了「翻滾吧!男孩」,還不就是希望可以讓多一點人看到?姑且不管人家看到之後會想甚麼,會不會誤解,反正多一點人看到,機會就多一些嘛。不然那麼努力弄這個是為了甚麼?

有時候我會跟自己講說你們打不死我,我沒那麼容易投降,我相信我自己有能力,我一定可以寫出更平易近人的文章,一定可以吸引更多人願意讀下去,然後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然後可以改變更多事情。可是當site meter跟google analytics通通告訴我,我這麼努力寫,阿其實也沒多少人甩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撐下去。


那些數字有時候會讓我發瘋,然後作一些很恐怖的事情。說起來很丟臉,但事實就是如此。

例如在今年十月初時,我從廢青那邊發現中時部落格大獎的報名網站,那個時候只想到說:ㄟ,如果當選的話,應該就可以讓我的文章讓多一點人看到吧?然後在鬼迷心竅的瞬間,我就真的報名了這一屆的中時部落格比賽。當我按下「送出」鍵的當下,我才意識到這個比賽背後的潛在收編企圖,而後來去信要求撤回,想當然爾他們就當作沒收到信不甩我了。

2006/11/04補充:在入選中時部落格大獎初選之後,中時官方於11/03回覆本blog的退出信,並慷慨接受本blog的退出。造成各位作業麻煩,在此向中時官方致歉,也遙祝貴賽會一切順利。)

我現在當然很後悔我竟然會去報那個名,但當時實在是餓到怕了。這大概就像現在這樣,實在是怨恨到快爆了,才會PO出這篇一定會破壞我努力建立blog風格的純主觀怨念文。但我實在是不甘心那麼努力寫的東西就是沒人看,沒人在乎。想到我這麼努力寫的東西如水一般流走我就沒辦法平心靜氣嘛。

影響力、知名度,對這個blog來說、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影響力、知名度這種東西很聳我知道。我知道你們會看不起我,笑我從眾、想紅,想當明星,想站在舞台上給人家捧LP。我知道你們會這樣笑我,因為我也這樣笑我自己。可是我真的需要它。

我知道走這條路就是要學會忍受寂寞,就如同我老師一樣,寫了三本書,人家還是不甩他,而他也是惦惦繼續作,看起來好像也沒有甚麼怨言。可是我不是他阿,我耐不住阿。之前我常常因為這樣,所以會覺得我不適合學術工作,因為我實在沒有辦法承受,自己那麼努力作,結果人家根本甩都不甩你這個事實阿。那麼從這個blog看來,我不僅不能在學術圈混下去,可能連在社會上都混不下去。因為我連經營一個blog都唉唉叫。真是無能。



阿……(仰天長嚎貌),可是我又能怎樣呢?講這些有的沒有的也不能改變事情。也只能繼續低頭默默作,努力累積實力,並告訴自己,彎彎可以破六千萬人次、長期佔據部落格觀察第一名的位置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成果,人家在她的位置努力作,也是一步一腳印、每天努力找idea。彎彎可以,iamwilly也可以。一定要加油撐下去。

一定要繼續撐下去。一定。





本文所有圖片,皆取自「彎彎~用漫畫寫日誌」。

延伸閱讀:本文在HEMiDEMi引起的討論




下期專題預告:


你看過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賽,但你知道美國大聯盟的歷史嗎?你知道台灣職棒球員的辛酸與悲戚,但你知道過去的美國大聯盟球員,也曾遭逢同樣的悲慘情境嗎?

iamwilly’s report將把眼光從台灣的職業棒球體系,轉到海洋另外一端的美國職棒;而我將緊扣大聯盟的勞資爭議歷史,以作為台灣職棒的對照,讓我們可以獲得比較的視角,來尋找台灣職業棒球產業的出路。

該專題的第一發,將在11月底、12月初刊出,請各位舊雨新知繼續給iamwilly指教。

2006年10月28日

始政週年紀念之二:回顧與展望



2006/10/28,
台灣是生咱的所在,感念感恩在阮心內,
付出情意付出愛,代代花蕊代代栽。
《台灣》 詞曲/王明哲
MV播放:連方貝與台大合唱團



我是iamwilly。終於到了可以講真心話的時候了。

本文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份將簡單回顧這個部落格的歷史,第二部分是我對自己、以及這個blog的期許。


一、回首從前


如同上一篇文章中的heiswilly所言,這個blog的風格曾經有三變。最原始成立blog的目的,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就只是因為平常很寂寞,沒有人聽自己講話,想要找人傾吐因而成立的。然而成立三四個月後,我開始覺得這樣的寫作很沒意義,也萌生了關站的想法;而今年的四月前後,在參考了很多人的作法之後,才慢慢走到現在這樣的型態。

最後這個改變過程中,我必須向三個blogger致敬:第一個是阿孝札記的阿孝,他讓我知道部落格除了喃喃自語以外,還具備很多社會價值(而portnoy的身體力行更是讓我銘記在心);第二個是漂浪.島嶼的Munch,他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身體力行的向我展現,一個好的部落格文章應該長甚麼模樣;第三個是陳豐偉,他的「運豬人李松鑫與他的柔道學生」專題,直接告訴我一篇好的部落格文章,可以展現出如何驚人的效應。

他們三個blog,從不同的角度暗示我:撰寫調查報告為主的部落格,是很有價值的事情。於是,在2006年五月中,我就將這個blog定位在「撰寫調查報告的公民媒體」上。

據此,我修正了我的部落格名稱:從willy’s school journey改成iamwilly’s report,而我也同意蔡志浩的論點(文章請見這兩篇:12)。我也認為網路世界並不存在匿名,而這個blog的固定讀者一定都更清楚我這個blogger是誰,那既然如此,還保持化名也就沒有意義了。於是我一併在網頁副標題上就直接標上我的本名,好的壞的都直接由我來承擔。

以上就是這個blog的主要演變,以下是我的告白。


二、少一點立場、多一點事實


台灣社會已經空轉好幾年了。這幾年的空轉,除了政治制度的缺陷以外,媒體必須負上非常多的責任。

多數人都是看電視、報紙來認識世界、藉以判斷是經濟非的。然而台灣的媒體根本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源去掌握hard data,例如實際的經濟不平等,族群衝突的具體實況,他們手上的資源允許他們作的新聞,就是最簡單、最省錢的政治八卦,例如某某政治人物有沒有外遇、去哪家汽車旅館嘿休這種soft data。

得到這些資訊,無助於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哪裡不好哪裡好。社會改革的重點就是要蒐集夠堅實的實際資料,才能展開實質的討論,這才是社會運行的常軌。

然而當我們國家的媒體,只是作某某政治人物養的狗狗源自哪個血統的新聞、而無力澄清事實時,我們必須要倚靠自己。而iamwilly’s report,就是源自於對無能媒體的反抗,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彌補無能媒體所留下的破洞。

再者,我相信所有的政治問題,都只是特定社會問題的結果,因此要解決政治問題,一定要回到最根本的社會基礎上面去。因此,我在這裡完全不討論當下最火紅的政治議題,而只希望把版面留給深度報導。這是我對這個blog,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據此,我希望用專題報告,把真正重要的事實告訴眾人,用這種方式,讓台灣社會少一些陳述立場的文章、多一些澄清事實的資料。這是我把這個blog變成這個模樣的潛在理由。


三、不轉載文章、不討論時事


許多對台灣貢獻良多的人,往往絕口不提政治。譬如說學界中作研究的前輩們,都甚少談研究後面的心之所繫,只是惦惦作研究;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來看,絕對可以感覺到後面那股推動他們忍受寂寞的強大動力,但他們卻絕口不提。再譬如那些旅外球員,他們從來沒有對鏡頭喊過一句我是台灣人、台灣我愛你,他們只是用自己的手臂跟棒子,一球一球的丟或打,就讓外國人心甘情願的呼喊台灣之名一樣。我欽佩他們的成就,希望可以做到跟他們一樣,因此我竭力避免任何時事的討論以及立場的宣示(無論是政治或學術立場)。我相信「直接作給你看」才是化解、以及深化辯論的唯一方式(要堅持住這點,其實需要很大的毅心與堅持)。

同樣的,由於我將這裡定位為專業的調查報告發表地,因此我不在這邊張貼無關公共事務的私人生活文章、不轉載文章、不參與公益聯播、也迴避政治性的時事評論。

不參與時事討論的原因已經如前所述;而不轉載文章的理由則稍微複雜一些:因為這樣無助於事實的發掘。我不是說作網摘沒有意義,事實上我也受益於許多blogger的網摘(例如InnoNation Reloaded),他們就是我每天主要的資訊來源,只是我認為這個社會更缺少挖掘事實的人,而我現在還有能力作這件事情,所以我不該把時間跟版面放在轉介文章之上。

我這麼堅壁清野而不給自己任何迴旋空間,目的就是要讓我的讀者習慣iamwilly’s report的奇特屬性:讀者在這個blog中,將不會看到吳偉立講給自己聽的喃喃自語,也不會看到willy對時事的主觀評論,只會看到稍嫌厚重、但一定有憑有據的分析報導。我要讓讀者對這個blog有信心,相信這裡是一個類似National Geography、Discovery的頻道。我不敢說我不會錯,但我要我的讀者相信,這個blog一定會告訴你新鮮事,都一定不會浪費時間,一定會讓你學到新東西。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必須做出犧牲,例如我就不能參與許多我打從心裡支持的公共聯播(例如前陣子的搜尋RCA、運豬人)。我常掙扎著要不要把這些資訊放上來而難受,也常常因為看到太多政治事物而有滿腦想說的話而不能說而痛苦。當我看到豬小草的「我想聽你怎麼說」這個號召時,我實在有滿腹的苦水想要傾訴阿,可是我不能談。再想傾吐也是不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回顧機會,我就永遠沒有機會把我對台灣社會政治的想法、以及作法講出來。


四、展望未來


iamwilly’s report走的路線,跟一般的blog差別甚大,走這條路注定孤獨沒有同伴;而且那麼努力找資料作分析寫文章,會認真看的人大概也就小貓兩三隻,人氣注定不旺。但是我要記得,吳叡人曾經鼓勵我們不要比爛,而要跟自己比,要「比好」:要認真找專題的題目,認真蒐集資料,認真思考如何讓讀者輕鬆讀又可以學到東西。

努力要求自己寫出更好的文章,惦惦作,希望有一些人會感動,在希望感動的那群人中,有幾個人會想要作一些事情,然後其中又真的有幾個人真的作了一些事情…。我的希望也就這麼渺小而已,只是沒想到這麼渺小的願望卻是如此困難。

我是多麼的希望可以寫篇文章號召大家一起作,這樣才不那麼行單影孤讓人洩氣,但是我知道不能只有這樣做。台灣社會充斥著太多口號、太多說說就算了的熱情,就是缺人親手實踐,因此我只能一個專題一個專題的慢慢作,希望我的文章可以打動人,也希望有人可以看到背後的hidden agenda從而一起投入......

我是多麼希望每個blogger都有志氣去取代現在的主流媒體,都有「你只要看我的blog就可以,不用去看報紙」的志氣。多麼希望大家一起來,前仆後繼,用自己的力量,創造自己的媒體,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來改變我們的社會,來愛護我們的家園。只可惜我沒有資格這樣要求別人,只能努力作給別人看,期待那麼一兩個人讀出我的心事、也願意默默攜手共進......


......無論如何,iamwilly衷心感謝各位版友一年來的支持,希望明年各位還能繼續給willy質疑與鼓勵,批評與指教。請給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讓我明年還能跟您再相會。


路遙不覺遠,唯有結伴行。




致謝:iamwilly' report感謝水瓶子CK廢青weihsiEllery Chen,以及PTT-blog版的眾版友對iamwilly’s report的技術指導。沒有諸位的無私協助,這個blog就沒有今天這個模樣。willy再三感謝。

PS. 「路遙不覺遠,唯有結伴行」語出謝國雄2006年某研討會論文的結語。該論文集出版後,我會修改此文補上出處。



【HEMiDEMi:Twcivilsociety】

2006年10月27日

始政週年紀念之一:既有成果評析


2006/10/27,

大家好,我是heiswilly,是iamwilly的知心朋友,兼從小共穿一條內褲長大的換帖死黨。

我這幾個月來常聽iamwilly跟我抱怨,他那麼努力寫,結果版面冷清依舊,根本沒人甩他。我私底下想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iamwilly人緣差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阿偏偏這個人又愛耍帥,在blog上面放上自己的名字一副唯恐天下人沒聽過你iamwilly一樣,這樣誰會來甩你阿?

但這幾天iamwilly的blog要滿周歲了,他就請我請了我喝杯奶茶,請託我幫忙作個回顧,好讓他知道有哪些不足可以改進。我知道他這個人沒甚麼朋友可以請託,所以雖然心不甘情不願,只好幫他這個忙了。

閒話表過,接下來談正經事。


Blog歷史概述


此份評述的材料全數來自這個blog上,資料時間從2006/10/27刊出的《第一篇》,一直到2006/10/16刊出的《公視,請勇敢說再見!》,總計68篇文章。

首先先秀出今年度本blog各月文章的變化:



blog的第一篇,開宗明義聲明是把這裡定位寫心情小感的地方,而一開始的篇數驚人,篇數遠超過自己當初預定的一週一篇。時間到了2006年一月,作者越來越不滿這樣的寫作內容,亟思突破,也聲明會變成雙週刊。直到2006年五月前後,我決定本blog的方向,並決定以一月一專題的頻率發表,爾後每月的專題確實都沒有拖槁,而文章數量也就隨著該專題的難度與複雜度而有變化。

據此,我根據本blog的發展,設計了三個類別,以顯示這個blog的發展趨勢:1.)心情抒發2.)文章、資料轉介3.)調查報告。我根據上述分類將所有文章分類,製成下圖:



這個分類雖然是根據歷史的發展而設計的,但其實仍並不是很有效,因為多數文章都遊走於各種類型之間。以「危機重重的台灣社會科學」這篇文章來說,作者並不是用調查報導的方式來寫這篇文章,然而其最後的成果表面上看起來跟調查報告並沒有兩樣;那麼應該把它放在心情抒發、還是調查報告?類似這樣的問題出現很多次。最後我的作法是,根據我個人對該篇文章的寫作品質來決定,這篇文章是屬於哪一個類別。

從上面的分類來看,我們可以將本blog的歷史切分成三個時期。以下我將先簡介這三個時期blog本身的發展,接著再分析各時期讀者組成的變化。

Blog各時期演變


第一個時期(2005/10-2006/01)的文章數量多、但不穩定,而文章類別多以「心情抒發」為主。撇開數量而深入文章內容來看,當時的發表內容多半是作者平常的所思所見,純粹是因為沒有人聽自己吐露心事,所以找地方寫給人家看而已,因此這些文章都只是將已經有的想法寫出來而已,多數沒有值得引用的內容可言。此外,又由於這段時間多是想到甚麼就寫甚麼,並沒有一定要寫甚麼,或刻意不寫甚麼的想法,故可將此時期稱之為「種子發芽期」。

第二時期(2006/02-2006/04)的文章數量開始降低,數量趨於穩定;進一步分析則會發現,各月的文章數量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文章類別的消長:心情抒發的文章數量大減,而文章轉介與調查報告的數量增加。此外,就內文來看,此一時期的文章內容多變,可以看到作者正在尋找一條寫作的道路,但卻不知從何做起而顯得搖擺。因此這段時期可以稱為「徬徨摸索期」。

第三時期(2006/05-2006/10)的文章數量繼續降低,而在類別上則幾乎沒有調查報告以外的文章了。然而儘管這段時期的文章水準遠遠超越前期,但由於其寫作內容越來越生冷而遠離塵世,好似這個blog是座落於冥王星上面一般。然而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似乎完全不在乎自己被視之為冥王星人而依然為之。這段時間可以稱為「成熟茁壯期」。

上面這些介紹了寫作者本身的改變,以下將分析讀者組成的變化。


讀者組成的變化


這三個時期除了內文的變化以外,另一個轉變就是讀者組成的變化。讀者組成的變化,最具體的就是展現在留言者的組成及其內容之上。下圖是三個時期的讀者變化:



在第一時期,留言多來自iamwilly在現實世界中既有的人際圈,因此留言內容多半是友情支持,並由於文章主題的關係,其討論的層次並不高。這可以清楚看到,這個時期的讀者,還是僅限於既有的人際交往圈,尤其是研究所同班同學為主。

在第二時期,此時期的留言數低於前一期,但是留言內容的層次漸漸提升,較針對特定議題來討論,已經沒有友情支持。本時期留言者的組成,還是以既有的人際網絡為主,但是這個網絡已經漸漸擴大,並不僅限於同班同學,但大體上人們來這個blog的目的,仍不是以議題為中心,仍是以私人情誼為主。

到了第三時期,此時期的留言數是三期之冠,而留言內容,也都是針對該篇文章的內容來討論,而且討論的深度又較前期為高;而在版上與作者互動的讀者,也已經不再是既有的人際交往圈,而是逐漸加入台灣網際網路上一群年紀在25-35歲,有類似知識背景、相似政治態度的blogger所構成的互動網絡。

以上是這個blog的整體說明。然而這個blog跟其他blog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其有其他blog甚少看到的調查報告。以下我將將這個類別的文章獨立出來討論,以向iamwilly在這邊下過的苦功致敬。


調查報告個別討論


首先,我們先看看「調查報告」在所有文章中的密度。這個數字很簡單,就是把調查報告的文章數,除以該月總文章數:



此圖清楚明顯三個時期的變化:第一期在2005/10-2006/01,調查報告的文章比例偏低,雖有爬升但都在40%以下。第二期是在2006/02-04,這階段調查報告的密度快速爬升,很快就衝到80%了。第三時期則是2006/06之後,調查報告的密度就不再低於80%(七月有外力影響,因此不列入考慮)。

以上是本blog調查報告的綜觀。但是這個blog真正的調查報告,是在2006年五月才開始的四大專題,因此以下我將分別討論這四大專題,看看個別專題的水準如何(品質)?讀者是否容易閱讀(易讀性)?曾經引起討論嗎(互動)?最後我將用一個表格來看這四個專題的表現。我將表格置於此,以方便比較。



第一專題是台北縣的選舉統計,這個專題分成三篇文章發表。從內容來看,這個專題的水準跟難度相當高,然而問題在於這個專題太過艱澀,而且第三篇文章太長了,這導致沒有人想要看這個專題,因此在。簡言之,作者在這裡犯的錯誤,是把部落格當成學術期刊在搞,然而讀者並不想要用看paper的態度來看blog,所以作者這個專題除了第一篇以外,基本上是白費功夫。

第二專題是討論雪山隧道對坪林的影響,這個專題只有一篇文章。上一專題中作者所犯的錯誤,在這個專題中都逐步修正:文章縮短,並使用圖片刺激讀者的慾望;簡單說,作者終於知道他是在寫blog了。不過這篇文章的問題在於,作者沒有點明他的論敵,也沒有坦然這篇文章背後的政治企圖,或許作者有其目的,但若就結果來說,這明顯減低這篇文章的衝擊性,這讓他在內容部分必須要扣掉一些分數。

第三專題是作者的旅美紀實,這個專題連其前言來說的話,有九篇文章,數量相當龐大。在這個專題的優點在於,各篇文章的內容與易讀性兩者的平衡控制得相當不錯,而其缺失在於,若以「遊記」的角度來看這個系列,它當然是相當好的遊記,但若以「專題報告」的角度來看,這系列文章中有若干篇的水準顯然是十分低落的。儘管製作的平均品質不穩定,但看在這系列文章的數量實在龐大,因此也僅僅酌予扣分,僅給作者一點警惕。另外,這個專題開始有評論出現,但評論的質量並不高,但有就是有,所以也是要斟酌給分。

第四專題是棒球。這個專題分散在是由三篇主文,搭配一篇時事文而構成的。這個專題作者放棄了用圖片來說故事,而回復到以純文字來寫作。這個專題的優點在於,文章的篇幅控制得相當好,因此可讀性相當好而且也透過HEMiDEMi以及BBS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因此這兩項必須予以加分;然而其缺失在品質這個類別的缺失卻多且致命。

第一,這幾篇文章雖然有共同討論的焦點、也有類似的切入觀點,然而iamwilly從未正面的擺開陣勢,沒有用一篇文章明確表達自己的論點,而是藉著各時事個案來發揮,個別應用自己的論點。更糟糕的是,各篇文章之間其主題雖然明確,但各篇文章之間並沒有明確的扣連,這讓這個系列的文章,是以環繞特定主題,但沒有一個核心論證的「論文集」形式來呈獻。由於他始終將他的論點拆開來而並未清楚提出一個整體的觀點,這使得讀者很容易就會懷疑他到底有沒有一個清晰一貫的論點,還是他只有打游擊戰、只有刺人家一刀就跑掉的能力而已。這是他在文章內容上的第一個弱點

第二,作者提出的這些論點,事實上並不是台灣第一,早有前人提出類似論點,然而iamwilly以調查報告自居,因此他應該要繼續鑽研,以提出前人所沒有提出的論點;iamwilly的問題不僅如此,他更大的問題在於他根本沒有注意到前人早已有類似的成果,因而也沒有引用那些資料。這是他第二個嚴重的失誤。據此,為了要讓iamwilly有深刻的印象,必須在品質一欄大大扣分做為懲罰。

根據上述的評價分數,我們可以得出這四個月的分數,並製成趨勢圖:



上面的圖可以看到這四個月確實顯現一些趨勢:調查報告引起的討論越來越多,文章也越來越親近讀者,然而內文的品質卻持續下降。當然這些數字的主觀判斷戰相當大的部分是存在的,但這些持續的趨勢仍然有其意義,可以作為iamwilly改進的參考。


結語:祝福與憂遠


看到iamwilly這一年來,從一開始的滿口廢話,到後來水準的提升與自我突破,heiswilly我也感到萬分高興,希望iamwilly未來一年可以繼續維持這樣的成績。

然而以調查報告為主軸的blog,絕對是市場小眾路線,可以引起的迴響一定不多,希望iamwilly可以耐得住孤獨旅程的惱人寂寥;此外,iamwilly接下來會進入緊鑼密鼓的論文寫作時段、之後會入伍、再之後要投入職場,然而寫作專題報告需要花時間與腦力,沒有人曉得iamwilly之後還能不能投入相同的時間,因此他的專題報告還可以維持多久,甚至會不會將blog又改回原初的喃喃自語,也都是未知數。這一切都端看iamwilly自己的毅力與堅持。

請iamwilly繼續努力,明年我將再回來審查你的成果。


你的換帖、兼酒肉兄弟,
heiswilly敬上




(頁首圖片為heiswilly的得意寫真照)

2006年10月16日

公視,請勇敢說再見!


2006/10/16,

這幾天,公視明年到底該不該繼續轉播台灣旅美球員的比賽,是BBS上反覆爭辯的話題(2006/10/19後記:其實也沒甚麼爭辯,根本就是一面倒的支持阿)。但我認為,公視明年不應該再轉播旅美球員的球賽。


目前支持公視應該要繼續轉播的網友,主要有三種論點。

第一個論點目前公視的轉播品質最高,其他頻道的品質都會嚇死人。為了國人收看權益,公視必須播。

這個論點十分沒有說服力。一來,大聯盟最高的執行單位沒有那麼笨,他們當然不會讓轉播單位的素質去破壞他們的產品內容,就像國外大型的電子公司早年不敢讓聯強代理他們的產品是一樣的意思。如果真的敗掉,他們自然會換下一家。市場機制並非萬能,但在這種層次的問題上面,市場機制是可以發揮作用的。

二來,今天如果是用同樣的要求來看,公視不僅應該要轉播MLB,更應該要轉播CPBL;還應該要建構一個24小時新聞台,以滿足國人的收看權益才對。拿這種理由來要求公視,並不是很恰當。


第二個論點台灣觀眾想要看台灣之光,所以公視應該要轉播。例如NHK也有轉洋基的比賽,所以公視轉播旅美好手的球賽也是十分合理的事情。

CNN的前國際特派記者Ralph Begleiter,在2005年在台灣的談話中,反覆強調一件事情:「媒體應該報導讀者『應該知道』的消息,而不是讀者『想要知道』的消息」。這件事情一般有業務壓力的商業媒體作不到就算了,但吃國家預算的公視實在沒有理由作不到。同理,王建民的比賽大家都想看,那麼這種比賽就讓一般的商業媒體去作即可,如果公視真的要播體育運動,那麼公視應該要作的是一些「人們沒有注意到,但他們應該要知道」的比賽,例如中等學校的錦標賽。

至於NHK也有轉播大聯盟的比賽沒錯,但是他們有轉洋基,但應該沒有也轉大都會、水手、道奇...,只要是有旅美球員的比賽就都轉吧?更重要的是,NHK雖然也是公家的電視台,但他並不是所有的頻道都是免費的,例如洋基球賽的頻道就是觀眾要繳費的。他們的公共電視集團性質,跟台灣目前的公廣集團(尤其是第13頻道)是有一段距離的。不能說日本可以,所以台灣也可以。

2006/11/16補充:有匿名版友告訴我,NHK確實是所有旅美球員都有轉播的,所以上面段落中的其中一點應是錯誤的,感謝匿名版友的指正。)


第三個論點旅美球員是台灣之光,公共電視轉播台灣人的驕傲,當然是十分合理的事情,所以應該要繼續轉播旅美球員的比賽。

問題是台灣之光何其多,在國外打棒球的是台灣之光,在澄清湖球場打球的球員也是台灣之光,在花蓮鄉下中小學快樂打球的小朋友也是台灣之光,那公視難道不應該把資源拿去轉播那個在鄉下中小學快樂打球的台灣之光,而要跟一堆商業頻道去搶王建民?

當然,王建民是公視捧出來的明星,所以如果就一般的商業機制來說,公視當然要繼續爭取。可是公視是「公共電視」耶,花錢去打造一個明星其實就已經有些不妥了,更何況現在還要花錢養一個明星?別忘了我們把稅拿給公視去製作節目,絕對不是讓他去作一些跟隨潮流、譁眾取寵的節目,而是要去作一些應該要作、但是市場機制作不出來的東西才對。這才是公共電視的原始目的嘛。



我們要認清:旅美球員是台灣之光,但他們也是一個跨國企業集團裡的商品。王建民今天可以在世界級的戰場上生存下來,台灣人與有榮焉,但台灣人也要認清,王建民也是一個商品,是那間跨國企業集團推銷給我們的產品。王建民的兩面性,我們不可忘記。

面對王建民,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錢去買他的周遭產品,例如公仔,報紙,宣傳,MLB-TV,但是不應該用公共預算去支付購買王建民的球賽轉播。公共預算應該是要拿去尋找、栽培下一個台灣之光,而不是拿來捧紅、甚至遵從眾意來追逐已經是台灣之光的王建民。

我必須坦承,在感情上我自己也很希望公視繼續播。公視讓我們可以站在電視機前面,看到王建民的成長;看他不發一語,純粹以自己的實力,讓自己祖國的宣傳廣告,大辣辣地在洋基球場的電視牆上播放。王建民帶給台灣人在政治衝突以外的希望,也給台灣人在面對世界強權時足夠的自信。這些功勞,有一部分應該要歸給把王建民的形象建立起來的公視。

但當王建民已經是大聯盟的巨星、是所有商業媒體所要追逐的對象時,公視不該加入追逐的行列,而應在遠方遙遙祝福王建民一路順風,並遠離喧鬧的人群,回頭低首繼續在泥土中找尋、培育下一個台灣之光。這才是公共電視台的任務,才是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據此,我揮淚反對公視繼續轉播王建民。

2006年10月14日

關於職棒,政府作錯的事情


2006/10/13,

日前中華職棒聯盟會長趙守博質疑,政府在提振台灣職棒產業上,沒有作甚麼事情。趙守博此言並不準確。事實是:政府在職棒產業上,確實提出了一些政策與執行辦法,只是其所推行的政策是錯誤的而已。

無論是哪種產業,政府都有必要介入。政府必須保證市場上沒有獨佔企業,確保市場上的公平競爭,避免單一獨佔體危害整個產業;政府也必須監督企業不致假借競爭需要而犧牲勞工的權益,因而破壞了整體產業、甚至整體社會的安全。簡言之,政府的最基本責任,就是建立、並確保遊戲規則。然而,我國政府介入職棒產業的方式,恰好與上面的要求相反。


第一,職業棒球產業,本質上是寡佔市場;政府面對寡佔市場的最重要工作,就是確保各大企業之間不會互通有無,採用共同行動來壓迫勞工、甚至消費者,一如政府對台塑與中油的監控一般。儘管政府深明此理,但卻從未以同樣的標準來管制中華職棒聯盟中,各球團間的「默契」-例如集體封殺從那魯灣公司的球員、集體不任用在其他球團工作的球員。球團內部的默契,顯然已經毀滅了棒球產業的自由競爭規則,傷害了勞動者的權益,更變相懲罰了特定球員的球迷。

第二,運動產業中最重要的勞動者,當然就是運動員,然而我國的運動員,卻被排除在勞動基準法的管轄之外。在不被政府管制的寡佔市場中,一旦勞基法不保障勞動者,那資方就能隨意開條件(例如薪資),勞動者再不滿也必須招單全收。

例如中華職棒選手契約中的22條:「球團希望與選手締結下一年度之選手契約時,得…向選手為更新契約之表示,本契約即更新之。」這意思是說,老闆要你繼續作、你就必須作,至於薪水、福利如何,那都是老闆自己決定,員工完全不可置喙;再例如契約中的24條:「本契約之成立、終止、解釋及其他爭議,應依中華職業棒球聯盟規定交付中華職業棒球聯盟仲裁。雙方當事人並應遵守仲裁判斷。」這意思是說,球員一旦簽約之後,對這份契約有任何疑義,他唯一可以上訴的機構就是中華職棒這個托拉斯,而無法透過國家層級的司法機構解決,這當然是違法亂記的事情。

然而這樣不合理的勞動契約,卻因為勞基法將運動員排除在外,因此政府也無法介入,無法宣告該契約不合法。久而久之,最優秀的運動員出國求職,導致球迷不看本土的職業棒球,都是早就可以預料的結果;畢竟,可以去國外當明星,為什麼要留在台灣當奴隸?

第三,美日(主要是美國)的職業棒球,由於有公開透明的球員市場,球員薪資因而大幅提高。而球團為了要在追求戰績的同時降低團隊薪資,只好少用經驗成熟的大牌明星,多用尚在培育階段的年輕菜鳥,而農場、二軍體系,即是為了降低團隊薪資的產物。至於提升競賽品質,那只是二軍的副效果,並非球團的原始立意。然而我國政府不知這背後的產業邏輯,只看到別人有二軍,就以為人家的競技水準是從二軍來的,錯以為只要有二軍,水準就會提升。結果政府就拆解原本作得不錯的國訓隊,並創造了極為不合理、近乎完全犧牲球員利益的代訓體制,例如原代訓球團擁有該球員的優先簽約權,如果球員不接受,他今年就不能加入其他職業球團。涉及產業機密性最高的科技替代役都沒有這種規定了,憑甚麼職業棒球團有?錯誤的政策,不僅沒有提升棒球競技水準,反而建立一個讓球團可以輕易取得「奴工」的管道。


政府儘管有良善動機,但在錯誤的指導原則下,政府到頭來卻成為毀滅台灣棒球產業的元兇。如果政府真想要提升台灣棒球的競技水平,謀求棒球產業的長期發展,首要之務就是立即將運動員與職業球團的關係納入勞動基準法的管轄範圍,以確保勞資的對等;並立即介入職業聯盟運作,建立公開透明的球員市場。只有平等的勞資關係,才有可能吸引最優秀的球員投入,競技水準才會提高,如此整個職棒才有長遠的未來。

這才是政府面對職業棒球產業時,應該作的事情。



延伸閱讀:
悼念Hernandez--兼論台灣棒球員的勞動體制
我們根本沒有真正職棒

補充:
本文在HEMiDEMi引起的討論

2006年10月8日

危機重重的台灣社會科學

2006/10/08,

什麼時候兒時玩伴都離我遠去
什麼時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擁擠 拉開了我們的距離
沈寂的大地 在靜靜的夜晚默默的哭泣

誰能告訴我 誰能告訴我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一樣的月光〉

演唱者:蘇芮
詞:吳念真/羅大佑
曲:李壽全


最近看了許多優秀系所的碩士論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我們對碩士論文的要求必須徹底修正。


過往我受許多前輩的碩士論文啟迪甚深。那些優秀前輩研究的主題,很多都是他們當初念那個科系時的目的,因此論文的每一個字都是精心選擇,每一個論證都是反覆挑敲出來的,可讀性絕對很高。最重要的是由於那多半都是涉及作者的「心之所繫」,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嚴謹而不帶情感的論證中,所透露的濃烈情感。在這裡要向張鐵志學長致敬,儘管我已遠離民主化、政商關係的討論,但我永遠都會記得初讀學長論文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

前輩優秀如斯,後人當努力追隨。我也希望我可以跟前輩一樣,把我的心與力全部濃縮在畢業論文裡面。在社群貢獻上,無論是在理論突破還是事實揭露上面都要很傑出,在個人懷志上,則要繼續傳承前輩的自我砥礪,讓有心後人得以效法。從以前到現在,我都一直抱持這個心態,到現在並沒有動搖。

雖然志向依舊,但是卻越來越懷疑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看到太多失敗案例,多到我覺得事情不對勁。



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希望自己的畢業論文是一本垃圾。就算原先沒有想要寫出驚天動地的大作,但起碼也希望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可以抬頭挺胸見人。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論文不被人提起,畢竟那個成果就代表自己。那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之間的多數人都是如此看待自己的畢業論文?

因為我們面臨的現實環境以及學院制度嚴重矛盾,這個矛盾導致我們產出這樣不願被人提起的成果,會產出如此強烈否定自我的自尊。

台灣的社會科學系所,通常預期學生會三年畢業,而這等於是預設學生用一年,最多一年半就可以寫出他的畢業論文。但是,一年可以作多少事情?說真的其實不是很多,寫一兩篇跟隨前人的問題意識、然後提出自己解決方案、然後操作一次的journal article應該沒問題,但是要寫一本有自己的問題意識、全面的文獻探討,前後約四章左右的專書?這根本是緣木求魚。



當然,確實有少數人做到,有的成果也還很驚人。但問題是這樣的人多嗎?而且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們真的都是三年準時畢業嗎?還是他們是用額外的時間逼出論文品質來達成系所的要求?讓我講白一點:要求學生在一年之內寫出一本專書,那根本就是要學生作一個選擇:1.)要學生寫一本爛書交差、2.)要學生自願多留一年,以交換論文品質。

我之前有聽過有老師說,學生要「對得起自己」,那這本質上就是變相的剝削。學生來念研究所,如果沒有要念博士,那本質上碩士學位就是學校拿文憑去跟學生換他的研究成果加學費這麼一回事而已;那麼今天學校提供的這張學位在職場上值多少錢,就意味著學生應該要拿多少的學費跟研究成果去交換不是嗎?那在好久以前,那個碩士文憑相對值錢的年代,把碩士班學生就當成博士班學生來要求,那還勉強說得過去。可是問題是現在的碩士文憑遠不如當年,學校本來就不應該還要我們拿出跟以前同樣的東西去跟它換文憑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職場上對年紀的要求越來越嚴苛,現在的碩士班學生,如果還晚一年畢業,學生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將會丟掉更多。那麼這批不繼續念博士的碩士班學生是要怎麼活?日後進入職場一定會後悔,當初幹嘛要跑來念社會科學的研究所。

使用過時的標準來要求現代的學生,不僅會傷害到學生,更傷害到整個知識社群。

由於學生被要求要「寫一本書」,所以學生當然也就設計了「寫書的研究計畫」。結果因為學生的時間與大腦都不夠,因而沒有夠厚實的資料與理論基礎,又為了應付頁數,結果就寫出一篇又一篇大而無當的畢業論文。當學生的人,看到自己寫出這種東西也是很幹,可是他們其實也沒有路可以選,畢竟他們不可能為了這一個東西而放棄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這樣的成果,對學生、對整個學群,都是莫大的傷害。學生品質低劣的畢業論文,會讓學生低估寫專書需要的準備與實力,久而久之社群裡面的專書品質下降,社群也不會有典範革命的可能。而畢業論文的品質低劣,除了損傷學生當初對自己的期待以外,對知識學群來說,這樣的成果甚至連「資料」這一層級的知識都無法積累,因為這些論文的品質,往往差到連參考的價值都沒有。浪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唯一的成果就是砍了一堆樹、創造一些破壞環境的GDP。這樣子是何必呢?



為什麼要讓學生寫出100頁的文章,結果真正值得參考的內容不到20頁的東西?為什麼不要讓學生一開始就直接寫20頁就好?我們這樣等於是默許、甚至暗示學生去灌水。全天下還有比這樣還要糟糕的教育培訓體制嗎?這會從小就讓學生就自覺寫爛文章、灌水是很合理的習慣耶。如果不相信我的話,你就問問你自己,你自己寫的碩士論文、或是你指導出來的碩士論文,真的能夠啟迪、感動你的下一代,鼓動他們往前走嗎?


這個問題在對碩士論文要求,明顯高於其他學科的社會學又特別嚴重。要求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因為錯誤的制度,反而讓立意良善的動機變成摧殘社群生命力的共犯。

當台灣多數社會科學碩士生的畢業論文都是垃圾的時候,那問題絕對不在個別學生的心態上,絕對是整個制度根本就有問題。畢竟當絕大多數學生入學時都充滿抱負與理想、其畢業論文卻都是這副德行的時候,要反省的人絕對包括課程設計、以及制訂訓練計畫的制度訂定者。



那該怎麼辦?

我認為,在這個絕大多數研究生都希望三年可以離開(其實是兩年半才是常態)的時局,我們就必須設計一套可以讓學生在三年之內可以拿到碩士、同時又可以產出一定研究品質、足以積累學群知識的制度。

而我建議,我們應要求一碩士班學生,跟隨指導老師問題意識、以投稿期刊論文為目標的小型article;將專書寫作的要求保留給博士班學生,並以此來作為博班學生的畢業門檻;同時要設計好直升博士班的配套方案,讓優秀的碩班學生可以從碩班直升博班,節省優秀學生的時間,並提早讓他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的研究。碩班學生以撰寫期刊論文為目的的培訓目的,確實會侷限學生的能力,容易讓他們錯以為學術研究就是跟工匠一樣,只要按表操課就可以,所以才必須有直升博士的配套方案。只有這樣,才能貼近現實社會期待的務實要求,並兼顧資料積累、理論驗證,以及理論突破,也才能貼近學生當初進入研究所的原初動機。

(2006/10/19補充:這段並不是本文的重點,但由於屢遭誤解,只好補充說明。我並不是說文章一定要投稿、甚至一定要刊出才可以畢業,而是說以寫期刊的方式來寫畢業論文。寫作期刊論文跟寫專書的水準要求、寫作技巧跟策略,是差很多的,而我的重點[以及可能的弊病]是在這種地方,而不在出刊與否。)

我從各校的畢業論文中可以看出,某些系所已經往我指的方向調整,不過大體上仍是微調,非整體性的修正。無論各位接不接受我的策略,你都必須承認現在的時局已經不同以往了,而這個改變不能只再用個別指導教授與學生見機行事式的調整,而必須在制度上有根本的修正。這個話題必須盡早拿進各校的系所會議中討論。畢竟這已經嚴重危害到整個學群的發展,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嚴重。

我這一個世代的人,大概還是可以靠著一定的專業認同來維繫我們的畢業論文品質,但是我強烈懷疑這樣的專業認同在下一個世代中還會存在。因為他們面臨的職場環境肯定比我們這一代還要惡劣,這會讓他們用更務實的角度去思考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的差異。如果我們還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下一代,就必須承受入學人數以及學生素質將會快速降低的事實。

這個議題對新血輪遞補的衝擊很快就會顯現,不能等到我們這些blogger有資格進入系務會議才開始討論,必須「現在」就開始討論才行。


祝各位版友中秋佳節愉快。


補充:本文在HEMiDEMi引起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