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

[翻譯] 古代化石帶來的全球暖化辯論


2006/11/30,

日前,我在法蘭西實驗室,看到了「別鬧了,全球暖化還分左右嗎?12)」這系列文章。

法蘭西實驗室是我非常喜歡的部落格,但是「別鬧了」的第二篇文章,卻讓我有些懷疑。其一是我認為他對Michael Crichton「恐懼之邦」的回顧太過簡略(他新出刊的第三篇文章的前半段資料,就很能說服我了);其二,我是覺得40萬年的時度,似乎是短了些阿。

不過呢,我不是學這個的,「恐懼之邦」跟法蘭西實驗室裡的reference,雖然我都有一個一個找出來看,可是實在是有看沒有懂。所以我也就把疑問放在心裡,沒有多問。

恰好,上週聯合報的紐約時報精選,裡頭剛好就有一篇關於溫室效應的報導:In Ancient Fossils, Seeds of a New Debate on Warming。這篇文章相當好,其作者更是鼎鼎大名的William J. Broad。於是我將文章翻譯在這裡,並拜託有專業背景的Origin2幫我修改。希望這個這篇小小譯文,可以讓這個議題繼續深化下去。

該文作者William J. Broad,專長是科技政治,他曾以美國政府的星戰計畫為主題的調查報導,曾經得過普立茲獎。台灣有出版他的翻譯書:「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 」。對作者有興趣的,請參考他紐約時報的文章匯集,以及Wikipedia上的介紹

感謝Origin2的鼎力協助。沒有他的專業校譯,我翻錯的地方一定會更多。

請注意:本文歡迎引用。但本翻譯並未取得 New York Times 授權,為避免法律問題,本文嚴禁全文轉錄。




〈古代化石帶來的全球暖化辯論〉


In Ancient Fossils, Seeds of a New Debate on Warming (Nov 7,2006)
Auther: William J. Broad;Translators: iamwilly, origin2
(原文原始連結網站轉載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任務了:重建大氣層的古老歷史。現在他們已經可以追尋超過5億年以上的歷史了。

科學家們透過研究土壤、植物,以及海洋生物的化石,來找尋出古老大氣的成分改變。他們還可以透過電腦模擬,來進一步預測岩層的侵蝕或是火山爆發對不斷變動的大氣層產生甚麼影響。位於華盛頓的Climate Institute的首席科學家Michael C. MacCracken說:「這確實很受重視。」

跨國氣候變遷論壇,一個聯合國內部的分析全球暖化的團隊,計畫在明年初的最新報告中提出歷史上第一次關於古代大氣重建的一個章節。

這個研究引出了一個不太為人所知、但若得以解決將產生重大意義的爭論。亦即,研究的結果是支持還是反對既有的全球暖化理論。在這個議題上,其中一方認為全球暖化的災難正在浮現,另一方面則認為氣溫上升至多是一個小問題,不至於成為大災難。

奇特的是,兩邊的支持聲音竟都來自相同的一群人:這群人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的地質學家與古氣候學家。

大部分針對全球暖化的公開討論,都集中在近幾百年、最多是近幾千年的資料上。而部分科學家則認為更古老的資料並不足以採信,不適合拿來做討論資料。

雖然這群分析幾百萬年前的資料的科學家們,彼此並不一定同意對方的見解,但是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發現適合被討論。他們也都認為自從在複雜生命誕生後的「顯生宙」(Phanerozoic)之中,這5.5億年間,二氧化碳含量曾經有過現今18倍的水準。

(按:關於「顯生宙」為何,請參考此表格,下圖則是二氧化碳的歷史變遷圖[圖片原始連結])

二氧化碳變化圖

而科學家們也都同意,如同火星與金星上一樣,二氧化碳(CO2)會來自火山爆發以及其他自然源頭;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會因為成為石頭、以及生物的組成單元而漸漸降低。

此外,雙方都傾向認為,古地球的高濃度二氧化碳並沒有把地球煮熟是因為:1.)太陽年輕時溫度比較低,2.)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大氣捕捉熱量的能力會到達飽和。

(按:二氧化碳的捕捉效果有其上限,超過一定濃度之後,捕捉溫度的效果就不會隨著濃度增加而上升)

而這群人爭論的地方在於:這些資料是否說明了人類工業文明以及使用石化燃料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這兩群人都同意二氧化碳會阻擋熱輻射回太空,造成溫室效應,但他們對這個效應的大小有截然不同的判斷。

一些人認為,二氧化碳的變動與氣候的變動趨勢相當一致,而這證實了高二氧化碳濃度與高溫度間的因果關係。Robert A. Berner,這位耶魯大學古氣候研究的先驅說:「這5.5億年以來的地質資料顯示出這二者間非常好的相關性。當然也有其它因素的影響,但大體上來說,全球暖化是來因為二氧化碳。過去和現在皆然。」

另外一些人認為,上面的論點是過度簡化了複雜的自然變化。他們說,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常常與地球的冷熱循環不一致,因而認為二氧化碳的影響力沒那麼大。

賓州大學(UP)研究古大氣的地理學家Robert Giegengack,根據數百萬年來的資料說:「低二氧化碳濃度並不是冰河時期出現的唯一原因,這種說法太簡略了。資料並未顯示一對一的對應性。」

他以及其它的抱持懷疑的人認為,今天地球暖化,跟以前的暖化沒什麼不同,並且沒有人知道暖化發生的確切原因。他們表示,其它可能造成暖化的原因包括洋流的改變,太陽的週期,以及宇宙射線對地球的轟擊等等。

渥太華大學的古氣候專家Jan Veizer說:「越來越多的資料指出,太陽以及星星是主要影響因素。」

當地球二氧化碳濃度變為前工業時代的兩倍時,那氣溫會升高多少度?針對這點雙方有完全不同的結論。許多氣候學家會認為至少會超過華氏8度(約攝氏4度),但懷疑論者根據古氣候的資料來判斷,認為大概只有華氏2-3度(約攝氏1度)。

如果我們把「顯生宙」這段複雜生物出現而且又落落長的這段時間,壓縮成一年,那麼魚類大約是在一月的時候出現,陸生動物出現在三月,恐龍出現在六月,猴子出現在十二月,而人類出現在12/31的晚上。

關於「顯生宙」的爭論僅僅出現在學術期刊以及科學會議上,基本上並不存在關於溫室效應的公共辯論之中,高爾(Al Gore)在「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並沒有提到這些東西。

一些熟悉「顯生宙」資料的主流科學家們認為,如果這些資料沒有經過專家的說明,那麼這些資料對於公眾以及政府政策來說,會顯得太過模糊(sketchy)。

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暨國際事務教授Michael Oppenheimer說:「我認為這不確定性實在太大,以致於目前不能做出結論。這可能要等到事情塵埃落定,才能拿來解決現在想要解決的問題-即避免氣候失控。」

懷疑論者說,這群認為二氧化碳才是元兇的人們,認為古氣候資料令人惱怒,並且會降低大眾對地球暖化的驚慌。賓州大學博士Giegengack說:「人們跑來跟我說:『停止說這些話吧,你正在摧毀地球暖化的原因。』」

加大柏克萊分校的地球物理系的博士班學生Robert A. Rohde,也許是個相對中立的聲音,他說這些證據「顯示二氧化碳只是眾多影響因子中的一個。」

這位柏克萊的博班學生Rohde,最近畫了一些關於「顯生宙」時期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圖表放在Wikipedia上面。請參考這個連結

這兩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知道古地球曾經經歷過冰河時期以及其他氣候劇變。而他們將這些歸因於地殼運動、洋流變化、太陽強度變化,以及地球軌道的變動。

而在1958年之後,科學家們開始追蹤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發現其原本只有0.0315%(315ppm),但這個數字在逐漸上升中,他們據此提出新的論點。科學家們原本就知道,在理論上這些額外增加的二氧化碳,將會提升地球的保溫能力;因此,根據新出土的證據,他們開始警告公眾關於暖化的問題,同時也以此重新解釋古地球的氣候變遷因素。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與地球溫度的上升,溫室效應理論終於在1980年代開始紅起來。當時科學家們追蹤許多溫室效應氣體(包括臭氧、甲烷、水蒸氣),他們特別重視二氧化碳,因為其濃度上升的速度顯然特別快。

為了讓大家正視這個問題,他們跑去比較古今的二氧化碳濃度差異。他們根據冰凍地區「冰核」中的微小氣泡,研究過去幾十萬年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科學家們發現前工業時代二氧化碳的濃度是每百萬分之280(0.0280%, 280ppm),而到了1958年時,爬升到315ppm。

科學家們猜測二氧化碳濃度可能曾經更高,尤其是只有些許或沒有極圈冰層的時代。冰核僅能提供過去50萬年左右的資料,為了突破這個限制,科學家開始尋找新的方式來追蹤更早已前的狀況。

耶魯大學的Berner博士利用電腦模擬的方法,研究「顯生宙」中影響二氧化碳濃度的因子,例如在某些時期中火山爆發是如何使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造山作用及新生岩石的風化是如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打從一開始他就持續發現二氧化碳與氣候循環有緊密連結。例如他發現,在過去3~4億年之間,二氧化碳濃度曾劇烈的下降,而地球就在那個時期進入冰河時期。

Berner博士在1990出版的Science雜誌裡面寫到:「這些資料支持了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是控制氣候的主要機制。」

其它的科學家則將焦點放在土壤、植物與海洋動物的化石上面,他們假設氣候的變動會影響這些東西的成長模式。古代標本很快的帶來了豐富但又細緻的證據,而其中有一些證明了Berner博士模型的某些看法。

田納西大學的Claudia I. Mora以及其兩位同僚發現古代土壤確實顯示在3~4億年前,二氧化碳曾確實劇烈下降。

其他人則找到相反的證據。在1992年,新墨西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在4.4億年前的古代土壤中,發現了非常高濃度的二氧化碳,而這個時候地球上只有原始海洋生物,陸上還沒有動物跟植物。這個濃度是今天二氧化碳濃度的16倍高。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這個高二氧化碳濃度竟然與廣泛的冰河形成同時出現;Crayton J. Yapp及Harald Poths,在Nature的一篇分析上寫到:「這意味著(現有的)氣候模型還需要再做調整。」

整個1990年代,這些研究古代大氣的論文提供了爭辯二氧化碳影響雙方不同的證據。2000年,渥太華大學的Veizer博士更強烈質疑整個「顯生宙」中是否真的顯示出「二氧化碳-氣候」的關連性。他跟他兩個比利時的同僚在Nature發表的文章中,根據4.4億年與1.5億年前的兩個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都非常高,對上述關連性提出質疑。

2002年,麻省理工學院的Daniel H. Rothman,他在研究海洋石頭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後,也提出了關於「顯生宙」的一些尖銳問題。他在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寫說,除了最近5千萬年的這段冷時期之外,他沒有發現任何「二氧化碳與氣候變遷的系統性連結」。

2003年, Veizer博士加入了位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天文物理學家Nir J. Shaviv的團隊,試圖以新的因素解釋氣候變化。他們猜測太陽系環繞銀河系的緩慢運動,會控制宇宙射線對地球大氣轟擊的程度。他們認為,當宇宙射線照射較少的時候會使雲層減少,使得地球反射陽光能力降低,進而增溫;反之則會降溫。而他們在文章裡面寫到,在「顯生宙」中,宇宙射線的轟擊記錄與氣候變遷的關連性,遠大於二氧化碳與氣候變遷的關連性。

(按:雲越多,太陽就越難直射地表,因而地球就越涼爽;而雲的多寡與宇宙射線有關,意即宇宙射線越多,雲就越多,溫室效應就越不明顯。例如當太陽活動比較劇烈時,磁場跟太陽風就會使地球接受較少來自其他星系的宇宙射線;宇宙射線一旦減少,雲就會減少,太陽就可以直射地表,溫室效應就會加強。)

2004年,耶魯的Berner博士與他的四人團隊終於反擊了。他們說宇宙射線或許是有「一些影響氣候的能力」,但認為宇宙射線造成的影響還是小於二氧化碳的影響。

在這場辯論中,雙方除了對過去二氧化碳的變動有不同認知之外,對冷熱時期的界定也不同。例如渥太華的Veizer博士認為1.5億年前的那段時期應被歸為冷時期(因為此時極地並沒有陸地,因此Veizer博士將海冰增加、但陸冰沒有增加的狀況,視為冷時期的徵候)。然而這樣的作法就不為耶魯的Berner博士所接受。這樣的差異,把整個辯論搞得亂七八糟。

今天,兩邊都宣稱獲得新的勝利。Veizer博士說他已經有一篇關於宇宙射線的綜合性論文,即將要發表了;而Berner博士也修補了他的模型,解決了該模型先前的一個內在矛盾。

Berner博士在2006年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五月號發表的修訂模型更加吻合4.4億年前其實是冰河時期的事實,而這個模型強烈支持二氧化碳在氣候變遷中的主宰地位。

Yapp博士,這位「前」二氧化碳質疑者,也贊成這個模型:「過往10年來發現的資料,大體上充分說明長時期氣候變遷與二氧化碳的關連性。」

部分氣候學家不認為上述的「顯生宙」氣候辯論具有任何價值。他們說過往幾百年關於二氧化碳與全球暖化的連結資料太令人注目了,以致於任何長時期的相反證據或多或少都會被質疑。他們也說現在溫室氣體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過往的任何一個時期,以致於過去的資料變得毫不重要。

二氧化碳懷疑者以及其他人,至今也逐漸正視過往15年來在古大氣研究上的發現,開始質疑「二氧化碳的效果到底有多大」這類基本的問題。他們說氣候學家以及政策研擬者,必須把這些複雜因素也考慮進去,而不是去忽略或無視這些預料外的發現。

猶他大學的「顯生宙」氣候專家Thure E. Cerling說,「從某些一絲不苟的研究中,我們應當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感謝你來我家留言關心全球暖化這個議題:p
越多人關心應該是越好,像你翻的這篇文章就很有意義。不過呢,關於你文中提到,我對Crichton的小說回應太過簡略,我個人是認為,我僅能在很有限的篇幅裡把最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來。其實我是認為讀者應該也有尋找資料的義務(像我就不是專家,而是讀者),畢竟一來我懶,二來我的網誌並不是以打克理頓為職志,而且也沒人付錢請我幹這件事呀XD
在討論現今全球暖化的問題,我所為繞的只有三個主題
一,現在全球有沒有暖化
二,暖化是不是人類造成的
三,如果是,我們該怎麼做?
關於第一點,我想,應用古資料當然是我們重建現場的關鍵,問題是,這個資料要引用到多遠以前才有意義?如果說,我們發現在地球上曾經有過更暖的時候,對現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
四十五億年以前地球形成時,必定是熱到如同地獄一般。就算不提那麼久以前,很多資料都顯示從顯生宙(或叫顯生元,五億多年以前)以來,地球已經經歷了許多暖化時期,比如恐龍滅絕後曾經有一度,海洋平均溫度比現在還要在熱個十度。
是的,以前曾經是更熱,但是那樣的環境適宜人居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們舉出古老的全球暖化時期,除了在科學上很有趣以外,對解決目前人類的困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這是為什麼,在討論現在地球是否正在暖化這個問題上,我認為聚焦在上個冰期結束,也就是一萬兩千前開始,會比較有意義。
而確實大部分的證據都指出現在的氣溫確實在升高。
像你文章中說有可能「僅」高個一度,個人就覺得很不恰當。全球氣溫高個0.5度就已經是大災難了,而高一度竟然會用「僅」來形容,這大概是認知上的差異吧。
關於第二的問題,現在的暖化是不是人類造成的?
我想,大概是我沒有解釋的很清楚的關係吧,在我的文章中提過了,決定地球氣溫的因子很多,太陽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不會有任何氣候學家否定太陽跟地球軌道對氣候的影響。
一百多年前俄國科學家Milankovitch就已經提過了地球軌道對冰河的影響,這個理論發展的比全球暖化要早的多,現在也算成熟(附帶一提,溫室效應理論也在十九世紀由Fourier跟Tyndall開始發展,但那時我們還沒有能力仔細觀察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基本上當地球運行軌道或地球軸心遠偏太陽一點點,冰河就開始,偏近一點點,冰河就融化,這是有週期的。這是為什麼有時你可以找到,在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時候,地球還是但是處於冰河期。但是根據這個週期,下一個冰河要來,很有可能是至少一萬年以後,這跟現在全球暖化的關係有限。
在冰河期與冰河期中間,像現在,觀察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就顯的有意義多了,而這個關係,就如同你會在我家看到的,他們是成正相關。
同樣的,我們可以問,那這樣的資料你需要找多久以前的?你認為四十萬年的資料不夠久(離題一下,那比較起Crichton找個三十年的資料出來騙人,應該是綽綽有餘了吧),那我們就該問,多久以前的資料才有意義?
第一,遠一點的資料,比如說數億年以前的資料,對解釋今天的氣候模型幫助有多大?我們都知道生命開始之初的大氣結構跟今日完全不同,如果你找一個大氣結構不同的時期來觀察,然後做出「二氧化碳跟氣溫沒有關係」的結論,我一點也不會驚訝呢。確實,在「那個時候」二氧化碳的影響有限。
但是今日呢?如同你文章中提到的,太多的科學家發現,今日二氧化碳的濃度跟暖化的關係實在太相關了,為了要釐清這樣的相關性,我們才需要去找一個長時間尺度,但是又不會古早到太離譜的資料出來看。比較起來,我還覺得所謂宇宙射線理論,才應該提出更多的證據支持,現在真的是進入了宇宙射線週期。
拉拉雜雜的講了一堆,真是不好意思,沒什麼頭緒。希望能解釋你的疑問。

iamwilly 提到...

MEB,

我覺得您第三篇文章的前半段資料,就明確的掐住Crichton的咽喉了(雖然說該文的目的不在此XD),只是我翻譯這篇文章時,第三篇文章尚未刊出。

我也覺得,把時間拉長到1億年,或是10億年,或許是個有趣的科學問題,但並不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重要資料。溫度上升的速度實在快到不能用過去的資料來解釋。

要跟我說這100年來的地球溫度的上升,是因為地球軌道的移動、太陽系的位移這種緩慢到不行的長期因素造成的,實在是很沒說服力阿......


感謝MEB的說明,MEB的回應已經可以成為一篇文章了呢~~ ^_^"

蓋老爺 提到...

少開點冷氣吧!對自己跟地球都好

極地冰山的融化、萬年冰河的後退、天災越來越劇烈、花季大亂、四季變調......這些發生在你我周遭的氣候異象,正是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全球暖化』議題近來炒得熱,自從國外媒體製作了一系列的氣候異變的報導之後,台灣媒體也跟著炒起了這個話題,像TVBS之前就製作了以台灣為出發點的『全球暖化』議題報導。報導中主播以嚴肅的口吻告訴觀眾在此世紀末之前將會親眼目睹台灣大部分地區包括台北、台南、高雄等地都會被水給淹沒,成為汪洋一片,而屆時台灣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會成為聯合國所謂的『環境難民』(environmental refugee)。以首都台北為例,像地標台北101這麼高的大樓都會被滅頂,我想這應該就是世界末日了吧!

台灣媒體只有『一陣熱』

只是我非常擔心而且也很懷疑人類的自私和惰性… 雖然媒體善盡了責任報導了『全球暖化』議題及其帶來的嚴重後果,就算看了的民眾也會在這議題稍冷了下來之後馬上給淡忘了。這是台灣媒體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台灣媒體常常會跟著國外媒體最近在炒熱什麼話題也跟著人家製作一些報導。我觀察了國外主要幾家媒體像CNN和BBC等對這嚴重的話題並不會像台灣媒體『一陣熱』的現象,它們會持續關注這個話題,並對它以多方面的角度來報導(像其成因、帶來的後果、全球暖化現象的例證以及防範的方法等等)。也難怪這些國際媒體素有權威性以及影響力,要知道『全球暖化』是長時間的問題所以應該要持續性地關注和報導,媒體才有盡到報導(inform)以及教育(educate)民眾的責任。『全球暖化』絕對不是『一陣熱』的現象,這個議題又不是像郭台銘今天又看上了哪位女星(干我ㄆ一ˋ事啊~)或是我們阿扁大總統又講了什麼話只需要一段時間的報導。『全球暖化』是長時間的問題,我們應該要持續性地關注和了解。

可悲台灣有這麼多家電子媒體,裡面人才濟濟,卻只對政治議題和八卦有興趣,每天講得都是「馬王配不配」、「民進黨四大天王又怎樣怎樣的」或是「哪幾位明星又吸大麻」,請問這些到底干卿何事??而可憐的『全球暖化』議題竟然被如此『商業化』地炒了一陣子之後,馬上就被這些政治議題和八卦給掩蓋了過去…. 如果媒體沒有盡到責任,那政府呢?只熱衷2008的選舉吧!企業家的責任呢?賺錢都來不及了誰管全球暖化呢? 而我們台灣的第四權如此,更難期望這種國家能為全球盡上什麼心力了。

大自然的反撲
其實全球各地早已開始受到大自然的反撲了,近幾年發生的氣候怪異現象,諸如南亞的大海嘯就死了好幾千人,而美國之前的卡崔娜颶風也讓好幾萬人無家可歸。

反觀我們台灣,時常發生的土石流是大自然反撲最直接的例證。而進入夏天後,最近幾天我們聽到3天熱死了3個人,其實這樣的數字真的『還好而已』。

澳洲的熱浪真的『熱死人』!

這不是我危言聳聽,之前在澳洲黃金海岸及布里斯本唸書時,因為在南半球的關係,季節正好和北半球的國家相反,所以它們的夏季是在11月到2月,而在這段期間常常會發生『熱浪』的現象!親身體驗過的我覺得『熱浪』這名字取得真好,因為在氣溫45度的高溫之下,那股熱熱的暖流就緩緩地侵襲你的身體,我常常舉例跟朋友說有次我在公共電話亭打電話(窮留學生難以負擔高額的手機費),以站立的姿勢在電話亭講了五分多鐘。就這樣沒做什麼事只是動動嘴巴而已,我竟然全身上下都流滿了汗,從頭頂一直流到腳指,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更糟糕的是那時黃金海岸竟然風扇全部都賣光光了,我跑遍了商圈以及中國城,竟然都買不著。雖然冷氣倒是有賣,可是我實在負擔不起,而且那房子是用租的,回國後冷氣該送給誰呢?所以可憐的我只好在熱浪侵襲的夜晚邊流汗邊睡覺。有一次我實在熱到受不了,只好跑到浴室放了一缸冷水,就這樣泡在浴缸裡睡著,好在隔天沒有感冒。

不過老天爺總算不會太虐待我,在熱了將近三個禮拜後,我終於買到了一個小風扇,那天我高興到對著風扇傻笑,感覺比買到一台Play Station還令人興奮。

而你知道那次澳洲的熱浪熱死了多少人嗎?『超過了30人』!數字整整是台灣的10倍之多!所以我想台灣現在可以開始感受大自然反撲的威力了。

其實真的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熱!

我知道最近真的很熱,不過要是跟非洲、印度或是澳洲的熱浪比起來,其實現在的氣溫算還好,並不會真的熱到令人受不了。熱死的三位農夫其實是在烈日的艷午下在農田工作才引起身體不適再加上可能他們的年紀都有了,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所以雖然烈日難受,但是在這樣的氣候下,只要自己小心一點的話,就可以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要快樂度過這個夏天並對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 friendly)之外,除了要懂得自我防範之外,其實還有我們很多是我們可以做的。首先、我們應該動手關掉我們的冷氣機,就在你在室內舒服地enjoy冷氣機傳來陣陣的寒風時,外面的世界卻也同時被每一台冷氣機所消耗的大量電力給傷害著,如果你也熱愛這個地球的話,你願意這樣繼續傷害她嗎?仔細去感覺一下,其實天氣並沒有你想像那麼熱啊。不要去聽台灣媒體的危言聳聽,他們只是一群眼中只有利益的短視傢伙!為什麼要報導「3天熱死3個人」?一切還不都是為了『收視率』,這麼聳動的標題當然是我們記者跟主編的最愛了囉!當你拿著冷氣機的遙控器時,是不是你突然感到熱、感到不舒服,但是有沒有想到其實這時候的不舒適讓電風扇來效勞就足夠了。吹冷氣吹太多真的帶來『立即的』壞處,我有一個怕熱的朋友最近吹冷氣睡覺,馬上就得了感冒,再加上他又疏於運動,汗跟身體裡的廢物根本沒有排解的地方,這麼多不好的東西積在身體裡不生病也難。

愛護環境就讓我們從生活中做起

熱愛動物關心環境的蓋老爺在這樣的炎炎夏日當然也要以身作則,我知道全球暖化的議題很大,它的嚴重後果也難以阻擋,但是其實愛護地球就要從身邊做起,在這最熱的幾天時,別人可能從早到晚都把冷氣開著,然而可能我之前在澳洲被熱浪給折騰過吧或是心中對環境的使命感使然,總覺得這幾天的高溫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受,還不到要從早到晚都開冷氣的必要,就算最熱的中午時刻,很難受時也只讓冷氣開不到五分鐘,感受到那點涼意就夠了。

關心環境、愛護地球是我們人人都可以作的事情,不要畏懼全球暖化,雖然它的嚴重後果真的很嚇人,但是我們不是應該反而努力地去盡我們的一己之力去防範、去遏止它的發生嗎?

iamwilly 提到...

宏霖,

就是因為媒體太無能,所以我們只好靠blogger自己,建立自己的媒體囉。

Unknown 提到...

如果你希望:
* 能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還可賺取額外收入
* 能擁有一份永久的工作和收入
* 能不影響目前收入而同時擁有安全的第二收入
* 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您親愛的家人
* 能隨時選擇放假,並決定假期的長短
* 能在舒適的家裏工作,並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
那請選擇您想要的生活方式———> http://joe80411.weebly.com/

Unknown 提到...

如果你希望:
* 能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還可賺取額外收入
* 能擁有一份永久的工作和收入
* 能不影響目前收入而同時擁有安全的第二收入
* 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您親愛的家人
* 能隨時選擇放假,並決定假期的長短
* 能在舒適的家裏工作,並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
那請選擇您想要的生活方式———> http://joe80411.weeb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