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9日

你還吃速食嗎?-《速食共和國》與Eric Schlosser


2006/11/19,

以《速食共和國》為腳本而改寫的電影,前兩天在美國上映了。

《速食共和國》一書,是我直至今天為止,所見過最精彩的調查報導。這本書於2001年1月在美國出版,立刻叫好也叫座:這本書得了一堆獎,也長期霸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本書都受到非常高的推崇(速食業者的角度例外)。奇怪的是,長期做為美國殖民地的台灣,卻近乎無視於此書的存在。不僅該書沒有引起討論,甚至在中文世界中,也沒看到甚麼書評來引薦此書。在電影已經於這兩天上映的同時,我想我應該為此書作一些介紹。

雖然這部電影大概不會在台灣上映,但我不打算介紹這部電影。有興趣的朋友請看波士頓環球報的Wesley Morris寫的影評

關於Eric Schlosser


該書作者名叫艾瑞克.西洛瑟(Eric Schlosser),1959出生。他的老爸是華爾街律師,還曾經幹過國家廣播公司(NBC)的CEO。Schlosser自己是在普林斯頓念歷史(不清楚是BA抑或是MA),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大西洋月刊(Atanlatic Monthly)當記者。順便講個八卦,他太太是勞伯瑞福的女兒(是個畫家)...,沒錯,Eric Schlosser的岳父就是那個帥到不行的勞伯瑞福

Eric Schlosser至今一共寫了三本書,第一本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速食共和國》(Fast Food Nation: The Dark Side of the All-American Meal),這本書將在第二不份詳細介紹,此處不談。

第二本是2003年出版的《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Reefer Madness: Sex, Drugs, and Cheap Labor in the American Black Market)。

該書的書名及原始觀點,來自是他在大西洋月刊任職時的一篇大麻專題(1994, 274(2):45-63)。該書的焦點是美國的地下經濟,而他從「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三個主題切入,強調「為了光冕堂皇的道德理由而不願正視這些產業,並以高道德標準的法律來懲罰參與者,不僅不會讓這些產業消失,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失控。」這本書的內容與資料,與《速食共和國》相去甚遠,但是若跟一般的書相比,仍是相當精彩的調查報導。

另外,此書書名「Reefer Madness」是1930年代一部以青少年吸大麻為主題的道德電影;該劇本在1970年代被改寫為音樂劇,在曼哈頓百老匯上演;2004年,這個音樂劇又被改編為電影,再次以電影的形式出現。我自己沒有看過這些東西,這個音樂劇的概要是來自Wikipedia的簡介,因此還要請熟悉這方面的讀者幫忙補充。

第三本書是2006年出版的「咬之前先想一下」, Chew On This: Everything You Don't Want to Know About Fast Food(此書尚無中譯本,中文是我亂翻的)。

該書的內容原則上與《速食共和國》重疊,除了一些資料的更新,以及把美國飲食產業的歷史處理的更清楚外,大體上並沒有特異之處。因此此書可以視為作者的撈錢作品。

以下是《速食共和國》的各章簡介。


關於《速食共和國》


此書各章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因果論證,作者主要是順著事實的發展來分章節。我將全書分成三部分來介紹:

首先,作者將整個美國速食產業,定位成美國中西部因為汽車氾濫而自成一格的特殊景象,並強調這個產業原本只是因為中西部當地政治社會環境,而只在當地出現的慘狀。他強調,今天速食席捲全球,其實是把美國中西部的特定醜態,硬塞給全世界,要求全世界都跟美國中西部一般醜陋。

第二,作者介紹整個速食產業的萌芽以及茁壯過程。例如他提到麥當勞如何吸引兒童的目光,教育小孩子「麥當勞愛你、你愛麥當勞」去購買麥當勞的產品,但實質上麥當勞卻是主導美國勞工政策、剝削童工的兇手之一。並說明速食產業如何建立一個不友善的加盟體制,讓加盟主逃不出總部的手掌心。最後說明速食集團如何利用他們的巨大購買力,強勢介入原本穩定的畜牧業,將各個畜牧業者個別擊破。

第三,作者深入速食產品本身,看看我們吃的漢堡與薯條是怎麼做出來的。他介紹速食食品中的化學添加劑,並跟隨肉品的移動,一步一步從牧場、屠宰廠、食品加工廠,追到麥當勞各門市的廚房。一步步揭開所謂「營養」的騙局,並直指速食產業是讓美國人變胖的原兇,甚至是污染美國所有食品的罪魁禍首。

此寥寥數語無法說明《速食共和國》所具備的翔實資料以及這本書其他嚇人的地方,然而限於篇幅我不能再多作說明,只希望對速食有興趣的朋友,去書店把這本書帶回家。您可以相信willy,《速食共和國》絕對是值得300塊台票。

介紹完這本書了,順道說一點自己的感想。


戰士要努力衝鋒,牧師要努力補血


我當初看到這本書時,真是既高興又難過。會高興是因為讀到一本好書、看到精彩的東西;而同時又難過的原因,則是因為感慨我們沒有同樣水準的東西。當然《速食共和國》是特別的案例,不該拿他來比,但大體上美國的調查報導,確實是遠遠超越台灣的,這點真的沒甚麼好辯的。

那麼,為什麼人家可以,我們不可以?我自己有幾個想法:

第一,美國記者所擁有的資源確實比台灣記者多。例如Eric Schlosser跟書商簽契約時,他在出書前提前拿到的錢,就一定比台灣記者多(畢竟人家的出版市場比較大),那比較厚實的金援,當然可以直接提升他的文章品質。第二,他們國家有調查報導的傳統,有許多人一起作,一起相互吐槽求進步;在有壓力、有獎賞的環境下,大家自然會把品質當一回事,好東西自然就會跑出來。第三,除了上面提到的關於市場環境、以及媒體生態的問題外,我認為學術圈也要負一些責任。

《速食共和國》要對話的是社會大眾,不是學界的人,學術界對Eric Schlosser來說就是一個軍火庫,看看可以從倉庫裡拿到甚麼武器來協助他打仗。作者直接借用各種他看得到的學術成果,來協助他釐清事實:有的是他直接引用文章,有的是他跑去訪問學者,那些東西都明顯地充實了作者的寫作水平,甚至影響了作者的寫作走向。

講白一點,我認為如果沒有學術圈這座「軍火庫」,《速食共和國》不可能有這樣的水準。那以同樣的觀點來看台灣品質低落的調查報導,我們是不是應該自問:台灣之所以沒有高品質的調查報導,是否就是因為我們這些書呆子,沒有打造一座內容豐富、分類清楚的「軍火庫」,沒有提供充足的後勤支援,使得那些熱血份子只能怨憤的死在前線?


我們面臨一個比別人險惡的環境,前線面對的怪物特別強大、戰況超激烈,我們得更努力打造武器、拼命補血,這樣才能活下來。要一個人當兩個人用,要加倍努力才行呢。

8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是說我已經六年沒吃麥當勞了耶,
所以以前上課當某同學經常帶麥當勞來上課的時候,其實心裡會偷偷地開始嘀咕。哈!

我覺得他們最可惡的地方就是把小孩當作主要的銷售對象這件事情。而且明明知道這樣的食物對孩童可能是無益的卻還這麼做。

還有描寫著名麥當勞毀謗案的《審判麥當勞》,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紀錄片喔。可以看到雞隻是如何在還是活著的時候,就在輸送帶上一隻接著一隻被砍頭。

iamwilly 提到...

把小孩當主要銷售對象,不只是因為小孩子比較好騙,更因為小孩子一旦上鉤,就會一輩子愛他這個品牌...Orz 以後絕對不能給小朋友碰速食,這玩意兒跟毒品一樣,用過一次就很難回頭了。

題外話,Eric Schlosser有在《審判麥當勞》裡面出現幾個鏡頭喔 XD

Phoenix Lin 提到...

哈囉,我在看了"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這本書之後上網搜尋,無意中看到你這篇文章,寫得真是用心阿!關於Reefer Madness這部電影,我找到一篇還不錯的文章,留下連結給你參考用拉!http://www.stanleyng.net/16052006.htm

iamwilly 提到...

Phoenix,

感謝你提供這則訊息~^_^

匿名 提到...

版主你好:

我看到那個業界與學界的關係時,深有同感,
不知可否借轉至小弟網頁?

iamwilly 提到...

aso,

歡迎引用與轉載!但要記得附上出處唷~

匿名 提到...

打擾了
我想請問你你上面提到的Fast food nation"是已經有中譯本了媽?

謝謝你喔

iamwilly 提到...

Rosa,

Fast Food Nation的中譯本,就是「速食共和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