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8日
從景美溪看台灣
2006/6/28,
台灣西岸有三大河流:淡水河、濁水溪與高屏溪。撇開基隆河不談,淡水河上游有兩個主要支脈:大漢溪與新店溪。新店溪又是由兩條河構成,分別是南北勢溪與景美溪。這兩條河切穿了雪山山脈,而其河谷,就成為漢人深入台灣山區的路線。而景美溪的河谷,以及相關的地理形勢,是本文的主要討論對象。
下面這張是我手繪的台北地形圖,您可以從下面這張圖看出整個台北的先天地理形勢。
當台灣北部的平原、山麓沖積扇被大量開發、無法容納更多人口後,人們開始往山區前進;當時他們開發的山區物資,包括樟腦、煤礦,還有茶葉。人們沿著溪流的河谷往山區前進,並在山區中的盆地、河谷寬敞處(或是方便防守處)尋找定居地。晚到的人只好往更深處前進,尋找更深處的定居之地。上面這個敘述,是台灣北部各地發展的常態。它發生在基隆河的上游(八堵、基隆的開發)、發生在大漢溪的上游(大溪的開發),當然也發生在景美溪的上游。本篇文章所要討論的,就是景美溪上游的故事。
清治台灣時期,當人們把木柵的各個可以開發的地方開發完後,就開始往山區墾殖。在日治初期,先人們沿著景美溪的河谷前進,並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深坑。人們選擇該地,是因為它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盆地,以便於抵禦土著。深坑一開始只是一個以農業墾殖為主的殖民地,後來人們沿著景美溪河谷深入,發現了通往宜蘭的路徑(就是今天的台106線道),也發現了當地的自然資源:樟腦、煤礦,並發現當地極為適合栽種一種極為賺錢的經濟作物:茶葉。發現這些作物之後,商人就聞風而來,深坑也就轉成轉口貿易為主的商業城鎮。
台灣北部的氣候地理因素,極為適合栽種茶業,加上台茶在國際上有其獨特的競爭力,這使得台灣北部山區,到處可以看到茶園。因此當人們往景美溪河谷上溯時,自然也會找尋適合種茶的地方,結果,為了配合易於防守的因素,因而選擇了坪林這個盆地,建立了以產茶為主要目標的經濟殖民地。仔細來說,坪林並不在景美溪的流域範圍內,但是因為早期其物資都是從景美溪河谷進出,因此將之視為景美溪經濟產業的一環,仍是十分合理的事情。
在上游的茶產業漸漸茂盛、與蘭陽平原的溝通也漸漸發達,深坑也從過往的農業為主的社會,漸漸轉變為長途貿易的地點;此外,商人們甚至主動進入山區,在坪林與深坑的中介點,建立了一個以物資交換為主要目標的中型貿易站:石碇。上述三地點都在我的手繪圖中標明,讀者可自行觀察其中的地理關連性。
原本交易茂盛的石碇、深坑,在北宜公路的開通後,受到嚴重的打擊。從新店出發,沿著北勢溪河谷、經坪林到宜蘭的北宜公路,它原本只是一條人走的古道,這條古道是在1898年的日治時期開通,但當時台灣總督府將治理重點放在中、南台灣的山區(無論是壓抑番人或是經濟開發都是),因此並未投入資源進一步開發該路,直到二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軍事需求下,終於投入資本把這條古道進一步公路化。
至此,沿著北勢溪河谷前進的北宜公路,便取代了沿著景美溪前進、經深坑到宜蘭的古道(即淡蘭古道南線),也取代了沿著基隆河前進、經烏雙溪到宜蘭的古道(即淡蘭古道北線),成為宜蘭與台北的主要聯絡道路。
交通的變革,改變了許多事情:第一,坪林出產的茶業,從此就可以從寬敞的北宜公路用車子送到台北市,而不需經石碇、深坑才到台北市,因此當北宜重新開通之後,石碇與深坑的轉口貿易立刻衰退,而坪林的茶貿易大為興盛。第二,由於北宜公路成為宜蘭與台北的主要溝通管道,而且這段路程相當遙遠,因此坪林立刻就成為往來商旅的中介休息站;而坪林的經濟,也就不再是只有農業生產而已。
北宜公路的開通,改寫了過往景美溪河谷的經濟型態:坪林崛起、石碇、深坑大幅衰退。但深坑、石碇並未真的成為廢墟:深坑在1980之後,結合了當地的歷史(美食、老街),漸漸成為台北市民的觀光場所,深坑老街依然維持住過往的繁華,但也依然是混亂無章法的商業城鎮;石碇並未開發出同樣的觀光產業,但是他們結合了當地的自然資源(皇帝殿),因此也未消逝,而且在維持自我生存的同時,反而得到了不錯的生活品質。
(上圖是深坑吸金的王牌:臭豆腐)
時間到了2006年6月16號,北宜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這條高速公路重回當年的老路,一樣沿著景美溪的河谷前進,從木柵、深坑、石碇,以及坪林,最後挖了一條13公里的隧道,硬是克服結構複雜的雪山山脈,直接在頭城進入蘭陽平原。這條高速公路的技術難度超高,它是台灣土木工程的驕傲,但它也帶給坪林人高度的不確定性。
這條高速公路有在坪林與深坑設下交流道,但是坪林交流道只准當地人使用,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坪林過往40年的中介休息站的角色立刻消逝,坪林的經濟必然大不如前。事實上,依我上週在坪林的實地觀察,當地的經濟活動確實遠遠不如從前,一股強烈的衰亡氣氛確實迅速籠罩當地。
但是,坪林就真的沒有未來了嗎?
深坑,早年是農業生產,後來依靠轉口貿易,轉口貿易消逝之後,藉由有效的販賣歷史,轉而倚靠觀光產業。儘管在這樣的簡化販賣下,必然使當地的歷史大受扭曲與誤解,而失去歷史的原始價值,但起碼這重振了深坑的經濟。石碇,是一個依靠轉口貿易起家的小鎮,在轉口貿易大致消失之後,該社會反而可以擺脫過往的只看今天不看明天的轉口貿易,放慢生活步調,並在現代社會中舒適的過活。石碇的人們肯定不富裕,但他們絕對過得比我們快樂,而且只要他們可以更有效開發他們的自然資源(登山),他們絕對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平溪。
坪林的條件,比上述兩個轉口城鎮都還優秀:它有別人沒有的茶葉經濟,這點確保了他們不會完全消逝;而且它有比上面兩個城鎮更深厚的歷史,這點更是他們不會被風吹走的根基。坪林是一個有未來的城鎮,但是人們仍須努力,而不該覺得阿那就OK啦所以就去玩樂了。這篇文章只能告訴坪林人,你們的家絕對值得你們為它努力,而且只要你們夠努力,就一定會看到成果,而不會白費。
危機就是轉機。北宜高全線開通,讓坪林有機會可以放下那今天很美麗明天不知道在哪的中介性格,有機會可以想想自己到底是甚麼、自己想要甚麼。坪林人有機會可以在經濟上沒有太大改變,就可以活得舒服一些。坪林人是有這個機會的,但是要眾人一齊努力才能做到。
台灣目前在國際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也跟坪林相當類似。
歷史上的台灣,一直是西方世界前進中國的跳板,是進入中國的橋頭堡;這個中介的關係維持了非常長的時間,幾乎就是台灣歷史的常態;而這個中介的角色就像是坪林做為台北宜蘭的交界一樣。在1990中國開放之後,台灣的橋樑地位漸漸動搖,而許多人便因此認為台灣即將沈沒,因此要趁還沒有沈之前趕快逃到海峽對岸、或是大洋對岸安身立命;這樣的不安全感也就像坪林人對北宜高的擔憂一樣。
不少人說:「中國開放了,所以台灣就沒有未來」,這個論點最大的失誤在於,他們沒有看到台灣在扮演中介的角色時,早已累積下了不可替代的資本:台灣人會講華語、英文、日語、廣東話(不過韓文很弱),而且都講得很好:我們已經很習慣融合不同文化,並自然而然地相互為用而沒有任何困難,而這就是台灣在扮演橋樑角色時累積的歷史資本,而這個資本不會因為中國的開放就改變,就像坪林不會因為北宜高開通就失去茶產業一樣。
坪林的茶產業,是前人用血汗爬上山,一代一代努力開墾才得到的成果;台灣的歷史資本,是前人們用自己的鮮血洗滌這塊島嶼之後才得到的。我們或許可以不用那麼沈重的面對這些資源,但起碼應該要努力發揚這些資源,如此才不愧對前人的努力。
希望此文可以喚起悲觀人們的希望,讓悲觀的人能夠從哭嚎中站起;也希望此文可以敲敲樂觀人們的腦袋,讓樂觀的人從鴉片床上站起。別唉聲嘆氣、別空口說白話,也別在相互指責了。我們只要一起努力,就有機會走出我們的新局,但如果只是坐著發呆,那我們就只會像美國中西部的廢墟城鎮一樣消逝。
此文獻給坪林的茶郊媽祖,希望我們沒有愧對祂的護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我很喜歡你6/28 從景美溪看台灣 所寫的文章,請問我可以轉貼這篇文章至我的網誌上嗎?
thx! 我支持貴站 ^^
阿學,
當然可以!只是要請您註明出處喔!謝謝你的支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