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8日

碩士生教戰守則(四):論文寫作


2007/08/29,


我們寫論文喔,很像在畫畫,尤其類似不斷修改的油畫:我們一開始只知道自己要劃一個東西,例如一朵花,但至於要用什麼顏色、背景要怎麼安排、細節要怎麼樣,甚至是想要用這朵花來表達什麼情緒,其實自己也不太清楚,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於是先從輪廓開始,抓到一個大概再慢慢修正。寫論文也是一樣,有個感覺,去摸摸資料,讀讀書,在回去摸摸資料;在這之間一直作memo,久了之後就慢慢有感覺。

附帶一提,請不要再浪費時間去看那些宣揚「既定研究程序」的研究方法教科書了。那種東西完全是生來騙錢的,事實上寫論文根本就不是這樣。在這個時候,當然是要再進一下工商服務時間,就是我們這本「以身為度」喔,本來針對的對象,就是寫給那些正在弄proposal,然後還不太知道要從哪裡著手的菜鳥看的啦。

以身為度封面(宣傳用)

這本書出版的最大理由是,我們讀書,多半都是看到人家的成果,例如我們會讀前人的碩士論文,看到最後的生產結果。然後我們就會都覺得人家很厲害,寫得那麼好,而我們自己連提問在哪裡都不知道,覺得自己很爛,就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想要投降了。然而,我們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我們把自己怎麼活過來的過程秀給大家看,讓別人知道,我們孵蛋時遇到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逐次的化解這些問題。

簡單來說,研究生活,就是一場與不確定為伍的奮鬥日誌。要學著去習慣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那如果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我們這幾個人是怎麼活過來的。

好,廣告打完了,我們進入實質內文。


學術論文,大概就分成三大部分,提問、文獻、資料。而關於提問以及找資料的方式方面,我大部分都已經在剛剛那本書裡面提過了,這邊不再提。這裡我只針對提問跟文獻的部分再補充兩件事情。


研究提問



寫論文,其實就是提問。你要是可以準確而細緻的問出問題,論文大概就寫完了。就我自己的寫作經驗來說,實際上往往是倒過來,往往是你一開始有一個粗淺的問題,然後隨著研究越來越深、memo越寫越多,甚至碩士論文已經寫完大半了,才有能力用短短幾句話精確講出研究的問題。

我們在粹練提問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提問從哪裡來?

一般來說,我們的提問一定是來自兩種狀況,第一個是出自自己內心的需要,第二個是「上面」派下來的。我自己的碩士論文是屬於前者,但我也經歷過後者。但大體上這兩者沒有明確的分界,就是每個人應該都會同時經歷到這兩種狀況,只是哪個部分比較多而已。

這兩種狀況都各自有各自要克服的瓶頸,沒有誰優誰劣。

根據自己生命的狀況而提出的問題,一定會很難定位在既有的研究脈絡裡面,所以經常會發現不管怎麼作都不太對,所以時間經常會拉得比較長。如果是以根據老師的提問作出來的東西,經常遇到的瓶頸是自己的想法跟老師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作的時候會感到不太愉快,但是因為想法都比較成熟了,所以也可以比較快得到成果,可以快點畢業。所以誰優誰劣呢?很難說。

而我是認為喔,如果你對碩士論文沒有那麼高的期待,那就把自己的研究明確定位在某個理論體系下,然後就解決那個理論體系下,目前就已經存在、而需要解決的某個小子題,那這樣你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就可以畢業,而且可以得出對整個學術圈有意義的成果。

但是呢,如果你發神經、就是有自己的問題想要解決而不惜花上比別人多的時間,或是有打算繼續走下去、而想從現在就開始努力的朋友們,那也許可以選擇第一條路。

對第一種人來說,這樣可以滿足自己來到研究所的原始初衷。畢竟問自己的問題,在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還沒寫proposal之前),是一件還蠻爽的事情,但那種爽快的感覺是很短暫的,一下子就不見了,接下來的路是非常艱辛的。不過青菜蘿蔔各有鎖好,這種時候還是要問自己當初幹嘛沒事來念這個研究所,再想想自己打算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面。

對第二種人來說,則是讓自己盡早學會自己作獨立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果我們要走學術這條路,總有一天都是要步上這條路的,所以有機會就要盡快作。這條路一開始一定會很辛苦,作出來的成果,在初階段也很難比得上其他人,所以要能夠承受住別人的冷嘲熱諷。但是,作出來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如果你可以活下來,那麼時間一拉長,你會比別人還要強。

然後阿,各位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在許多時候,你的老師是幫不上忙的。指導老師的理論涵養再怎麼深厚、走過再多的山水、看過再多的人世間的變化,他都沒有辦法像你一般,明確感受到資料與理論之間的落差。只是因為老師的經驗太豐富了,所以他會隱隱約約有感覺,所以隱隱約約知道接下來要往哪方面嘗試看看,但至於如何作、作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是成功機會有多少,他根本不知道。

所以說,走這條路,你就要有心理準備:絕大多數時候,是你要自己教自己,你的老師只是從旁監督你、看看你有沒有努力鞭策自己這樣而已。

我自己的感受是:我就好像一個在半夜裡摸黑往前走的拓荒者。我的前面沒有路,我得自己開闢出一條路來;我身後也沒有伙伴,我行單影孤,所以得耐得住寂寞、不能怕落單。而在漫漫長夜裡唯一陪伴著我的,是遠在天邊的星星(就是接下來要談的核心文獻),我們只能透過那些星星的位置,來判斷目前可能的方位,再用這個來判斷接下來要哪裡走(前提是我沒有搞錯那些星星的位置)。走這條路,會很辛苦,不過走過去你就發達了;中研院史語所王汎森也是這樣說喔,請見「如果讓我重作一次研究生」。恩嗯,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午餐阿。


在選擇提問之前,要有以上的心理準備。




核心文獻



我們寫論文喔,有時候都會東引一點、西引一點,務求把reference的頁數弄得多一點,尤其是外文文獻要多,這樣看起來比較有學問,比較厲害。這種事我也幹過,台面上人物在發表文章時也是這樣幹,所以你不用急著切腹,畢竟這種缺點不是罪無可赦的。真正的問題是在下面這點:

你的參考文獻好幾頁,但真正重要的往往就那兩三筆。那你得把那關鍵性的核心文獻,搞到清清楚楚、滾瓜爛熟

我們在引用論點時,通常都在引用某個核心人物。這個核心人物可能是你老闆、或是老闆的老闆。你在引用這個文獻時,就必須格外下功夫,去瞭解這個文獻的論點(包括他論證的細節、每段論證所使用的資料、以及論點與資料之間的空隙等等),以及這篇文獻在作者的學術生涯中的脈絡,還有他為什麼會去問這個問題,跟這個的作者生活背景有沒有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你除了搞清楚文章裡面的意思以外,還要知道這個人的靈魂是什麼顏色的。因為這個核心文獻太重要了,你在有意無意之間都會被它拉扯,所以你必須搞清楚這個人腦筋到底在想什麼。例如作者所處的環境是怎麼樣,促使他會問這樣的問題?他怎麼解決知識與社會間的斷裂?他怎麼看待那些用知識改變世界的人?搞清楚這個作者是怎麼想之後,你要問自己,你跟那個傢伙一樣嗎?你是一個成長於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他的生命歷程跟自己一樣嗎?他看待知識的立場跟自己一樣嗎?他怎麼看待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怎麼看待他自己跟整個大社會的關係?

要一個層次一層次的engage,這樣才會真正認識這個作者、這篇文獻,搞清楚這個人的想法,你也會從中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立場是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這種工作很累人,但是很必要,做完之後妳的功力會大增,對自己會更有把握,到時候口委的問題,對你來說都是小case,因為你給自己的歷練早已超出他們的可以要求的部分了。

我會特定提這件事情,是因為有時候會讀到一些論文,這位作者會使用兩個不同的核心文獻,但是這兩筆文獻根本針鋒相對,雙方的立場與立論完全不搭嘎,可是作者卻沒有進一步處理這些問題,就直接把他們兩個擺在一起。如果這兩筆文獻不重要也就算了,在重要文獻還這樣搞,看了就會很抓狂。



到這裡,我就假設各位已經有能力寫完論文囉^_^。 下一篇文章,是要談口試會場要注意的事情,而我之所以要特別談一下這件事,這跟我自己的慘痛教訓有關.....Orz 下一篇文章再說囉~




升級小秘訣:克服心病小技巧



我們寫論文時,一定都會有很多心病,例如懶惰,例如什麼都想作,就是不想寫論文…等等的問題。那我這邊有幾點建議,各位可以參考看看。

第一,每次瞇挺,要主動約下次面談的時間。我們瞇挺完,心情通常不會太好,巴不得挖個洞躲起來,趕快忘記老闆的模樣,但這就是怠惰的開始。因為你如果沒有跟他約時間,他交給你的任務就沒有完成的底限,沒有底線你就排不出時間表,沒有時間表你就不會做事。因此你必須要忍痛約時間,有約時間,才不會一拖再拖。

第二,慎選工作地點。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制力,所以你若是有自己的研究室,可以跟同學一起寫論文,那這樣子是最好(雖然說這樣會常常閒聊);如果是在家裡面寫論文,就要非常小心,因為家裡面的誘惑非常多,一不小心天就黑了,一不留意就又禮拜五晚上了,稍不留神就又月底了...。所以呢,就算是在家裡面寫論文,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上班族來看待。例如我有聽說有人會穿好正式衣服之後,才坐在電腦前工作。或是把衣服脫光這樣。反正一定要有一個儀式,把坐在電腦前寫論文的時候,跟一般玩樂的感覺切開。我自己的作法是聽音樂:寫論文時只會聽幾個特定的專輯,寫到重要章節,需要靈感時就讓某幾首歌重複播放;而一般玩樂的時候打死不碰那幾張專輯,保持那幾張專輯在我腦中的純正性,所以我一聽到那個音樂,腦中想的事情就會直接跟論文有關。我是用這種方式來控制自己的。

第三,盡可能把第二專長跟研究本體弄上關係。寫論文一定會發展第二專長(不知道何謂第二專長的新警察,請看下面的延伸閱讀),我不相信有人在寫論文時沒有發展出一點奇奇怪怪的強項來;那這個時候,你就要想辦法把妳的第二專長跟第一專長黏在一起,盡可能讓妳的第二專長,可以萌生出啟發、增進第一專長的東西。

第四,睡前吃一點蜂蜜。google大神說,睡前吃蜂蜜,可以提升睡眠品質、縮短睡覺時間。寫論文的時候往往會壓縮睡眠,生活週期會變很奇怪。例如我曾經實驗過睡三作八(睡三個小時工作八個小時)、睡二作八、睡三作九…。這個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太一樣,大家要自己嘗試才知道哪樣比較適合自己。阿我這邊提供一個提升睡眠品質的秘方,就是睡覺前吃一小匙的蜂蜜。這個秘方的原理是說,人睡覺時會消耗能量,而身體一開始會先分解肝糖,肝糖分解完就分解肌肉,所以有時候你睡太久,睡醒肌肉會很酸;那我們睡前吃一點蜂蜜,就可以讓身體去消耗蜂蜜,這樣你睡覺時就不會損傷你的身體,睡眠品質就會比較好。另外我有看到資料是說,睡前吃蜂蜜還可以減肥,不過這就不是我關心的事情了。

第五,寫論文不可能一帆風順。寫論文喔,寫到後面會很累,會很想延後畢業的時間。以我自己來說,我在今年3-4月準備要開始真正坐下來大寫特寫之前,因為很想逃避、不想面對現實,我曾經想休學、退學,甚至還有幾天都想自殺離開人世以避免看到老闆的email。在這個艱難時刻,你就要想想那個畢業袍。想當年,我們大學畢業時只有醜醜的黑袍,然後那時候看碩士班的學長就有美麗的披肩,而我們這些大學部的,只有照團體照時,才有白色的「偽披肩」(拍完團體照就收回去了,根本就不能自己帶走)。在這個寫論文撞到牆、心理萌生各種逃避的念頭時,你就要想想:我們寫完論文,就有美麗披肩喔。而且我們社會科學院的披肩還是紫色的,那紫色的披肩真是美麗的東西(對女生來說啦...)。各位未來撐不下去的時候,可以想想willy的這個建議。




延伸閱讀

江源慎的筆記本:「論文寫作症候群

願睡如夢:「論文焦慮症

iamwilly's report:「顧此失彼:台灣社會學碩士養成之我見

--------

2007年8月26日

碩士生教戰守則(三):Memo很重要

2007/08/27,


在網路上看到人家講說:

(成果)=(天份)x(努力)

這個公式相當有道理,但我聽不懂他講的「努力」是什麼東西,我想比較精確的講法應該是:

(成果)=(天分)x(耐力)

我想各行各業應該都可以用這個公式來涵蓋,學術工作也是。但是學術工作又有分很多種,例如有比較哲理性的,以及比較苦幹實幹型的。像數學、哲學、藝術阿這種東西,天分、智商扮演的角色可能就多一點,但是像應用性質強烈的學科,像是工程、社會科學阿,耐力佔的比例就多了一些。所以套用在社會科學上面,這個公式可以修改如下:

成果 =(天分/2)x(耐力*2)


我是覺得,學術工作就是勞力密集產業,這個行業比的不是誰比較聰明,而是誰下比較多苦工,誰撐得比較久。這是疲勞萬分的馬拉松,不是比誰天分高的百米衝刺,重點就在於誰可以一步一腳印,累積出夠多的「原料」,日後在寫論文的時候,才會比較輕鬆,作出來的品質才會好。

走過就留下痕跡,重點就在於:每有心得,就要留下紀錄,而且要用方便自己搜尋的方式來整理



每有心得就要留memo


我一開始也不知道要寫筆記,而是我們家老闆給我的啟發。

每次跟老師上課或瞇挺,上完課之後,他就要我交給他一個該次的心得給他。他並不那麼在乎我寫什麼,他的重點在於,我在寫memo的過程中,我必須重新回想、整理,重新咀嚼我跟他的對話,而且要留下記錄,方便以後搜尋。

我一開始也不解其意,就傻傻的作了一兩個月。作到後來,發現這個東西效果不錯,於是我就開始整理我的研究日誌了。因為我發現有這個日誌之後,我的研究水準提升很多,效果非常好。

第一,這會澄清思緒,強化印象。有時候,我們跟同學聊天談研究,無意中會聊出一些不錯的想法或提問,但有時候話題轉一轉,就會轉不見了。這個時候你就要當場作點小筆記,留下隻字片語,回到家就要針對那個想法,作一個專題筆記。寫這個筆記的目的,不只是在於留下記錄,更重要的是在重新書寫的過程,你會重新組織想法,慢慢的就會把那個想法真正吃進大腦裡。所以跟我聊過天、談過論文的朋友,應該都會被我逼迫回家要寫筆記(甚至是當場寫),我不是逼迫各位接受我的想法,而是你必須透過自己書寫,透過文字來跟我辯論,從而澄清你自己的想法。理清思緒、深化印象,是書寫memo的第一個重要效果。

第二,是留下重要的記錄。我不知道各位念大學的時候,是帶什麼東西去課堂上的;我自己都是帶個筆記本就去了啦,然後就在課堂上作筆記,考試就看筆記這樣。但是這些知識,除了少數幾件印象深刻的以外,大概都還給老師了。其一是筆記本裡面的東西實在很瑣碎也沒用,沒有必要記住那些東西;其二是那些筆記本其實也不知道藏在哪裡去了,真的把筆記本翻出來,要找到重要資訊也找不到了。所以那些東西除了少述幾件已經內化到你的腦中的東西以外,大部分都不見了。

碩士班不能跟大學比,念碩士背後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去上課就一定要有收穫,不能讓時間白白飄過去。我指的「收穫」指的不是「老師告訴你什麼」,而是「你對老師的說法有什麼看法」;像這種東西,你不撥一點時間出來行諸於文字,你根本沒有機會重新思索、或是超脫出來審視上課的內容,如果你不這樣做,那麼這堂seminar課程對你的意義,就跟一般大學部的lecture課程一樣,沒有太多的意義。

請特別注意,我這邊指的memo,並不是說你把資料輸進去電腦,把筆記紙本變成電子紙本這樣而已,就算你帶NB進教室,你在教室裡用NB做的那些筆記,也不過就是一些片段而已,重點還是你必須要重新反省那些東西,那些反省,才是我說的memo。

(所以,你不要跟你媽媽說,你聽你學長講說要寫memo,所以需要錢買一台NB。寫課堂memo跟NB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有將近兩千頁的memo,但這些都只是隨手拿幾張廢紙作點小筆記,帶那堆紙回家,再整理這樣就作出來了。作研究,花錢是不能消災的,這種事情是要靠苦幹實幹的啦。)

另外,作Memo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附加價值,就是它會真實記錄你的想法的變化。這點對念工科的人可能比較沒有價值;但對念社會科學的人來說,這點很重要。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改變,因為改變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偏偏這些改變對我們的研究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有時候我們需要適度的看看自己的變化。而這個日積月累的memo,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物。



你累了嗎?


有朋友跟我哀嚎:寫memo很累阿!每次上完課回家就虛脫了,哪有力氣寫memo阿?還有聊天就聊天嘛,幹嘛那麼嚴肅,還要為了閒聊的事情寫memo。在這邊我還是要重複那一句話:學術研究就是勞力密集產業,他強調的就是日積月累的不停反省、不停思考,我們每天都留下一點成果,每天累積一點原料,這樣日積月累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靈感出現。

要記得,靈感、創意絕不會沒事就出現。靈感這種東西,一定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才會忽然爆發出來。所以你要持續的工作,不停的累積,不停的鍛鍊自己,然後在某個機緣之下,靈感才會浮現。靈感浮現之後,你還是必須持續不斷的寫memo,持續咀嚼這個靈感,用各種資料去驗證靈感,或是延伸這個靈感的價值。你持續這樣子作,你的研究能力就會慢慢浮現,你對你自己也越有把握,走路也會越來越篤定。要記得,「業精於勤而荒於嘻,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說的)。


我之前說過,很多準則、要求,都是各行各業都有的,只是輕重不一。其實寫memo也是一樣。各位不要覺得寫memo是學術圈才會幹的事,之前我在查一些業務員的資料,我發現一些教導業務員如何擴大業績、接洽客戶的書,他們也在要求業務員要每天寫客戶日誌,透過寫日誌,記錄每個客戶的特性,還有反覆思索自己的應對方式是不是可以更好。炒股票的人也一樣,他們也有所謂的「投資日誌」,尤其是作金融交易的人特別著重在控制內心的焦慮,所以他們一定都會建日誌,來觀察自己在每個買賣點的心理轉折。

很奇怪,我在不同行業的養成書籍裡面,都有看到前輩要晚輩寫日誌,但學術圈的養成書籍就是沒有這點。真奇怪。難怪人家說學術圈的人,放到社會上一定馬上就被殺死了,因為我們連memo都沒有在寫嘛,怎麼打贏人家呢XD


下一篇文章,就要進入研究生魂牽夢縈的一件事了:畢業論文的構思、撰寫。



升級小秘訣:床頭放小筆記本


我們學生喔,多半都晚睡,而且晚上往往是腦筋運轉最快的時候。那麼,我們往往在睡覺前都還在做一些讓腦袋高速運轉的事情。在這個時候跑去睡覺,腦袋常常還沒有停下來,而且往往會有一些很不錯的想法(或是特定用語)跑出來。這個我想是從事腦力運作的人,都常常會遇到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很不想爬起來,因為都已經躺好了,而且往往已經有睡意了;但如果你不爬起來,可能也會因為腦中有東西一直掛念著,心跳降不下去,就睡不著。這時候你爬起來也不是,繼續躺著也不是。

那麼,我建議你就在床頭放一本小筆記本(還有會發光的筆),這時候你就可以躺在床上把事情記在筆記本裡,隔天在開電腦來仔細思索自己的念頭,這樣就不用起來,又可以卸下心理重擔,也比較好睡。


--

碩士生教戰守則(二):與自己比

2007/8/26,


恩,讓我們重回初入學的時候,回想當時的心境吧。


擔心、緊張、胃酸過多


我印象中,初入學時,每個同學都有一番遠大理想:A同學說他畢業之後要去法國念視覺影像,B同學說以後要去英國唸書,C同學最務實了,他只說他要兩年畢業「這樣而已」。不過講是這樣講啦,大體上大家心理頭比較多的還是恐懼感,而不是剛剛講的那些抱負。

新生初入學,總是心懷恐懼。換學校換科系的新朋友會擔心,換學校不換科系的朋友也會憂慮,就算同學校本科系上去的老朋友會有緊張。大家都會怕:留在原地往上升的朋友,背負著原先師長的期待,因為他們會有「只能比別人好、不能比別人差」的先天壓力;而轉行、或是換學校的新朋友,也會認為自己先天不如人,一開始就差人家一大截而很擔心跟不上其他人。

儘管大家都忐忑不安,胃酸都滿到喉嚨了,但是表面上都裝得一副沒事樣,實際上大家都是緊張到不行的。畢竟每堂課都是 seminar、上課前要交讀書心得,同學之間要正面對決,直接分高下的日子,是之前都沒有遇過的(在台灣還好,比不上人家也不會怎樣,你要是在國外念學位,要是比不上人家,明年就沒有獎學金,就要打道回府啦)。這樣的生活實況,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感受到壓力,都會擔心比不上人家,都會覺得自己很爛,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是唸書的料,開始質疑當初不去工作而跑來這邊念這個鳥學位的意義何在。

這個讓人不舒服的感受是每個人都有的,如果你沒有,我才覺得奇怪。那我們該怎麼克服呢?


與自己比

人百百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只是我們看不到別人那些痛苦的層面而已。

舉例來說,有的人就是英文很好阿,讀書就是超快,咻一下就看完了;但你不用羨慕他,因為他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有看沒有懂,他反而羨慕你慢慢看,可是都知道重點在哪裡。再例如說,有的人在課堂上就是很吵,整堂課就是在跟同學甚至是老師抬槓,一副就是不大放厥詞他就覺得自己沒來上課一樣,這種人你也不用覺得他很厲害,因為他可能就只會反駁人家、踢人家的台子,但沒有辦法提出自己的立論,沒有辦法打造自己的台子。再例如說,有的人他一看到同學就問人家目前在研究什麼,進展怎麼樣,看起來一副就胸有成竹樣,跟這種人相處壓力很大;但事實上這個傢伙很有可能是很自卑,因為他感情生活很乏味,人生又沒有什麼娛樂,所以只好整天烤問他的同學來尋求一點人生的慰藉(呃,我想跟我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這個人是誰...囧)。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但是我們往往都只會看到自己的難題,沒有看到別人的難題,所以常常會覺得自己很遜實際上是每個人都很遜:每個人在交報告前都不想寫報告,都會拖拖拉拉,都會想要拖到最後一刻才交;每個人也都有感情問題,也都會因為感情問題讓自己沒有辦法作事情-無論是高昂或是低盪(而 且感情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沒有感情問題,往往更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在跟同學相處時,往往只會看到別人的好,不會看到別人的慘狀,會想像別人都很優秀、自己很無能,從而覺得自己不是念碩士的料。

這個時候,克服心病的關鍵,就是「跟自己比」。

因為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你與其欽羨別人很厲害,洩自己的氣,還不如先好好的想清楚自己的問題,然後按部就班的解決問題。我們腦中應該要思考的問題是:我現在有什麼缺點?現在手上有什麼事情要作?這些事情哪項最重要、哪個缺點最危險?那我該如何改過?

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之後,就督促自己,每天都改進一點點,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強,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強,每天都把自己往更好的方向推進。連續持續一個月,就會看到效果。這就是跟自己比。

緊接著,度過一開始的痛苦階段之後,你會漸入佳境,而且表現得可能比別人還好,因此漸漸得到稱讚,人家開始把你當成「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善者」來看待(其實,你進碩士班的時候,許多外面的人應該就是這樣看待你的了,只是你已忘記那段歷史而已)。這個時候,我們要記得的另外一句話:專業人士跟業餘人士最大的差別,就是業餘人士是根據別人的標準來審視自己,專業人士則會針對自己的狀況,制訂自己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立下一套適合自己的規矩,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要求:要盡可能彌補自己的弱點,盡可能放大自己的強項,盡可能的提昇自己。

「跟自己比」,不只是一種迴避跟他人比較的推託之詞,更隱含了對自己的高規格的期待與要求。這點要請版友們特別注意。

下一章我要談的,則是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寫日誌。寫日誌,是增加論文進度的很重要工具喔,請各位版友一定要看喔!




升級小秘訣:訂定計畫的小撇步

我們每天都在定計畫,但是訂計畫是有技巧的,這邊提幾個小秘訣。

第一,絕不訂定一個自己完成不了的計畫。我們一旦定了一個自己潛意識都覺得自己完成不了的計畫,就會拖拖拉拉,不願意趕快完成。最糟糕的是,久而久之,我們還會下意識的以為,計畫不能完成是常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這是非常可怕的錯誤,絕不可以讓它太常發生。一旦發生,就要檢討哪裡出問題:是排了太多進度?有其他突發的狀況耽擱了進度?要很仔細 的想自己為什麼不能按時完成,不能就這樣放給他過。

第二,按時完成計畫,就要給自己獎勵。不管是買一杯奶茶給自己喝,或是跟自己說一聲自己真是帥氣阿都好。要給自己正向刺激,想辦法制約自己,讓自己有動力去完成下一個計畫。適當的獎勵是很重要的,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不然久了也是會彈性疲乏的。

第三,所有的計畫都要留空檔,一定要放一些時間空白,拿來當作備用;有備用時間,你才有餘裕去應付一些突發的緊急事情,或是因為某些工作的難度超出自己預料而延遲的進度。備用時間一定要有,就算那個備用時間真的沒有用到也沒有關係,沒有用到就拿來獎勵自己吧;除非你10次計畫裡面有9次都沒有用到,那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要反省,你是不是制訂了一個太容易達成的計畫…。

第四,計畫要切得很細,要把當天的自己,當成一個只具備執行的機器人來看待。你不能制訂一個很概括的計畫,而是要把時間切得很細,你可以用半小時為單位。有很多大老闆是用10分鐘作切割單位、有的白領行政人員是用15分鐘啦,但我是覺得學術工作算是比較耗費腦力的,所以事前需要時間醞釀、事後需要時間讓自己沈澱(不要想歪),所以用30分鐘作為切割單位比較合理。

--


碩士生教戰守則(一):前言


2007/8/25,

小弟最近剛畢業,再過幾天就要去當菜兵,準備要踏上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了。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讓人回想過去的生活。三年半前的某一天,我去清大推甄面試,那天發生的事情我都還記憶猶新,好像是剛剛發生的事情一般,沒想到一下子就過去了。時間真是快速。

畢業了,也大概要離開學校了。我就在想,我可以留下什麼,讓後面的人比較輕鬆一點呢?看看自己的論文,表現其實平平,對台灣社會好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貢獻,唯一稍微可以拿出來,讓後面的後進者可以不用那麼辛苦的,大概也就是自己怎麼熬過來的錯誤經驗吧?

於是,我就以「碩士生教戰守則」一文,作為我告別學校、以自己的慘狀來勉勵後學的最後一個系列文章了。在這個系列中,我將告訴大家,在這三年中,我作對了什麼事情讓我可以順利的三年畢業,作錯了什麼事情,讓我走了冤枉路。

但在開始之前,我想要先為這個系列文章作一個定位,先講清楚本系列文章的侷限之處。

人生三要:健康、感情、事業

人要活得好,一定要有三個基礎元素:感情(親情)、健康、事業。三者缺一不可。

這三個元素彼此相互牽連,一個垮,另外兩個也會跟著垮。這三者,在每個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重要性。例如,在年輕時候,感情可能就比事業重要,中年的時候事業可能比感情重要。但是不管哪個時期,健康大概都是第一要件。沒有健康,就很難有美好的感情生活,大概也很難有豐富的事業。不管如何,這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碩士生教戰守則」這個系列文章,只有包括「事業」這個元素而已,另外那兩個我都不會觸及;而且本篇文章也只是「事業」這個環節裡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大家要自己衡量這三者的輕重緩急,以及這系列文章在各位人生中,佔據的位置在哪裡。這個是各位必須要時時掛在新上的。

隨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念到碩士班,自己的爸媽年紀可能也大了,有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病痛。這時候你怎麼在學業跟親情之間取捨呢?這之間沒有絕對,也不是容易的抉擇。

接下來,我將順著碩士生的生涯階段,從初入行的菜鳥,一直走到畢業前的注意事項。這邊要再強調的是,我基本上認為,作學問這回事,跟外面的工作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都要面對一些類似的問題,我接下來要提的東西,其實應該是各行各業都通用的才對。

另外,我是念社會學的,比較熟悉的領域也就只有政治學跟社會學而已,因此超出這兩個學科的朋友們,讀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詭異,但我想大致上的狀況,應該都是一樣的,所以就姑且看看,有不同的想法再留言給我囉!


以下為本系列文章的簡介:

第一篇〈前言〉即本篇,內容就是....呃,你現在正在看...囧興。

第二篇〈與自己比〉:念研究所,你會活得很不快樂:你的朋友比你厲害、你爸媽一天到晚問你什麼時候畢業,連你自己都經常問自己,我到底為什麼會在這裡。本文要處理的就是這個問題。

第三篇〈Memo很重要〉:很多人認為唸書是需要天分的,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念博士或許很需要,但念碩士倒不太需要,你真正需要的是耐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的做筆記。

第四篇〈論文寫作〉:本文將從論文的提問、文獻回顧一路講過來,提醒你在各階段要注意的事項,讓你知道寫論文其實沒那個困難,但也沒有那麼容易。

第五篇〈口試準備〉:論文好不容易寫完了,終於可以口試了,好高興阿~~~可是口試沒有那麼簡單阿,請看小弟的辛酸血淚史。強烈建議閱讀。

第六篇〈生涯規劃〉:這篇表面上是在談畢業之後的問題,但裡頭的所要討論的事情,同樣也一體適用於念研究所時的生活。

此外,本系列的每篇文章最後,都另有「升級小秘訣」,請大家要看到最後唷~



延伸閱讀:

每日充電漫畫:Phd comics

每日充電漫畫: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