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8日

一則奇怪的報導


2005/12/27


我目前傾向,這是中央社搞錯,不是這個研究的問題。

今天在奇摩的網站上,看到這則新聞(該報導已經備份在本篇的圖片裡面)。當場昏到,想說我是不是回到100年前了?我跟他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嗎?還是說以色列的研究能力還停留在100年前?難道說台灣的研究比他們還先進100年???我百思不得其解。

全天下都知道,收入跟教育程度只是中介變項,只能當成整個論證過程中的中介點,拿來當成解釋人家的東西會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做出的研究也很淺薄。結果這個 研究卻十分有見地的將收入當成自變項來解釋人的生活狀況,想當然爾他的研究結論大概就會說:人們若想活得更好、更久,那唯一的方式要讓自己有錢。挖,真是 有見地的研究阿,如果這個研究真的可以發表在他們的Journal上面,那我現在大概就可以在以色列拿到tenure了。

可是說真的我打死不相信以色列的研究能力有這麼差。以SCI/SSCI資料庫來說,台灣雖然表現得比以色列好一滴滴,可是差距並不大阿;更何況人家可能還沒有我們 那麼凡是以美國是瞻哩,畢竟他們跟歐陸、中東的關係,可是遠多餘我們跟週邊鄰國的關係的啊。反正在我沒有看到原始文章之前我不相信他們的研究真如同這篇報 導所說的那般悲慘。

問題是我找不到那篇文章的出處。唯一的搜尋根據是那個人的名字跟單位。結果我發現那個計畫的負責人,是以色列一個機構「National Insurance Institute」 的頭頭,但是該網站上沒辦法查到他們整個機構的成員的詳細網頁,也查不到他們的著作目錄,只有他們醫院的期刊而已,但裡頭最新的文章也不包括這個研究。另 外,根據這個人的頭銜,我猜他可能只是這個醫院的行政代表、代表整個組織跟大家講今年他們有什麼成果這種公關人物,不是像教學醫院裡面的那種要帶菜鳥、一 邊作研究的大professor。因此,我猜測,他應該也不是負責這個調查的計畫主持人,只是記者會的講演者而已,而這個報導,應該也只是引用整個調查資 料的一小部份而已。


我目前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料,逐一去驗證上面的每個假設環節;但就以我已經看到的資料來作初判,我認為:研究本身應該沒有太大問題,問題應該是出在記者身上。




ps 以色列的社會安全防護,感覺上比台灣好很多耶!!!
改天沒事要花一些從這邊追深一點~

2005年12月19日

學術邏輯 vs. 社會常態


2005/12/19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就已經不看電視新聞、文字報導也很少看了,因為每次看都滿肚子火氣。一開始總是從報導的議題開始,覺得他們報導的事情實在很白目;然 後又開始嫌棄他們的主觀判斷遠多於事實傳達;最後再靠背一下他們的判斷根本不正確。因為這樣,所以偶爾看到的時候火氣都會很大(因為很少接觸所以效果會加 倍)。

最近回家吃飯,我總是在吃飯的時候看國家地理頻道(最近開始覺得N 牌比D牌好,所以都先看N牌),可是老媽有時候會說應該要看一下新聞,才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就算我要了解世界發生什麼事情也打死不 會透過電視新聞這鬼東西,可我想反正就陪媽媽看電視嘛,所以也就乖乖的把頻道換成聽說是「廣受稱讚的電視新聞媒體」TVBS上面了。果不其然,火氣立刻上 來。

我看到的Case 是北市的小巨蛋因為安全問題,然後要求每個進場的人打開包包讓工作人員「用手伸進去翻東西」。我一看到我就說哇靠小巨蛋老闆的「關係」也太好了吧,這樣搞 都沒人說什麼?當下我感到非常不解。看下去才知道問題在哪裡:記者還不停的透過各種訪問去強調這麼作不僅是為了安全、而且沒有造成麻煩。我看到當場抓狂, 你TVBS到底是收了小巨蛋多少錢阿?作這種一面倒的護航文阿你TVBS是小巨蛋公司內的機關報喔?看到這裡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小巨蛋敢這樣搞了:因為台灣 民眾都被我們中立客觀、毫不偏蚾的媒體告知:公然侵犯個人隱私的暴力、反民主行動,是完全合理、可以接受而沒有任何疑義的!

我媽靜靜的聽完我的靠背,過了很久之後,終於語重心長的表達她的想法:「兒阿,雖然我覺得你講得也沒有錯,可是你幹嘛要講這個呢?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就是要大家都是好朋友,要想辦法找大家都一樣的地方阿,那幹麼要這樣清楚劃分出你跟別人的不同呢?這樣就會樹敵、不好做事情阿!這點你要改。」 我當下完全不能接受她的想法,因為要是每個人都跟她一樣,那世界就不會有任何改變,爛的東西就永遠在那裡!但我沒有說話,乖乖把飯吃完、洗完碗趕快閃回自己房間。

我事後分析了一下我跟我媽的這次對話。而我認為這個衝突點基本上來自於兩個運作邏輯彼此的衝突,在碰撞中反映、再現了兩個場域的不同邏輯。

我媽媽講的這些話,是一般社會場域中正常運行的狀況:亦即要想辦法尋找眾人的共同點,以突顯出彼此的類似之處。用這種「尋求共同處」的方式來集結力量、或是商業互惠。媽媽是保險業務員,她的sales經驗必然讓她更深刻的體驗到上述邏輯的重要之處,因而她會認為我這樣的想法是「血氣方剛、未經社會歷練過」的不成熟想法,因而她以「你要改」一個命令句作為結尾。媽媽的想法代表了一般社會場域的典型想法,但是在學術象牙塔(至少在知識積累的過程)裡頭的狀況卻剛好相反。

知識積累的過程,基本上就是找出每個見解的不同,然後找出其中遺失、跳躍的環節,藉以證明自己的論點有其意義。雖然總體來說,每個論點之中總是有彼此承繼之處,但就學術發表的機制來說,藉由區分來求取生存,算是十分必要而合理的簡要歸納。

在衝突的當下,我跟我媽兩人都不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我不能接受我的媽媽怎麼可以這樣混水摸魚、她也不能接受我念到研究所了怎麼還那麼不成熟),但這個表面上的母子衝突與對立,實際上是反映了兩個世界的不同運行法則。又因為我是個夠稱職的學術人、我媽也是個夠優秀的sales,所以這個對立更顯得直接而夠力道。

一旦理解了這兩個世界的不同,就很容易理解轉換跑道的人有多容易死在另外一個世界了。例如,社會運動團體間,彼此強調你我不同、相互區隔對立,就是把象牙塔 的運作方式帶到現實社會的結果;某些政壇、學界兩頭跑的學者(尤其是老一輩的學者更是多),更常常把實務界的寫作方式應用在學術寫作上面。我要是期刊的主 編一定很痛苦,這種大喀人物的文章不讓他發表也不行、但是若讓他發表保證一定會減低自己的impact factor,真是無奈。

在學術場域生活的我們要正視這個差別,而不是無視於其存在。一來是因為我們或早或晚,總有一天會面臨轉換的時機;二來是這也有著於我們尊重、理解那些與我們不同的社會運作法則,但同時也肯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其合理、必要的地方。我認為,這才是健康的因應之道。

另外,不知道讀者有沒有讀出我的hidden agenda?本文是試圖證明「客觀地分析自己所遭遇到的立場與對立」還是可以達成的一個小例子。

社會研究,絕對不只有「攪局」的能耐而已。

2005年12月18日

北市圓環附近的批發市場 vs.「非正式經濟」研究



2005/12/18

圓環去了好幾次了,也知道後面有一個小小的夜市。之前只知道那個夜市不是很大,人氣也沒有很旺,沒有去想什麼。今天晚上去圓環吃東西,無意間走到那邊去時才發現那邊跟別的夜市不太一樣。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發現在那邊有很多店賣的東西都是同一個類型的東西(例如整家店都賣毛衣、賣手錶、賣相框),這意指這個市場的店家設定的買家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路邊的小攤販。這是一個批發商群聚的市場、銷售對象是其他零售商。裡頭有的店直接在門口貼上「今天不零售」的招牌(我去的時間是禮拜天晚上)、有的店的二樓不對外開放,只接受批發商進入。

所以,這邊大概跟五分埔現在的角色是很像的,是一個都市內的貨物集散地,但是不具備生產能力。五分埔現在好像也已經沒有生產、工廠已經都移到國外去了;那麼不曉得圓環附近的這個「
華陰觀光市場」,以前有沒有類似五分埔的小生產單位?

以這種對象為主的研究,以台灣本土文獻來說(因為我不知道國外在幹嘛),大致被稱之為「非正式經濟研究」;但是根據學派的不同,大概就有兩種不同的探討路徑。第一種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對話對象的新經濟社會學,以embeddedness為主要框架,他們會從「華陰觀光夜市」去檢驗「市場」此理論概念的內涵,從而駁斥新古典的理論前提;第二種是將「華陰觀光夜市」這個東西,視為古典馬克思定義下的「小商品生產」,從而拿這個田野來檢驗古典馬克思的預言是否成真。在台灣,這方面的討論曾在1995前後大為風行,但最近有可能是因為幾個重要的學者沒有繼續做下去、也可能是因為這些現象也確實在消逝,因此這方面的探討也就漸漸消失了。

我對他們的閱讀還不甚完整,以下的批評可能不太適合拿出來亂說。我初步認為,上述的研究之所以消失,不在於研究對象漸漸消失的問題,在於理論沒有突破。田野點從來不是研究好壞的評判內容,重點是研究提問有沒有更細緻、答案有沒有更扎實。而我認為上述「非正式經濟」的研究,他們的提問大致都停留在原處而沒有往前走;整個討論只有量的增加、沒有質的突破(不過話說回來,放棄這個研究對象,說不定就是他們往前走的方式?)。

我對他們的批評如此凶狠,那麼我自己呢?我又有什麼可以貢獻的地方嗎?
無論怎樣,跟大家報告一下這個田野點、也希望更多人可以投身於這裡、往前突破。

(圖片為羅東觀光夜市)

2005年12月3日

Angels in America

2005/12/02, 美國天使

唉,HBO出品,果然必屬佳作。

本週有點摸魚,趁著小頭家回家投票的機會,提早回台北渡假。本來只是坐在電視前發呆做channel surfing,結果無意中在HBO上面看到Al Pacino!我一向是他的影迷,馬上就停止surfing靜心觀察這位鐵錚錚的漢子這次在演什麼東西,結果發現不太對,他好像是扮演同志的角色?!?!這下真的引起我很大的興趣,馬上正襟危坐的看電視。沒想到隔不到幾分鐘,我竟然又看到Emma Thompson!我也是她的忠實影迷,真好~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一次看兩個~;沒想到換一個場景,竟然又出現Meryl Streep!天阿雖然我算是小小孩,但是也知道這個人有多偉大阿XD 天阿到底是哪個導演哪種劇本可以找齊這麼多實力派星星阿?!?!

看了一個小段,大致可以感覺出劇本的時代場景、以及其討論的議題:1980的新保守政治、同志、與愛滋,其中還有帶點淡淡的種族議題。導演的功力高超,同時處理好幾個軸線而不會讓人感到斷裂、脫勾或衝突,每個演員也都有大致充分的機會發揮專長(E. Thompson扮演白天使、講天使的對白,實在是太漂亮、太精彩啦XD),而其敘事的方式也不會壓迫人,不會讓人覺得受導演的政治立場而被強迫噤聲、壓迫。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畫面漂亮、內容扎實、議題聳動、其中劇情張力甚強但又不刺傷人的好影集。前後總共只有六集,兩個晚上就看完了。需要休息的同好們可以考慮坐下來看看~

目前中文網路上已經有蠻多關於這個影集、原創小說、作者、導演的介紹與評論了,這邊就不再浪費網路空間了。祝大家看電視愉快~~



PS. 希望我們的公視,十年之後也可以拍出這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