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7日

我也想當記者(六):結語—公道自在人心


「記者的職責不是去敬仰領導人多麼德高望重,而是不時地把他們擱到聚光燈下,看看他們是否有負民眾信賴。」
               --Helen Thomas,
                Watchdogs of Democracy? 





作為一個經歷不到兩年、又已經離開的新聞菜鳥,其實沒什麼資格對著對我有養育之恩、曾經收容過我、對我有養育之恩的老產業說三道四。這些東西放在網路上,實在是關公面前耍大刀。

儘管會笑掉內行人大牙,但是我還是決定談這個話題,因為新聞這個行業,不管外面的人怎麼講,終究是有他的社會價值,他可以影響一些人的想法,改變一些事情。「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只要你有心、願意花時間經營,守得住自己心中的尺度,一步一腳印的作,這個行業還是可以提供一些舞台、一些契機,讓你作一些事。


這個行業裡,多的是有信念的一流人才,如果你有心、願意付出,你自然會找到跟你一樣認真看待自己的職位,知道自己的影響力而謹言慎行、並明白社會交付的責任、不隨著同流合污的前輩,帶著你挖掘真相、面對困難,並教導你如何在不存在黑白、只有灰色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而總有真正的內行人,看得出真正文章的好壞,會還給你中肯的評價。

不管那些人學歷有多高、名聲有多大、學生有多少,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外行就是外行,連甩都不用甩。

公道自在人心、自在你心。

結束之前,介紹一個祖媽級的老記者,給大家相互砥礪一下:Helen Thomas
















1920年出生的Helen Thomas,1943年大學畢業就進入媒體,從跑腿小妹開始做起,展開她的媒體生涯。他在新聞圈的前十五年,主跑女性新聞;直到1960年,也就是四十歲的時候,開始主跑白宮、跟著總統上山下海的光輝日子。負責總統的新聞沒什麼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這位老太太竟然就在這個每天要出新聞稿的火線位置上,一直做到2000年(八十歲)才轉任另一間新聞台的專欄主筆,整整cover白宮新聞半世紀。

要不是這位老祖母在2010年的猶太節慶過度誠實地表達她對以色列的不爽,導致猶太勢力用盡各種壓力把這位祖母搞掉,Helen現在肯定還在她的老位子上戰歐巴馬的建保政策。

















九十歲還在第一線,這是什麼狀況?姑且不論這位老前輩杵在那裡就可以減輕現任記者多少壓力(這位老賢拜的提問一向機車,有他扮黑臉,後輩就沒啥好怕的),作為她的受訪者-尤其是菜鳥總統-看到她也難免緊張:要知道面前這一位老祖母,她開始跑新聞時,柯林頓都還沒出生;她開始主跑白宮新聞時,歐巴馬都還沒出生。這位在崗位上已經將近五十年的骨灰級老鳥,他對國政的熟悉程度,是毫不亞於菜鳥總統,而且他已經見識過十來個總統,上面有什麼花招他都是一清二楚的。

這位前輩還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教訓晚輩的書:《民主的看門狗?華盛頓記者團的衰落和它如何失信於民》(Watchdogs of Democracy? The Waning Washington Press Corps and How It Has Failed the Public) 。

書中最不客氣的部分,莫過於第九、第十章,她對第二次波灣戰爭相關事情的看法,他先狠狠的修理他的總統,再到過來頭來修理他的同事:記者怎麼會把維護與總統的關係,放在新聞真相之前;更因為自己沒有勇氣(或沒有能力)追問重要問題,並拆穿對方的謊言,反而放過總統,變成政府的傳聲筒。這本書的宗旨,後來也就成為很多好萊塢電影對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討論,例如關鍵指令(Green Zone)。


《民主的看門狗?》是一個有一甲子實務經驗的超資深老派型前輩寫的,她很清楚實務工作中,記者會遇到的矛盾以及各種處於各種不同勢力之間的模糊地帶,儘管他因年資的關係,對近十五年來全球媒體業的產業巨變並沒有多麼深切的親身體會,但是閱讀她的人生經驗、看她在不同情境之下怎麼應對,絕對是比聽一些象牙塔裡很自律、很有道德修養的高知識仙人們談什麼新聞倫理來得貼近事實。

看看前輩的自傳,前輩的看法,會讓我們學會謙虛,學會腳踏實地,找回當初投入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學會謙卑,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的一個重要體悟。

無論媒體的生活節奏變成怎樣,也無論有多少濫竽充數的文章,總是有競競業業的查詢每一個數字、仔細確認每一個證據是否可信、正確,確保自己真的搞清楚真相、不會誤導讀者的前輩。他們比我更清楚這個行業的侷限,但卻運用各種你所能想到、以及還沒有想到的方式,放大自己的自由度,極大化自己的貢獻。

無論這個行業的景氣如何糟糕,也總還是有理想性的媒體公司,願意在世態炎涼的當下,願意花錢培養新人、堅守廣告與新聞的界線,鼓勵資深記者挑戰具爭議性的高難度題目,挖掘還沒有人知道的真相。

無論是多數大眾是多麼看不起記者,也總還是有一群厲害的讀者,他們在紛亂的資訊狂流中依然屹立不動,垂眼靜待好的報導,當他發現你時,會毫不猶豫的鼓勵、支持你。也永遠有一群願意講真話、期待有機會可以講真話的人,等著記者去挖掘他們,把真相告訴眾人。

在這個眾人多所批評的所在,還是有一些人(包括右邊這位我個人相當看好的明日之星楊伊湄小姐),不顧眾人眼色,努力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這群看不起他們、棄如鄙屣的大眾。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才是媒體內在最值得欽佩的精神。

這行飯,並不輕鬆,願這系列文章,能夠鼓勵、也砥礪後輩,一起努力,為這個極為特殊的行業進一分力。
















延伸閱讀:

冰點:讓總統們頭痛的女人

華盛頓觀察:美國媒體如何從“看門狗”變成“哈巴狗”?-專訪美國新聞界的“第一夫人”海倫‧湯馬斯 



  • 附錄:如果你身邊有個記者....?


人一輩子朋友那麼多,難免總有一兩個記者朋友,尤其這年頭景氣不好、記者流動率高,常常換人作作看的結果,有記者朋友的機會又更高了。

有個記者朋友,其實很難講好壞。因為這群人太特別了。越有名的大人物他們就越熟悉,久而久之你會覺得他們好像跟那些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大人物都是拜把一樣;他們看過的怪事多得數不清、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難免有點怪。所以跟記者朋友一起吃飯聊是非,新鮮話題只會嫌太多;有記者男朋友,不用擔心他同樣的笑話講兩次以上;有記者老公,不用擔心小孩子有個只會逼自己小孩讀書的死板老爹。這樣聽起來是不錯吧?

不過事情通常有兩面…

你的記者朋友,每次見到你,一定會先對你來個身家調查,確認你的屬性、好知道什麼問題可以來請教你、找你查證事情。等你身邊真的有發生什麼大事,在兵荒馬亂時接到他的電話,你也不用太意外。

如果你的男朋友剛好是個記者,而你剛好不是記者,那你要有心理準備,就是這個傢伙沒有穩定的工作時間,雖然說好有放假,但真的發生大事了也肯一下就不見人影了。而且每次打電話給他都說在記者會,你也無從判斷到底是真的假的,久而久之難免有爭執,畢竟在這個連汽車旅館都有會議聲音作為背景音效的時代,男女互信度不高也是很合理的。



如果你的老公剛好是個記者,而你剛好又不是記者,那可以肯定要你一個人照顧家庭了,而且如果您老公是個不拿甜頭的老實記者,他那份微薄的薪水可能沒辦法獨立養活您一家人;加上這年頭景氣不好,恐怕難免還要聽聽他擔心公司裁員的牢騷苦水。

畢竟世界上沒有只有好是沒有壞事的事情。

不過記者這種生物真的是特殊了一點,平常也不常遇到,沒有經驗也難免被他們思考的速度與一些行為舉止嚇到。所以以下我檢列一些類別的人,面對記者時可以參考的事。


如果記者是你的巴結對象....


其實世界上最常遇到記者的,莫過於那些被記者追著跑的名人了。但考量到那些高級名人來拜訪本部落格的機會並不高,所以我就不招待了。

如果你是公關,妳想的恐怕是如何讓記者願意寫妳客戶的文章,以及如何讓那篇文章上版面。

無論是哪種記者,他們最想要的莫過於獨家消息,討厭通稿。因此除了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以外,偶爾給自己熟識的記者一些獨家資訊,他們自然會巴結你。不過你也要注意,你主動向記者提供資料,通常會被記者質疑,你是不是有什麼潛在狀況,才需要這樣曝光。所以你要有技巧,要豢養自己熟識的記者。此外,妳也千萬別讓別的記者知道妳大小眼,否則副作用也是很大的。



再來,如果妳可以顧及媒體的特性去設計議題,引導記者的思緒,那妳就有機會引領記者去創造一篇以自己客戶為主題的報導。不過這個妳需要經過磨練,知道媒體的特性、知道記者的性格,也要知道現在在紅什麼話題。有直接新聞寫作的人,才比較容易能夠做到。

目前公關這個行業,對記者基本上是很卑躬屈膝的,但我自己跑業務的經驗來看,有求必應並不是好事,適當的拒絕是必要的。畢竟太容易得到的果子是不好吃的。你就是要刻意塑造這間公司很難受訪的假象,這樣反而能夠爭取到大版面的報導。

最重要的是,無論妳怎麼跟記者亂講都無所謂(反正他們很快就忘了),但是,絕對絕對不可以向記者要求給妳先看稿,這是新聞記者的大忌,有些記者會跟妳翻臉的。


如果你有個記者朋友


若你有個記者朋有,在他瞭解你的專長之後,你注定會成為記者朋友遇到事情時,詢問查證的受訪者。

但妳放心,只要妳不是名人,不是真正要報導的對象,只是查證事情的對象,於公於私,無論妳跟記者講什麼,他都不太可能會出賣你。

保護消息來源,是記者的天職,所以只要妳跟記者講:「要我開口,就不可以讓人知道是我講的。」你基本上就不用擔心記者把妳的名字供出來,這是新聞行業的ABC。


寄件者 journalist_6


在私人關係上,記者通常跟妳也是有私人關係,除非是什麼天塌下來的大事情,否則他沒道理殺雞取卵,他一定會用一些寫作策略來保護你,讓人看不出是你講的。如果沒辦法確保這條資訊上報後,不會讓你曝光,他可能甚至放棄這條資訊畢竟記者也是人,出賣你、換取個人評價的事情也是不常見的。

除了依賴記者自身的職業道德以外,你還可以作一些要求來保護自己。你可以要求不准錄音,不可以做筆記,甚至可以搜身,你可以指定見面地方,確保對方沒辦法錄音錄影。

當然,嘴巴在你身上,你有選擇的權力,你大可以直接拒接電話,就像拒絕正在從事直銷的朋友的電話一樣。當然於公於私我都不希望你這樣做。於公,因為妳的從旁佐證,可以讓事實避免受單一立場所誤導,減少人們對事實錯誤理解。於私,畢竟我也曾經是記者,我知道記者這行飯不好吃。


如果你的家人是記者


我開頭時就說了,如果你的另一半是記者,你將要靠一個人養小孩。因為他很難在同一個地方呆太久,他必須要不停的跑、不停的充實自己,而沒有辦法把中心精力,。例如記者老爸大概就很難有時間抱著自己小孩在圖書館睡懶覺。



不過這群人有個好處,就是他們看過的色羶腥的事情太多、俊男美女太多,他們反而會對那些迷惑人外表的事情比較冷靜、甚至冷感。這有點像拉皮條的通常對女孩子都是比較冷感一樣,因為天天在遇到,就比較能免疫。而且因為生活太過豐富而多采多姿了,所以他們對待家庭反而是比較重視的,對家庭反而是很反璞歸真。我不是說記者就不會有小三,但是通常他們對這種是情勢比較免疫的。而且話說回來,他們沒錢也沒勢,相對也是比較安全啦。

總體來說,記者老公(或老婆)還是很可靠的。雖然他們對新聞事件是很喜新厭舊,但對於老夫老妻,還是很重視的。所以看在另外一半那麼辛苦的份上,就多多包容他們一下啦~


2011年7月4日

我也想當記者(五):狹路任我行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了公司內的權力鬥爭,這章,則是更赤裸裸的談記者職涯的處境。

如果我去當記者,入行時會遇到什麼困難?五年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模樣、可以爬到什麼位子?如果我想轉職,我的前輩多半去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容得下我?

本篇文章就是要回答這幾個問題。


新人不易進入


本系列的第一篇,我曾提過,目前台灣的新聞產業,已經處於停滯。當整個產業沒有成長、但經營成本卻日漸提升的時候,業者勢必會在投資上更加保守,在薪資上也會更小氣。停滯的產業環境,求職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職位很難改變,以及永遠「加量不加價」的薪資報酬。

這樣高度飽和、甚至產業整體營收規模衰退,其實就是夕陽產業的特徵。

寄件者 journalist_5


夕陽產業的特性,就是競爭激烈、利潤率偏低;且由於「開源」不易,公司經營階層自然會往「節流」的方向努力。扣除不易在短時間之內改變的固定支出,媒體最重要的變動支出,莫過於人事成本,其中占主要薪資支出的記者,自然就是重點開刀對象。

產業夕陽化的特徵,就是會有大量二線公司倒閉,這些中小型、競爭力比較弱的公司倒閉後,必然會釋放出大量且因年紀、年資過深、無法離開這個行業的超級資深人力。這些資深人力,為了生存,他將會被迫降價出售自己。資深人力自削身價,影響極為巨大:首先老人降價,整個行業的薪資結構將會全面改寫,且老人跟年輕人的薪資價格接近時,公司老闆會直接大砍新人的薪資,且傾向直接用即戰力,不願意養新人。

寄件者 journalist_5


由於需要的員額太少,且都希望是找資深記者,因此公司根本懶得辦正式的新人招聘活動,而是傾向直接透過內部人介紹的非正式管道來找人。因此目前新鮮人想要加入新聞業,多半會遇到沒有公司願意開出正式求才窗口,只能靠著老師、學長姐、親友的介紹來進入新聞圈。

其次,由於開放給新人的員額變少,因為整個薪資結構壞掉,也留不住期待在薪資上與職務上有快速成長的新人。然後整個產業、公司,因為沒有足夠量的新人、也沒有年輕人進入核心的編輯群帶動變化,人員就會老化,觀點變得保守,慢慢的就被邊緣化。

如果你明知此路狹窄,但硬是要闖這條路,接下來就是你要選擇哪種媒體。

新聞圈,有兩個各自獨立的子領域:以報紙、雜誌為主的文字平面媒體,與電視、廣播為主的電子媒體。這兩個子領域,受限於新聞呈現方式,他們製作新聞的方式、新聞的重點、新聞工作的節奏,都非常不一樣。

寄件者 journalist_6


電子媒體 vs 平面媒體


以電視為主的電子新聞,節奏非常快速,早上發生的大事,到晚上可能就變成垃圾了,所以記者是徹底活在當下,早上作的新聞,下午就丟在一旁,處理下一則新聞了。

每一節電視新聞約三分鐘,不管你的內容再多,你就是只有三分鐘(文字稿大概就一百個字)把事情講完,再多也會被刪掉。再加上,早上十點的記者會,十一點就要過完稿子、剪出帶子上片了,所以根本沒有時間慢工出細活,多訪問一些人。播放時間很短、製作新聞的時間很短,因而電子媒體的記者,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為事件做出很精確簡短的摘要。

寄件者 journalist_5


電子媒體的另外一個特徵是,一個電視台記者,所要負責的路線,可能是平面媒體記者的好幾倍。例如同樣是財經媒體,財經雜誌可能會把科技業分成三四塊來看,專業財經報社可能分成七八塊,但是電視可能就一兩個記者cover全部。這樣的好處是,電視的記者,廣度會非常夠,但是什麼事情也都只知道現在發生什麼事情、認識很多人,但其實搞不清楚事情的詳細狀況、人脈也無法深耕。

而平面媒體的特徵,則是與電子新聞相反。平面媒體著重慢工出細活,記者會時,通常都是電子媒體採訪完、全跑光之後,才會輪到文字記者上場。

寄件者 journalist_5

舉個例子來說,今天有一間很賺錢的新公司辦上市法說會,電視媒體可能就是拍個大頭說今年公司EPS預計XX元,營收可以成長XX%,大頭開金口說啥,記者就播啥。比較專業的財經新聞台可能會來個後製,跟同類型的公司比較,他的財務數字如何如何,就這樣,然後他就去跑下一則新聞了。

如果是報社記者,除了人家跟他講的以外,他一定得再去查這間公司的背景:他啥時成立的、老闆的背景、股權的結構…(這都是公開資料,上網查就有了,不會花太多時間)。然後在講公司未來的獲利時,然後再找一個法人,聽聽法人怎麼看這間公司,避免只有一個大頭的聲音。如果公司大一些、有熱點一些,可能還會作個上下游關連圖、XX概念股比較表。就這樣,他得去跑下一則新聞了。

如果是雜誌記者,由於所有可以在公開場合查到的東西,都已經被日報跟電子新聞寫光了,因此他一定爭取公司的獨家專訪,或是從自己的私人人脈,從他的上下游供應鍊或競爭對手打聽這間公司的背景,進一步去查清楚這間公司到底是啥,他在產業鍊的地位如何,老闆在公司領域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如果沒有辦法得到夠深入的獨家內情,或沒有什麼特殊的照片可以烘托,這篇文章就沒機會刊登。

寄件者 journalist_5

整體來說,節奏越快的媒體,記者知道的事情就越廣,節奏越慢的媒體,相對來說會比較深入。

一般來說,電子媒體跟平面媒體彼此涇渭分明,電子記者跑去報社、或是倒過來的狀況,相對來說是很罕見的。但是電視跳廣播、報社跳雜誌,就十分常見,畢竟平面與電子媒體的採訪方式跟著重的地方,完全不同,兩邊對於「優秀記者」的定義也不相同,所以不容易有能同時符合兩邊需要的成熟記者。所以新人入行時,一定得根據自己的特性,在電子媒體跟平面媒體之間謹慎選擇。


升遷之路:線上記者與版面編輯


在新聞圈,新聞工作者大概就是分兩種:在外頭追趕跑跳碰、負責帶回資訊的線上採訪記者,以及躲在辦公室裡面看稿、決定哪些東西上版面、哪些扔掉、哪些新聞希望留版面、Call記者追加稿子、要大作特作的編輯群。

先就線上記者這個向度說起。在一般的企業中,頭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頭銜就代表你有多大的權力去決定事情、以及你可以動用多少資源去達成你要的目標。但在線上記者這個圈子,因為新聞工作者多是單兵作戰,無論你名片上的頭銜是實習記者、資深記者、採訪主任、編輯、資深撰述….只要你還在第一線採訪、負責寫稿,那其實頭銜的不同,最多就是顯示薪資的差異,但實質上大家在採訪時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八仙過海各憑本事,記者還是要靠自己長久經營下來的人脈關係與特定領域的知識。

寄件者 journalist_5

那麼你作為一個記者,怎麼從實習記者往上爬到撰述呢?在目前新聞產業幾乎沒有新公司開張、舊公司也沒有新開部門、老人又不退休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升遷還是得靠著跳槽來達成。以文字記者來說,優秀的報社記者,常常會成為雜誌挖角的對象,那雜誌社挖你,勢必要給妳一點好處:薪資、頭銜,當然是一定要的。你呆個雜誌社一兩年,如果要回報社,那麼報社當然得再加一點碼,妳也就順便又升了一級。

其實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調性,一旦記者待習慣一個媒體、習慣這個媒體的品味,就不容易跳槽了。但是以新聞業目前的「前輩不退、後人不進」的現實狀況來說,就業者也只能透過轉換公司的方式,來壓迫資方提升價碼了。

而在記者在線上跑了十幾年,體力、精力已經大不如前,沒辦法繼續在第一線上搶新聞時,就會考慮退居第二線,不再跑線,而是留在公司裡面看稿子、下標題、決定新聞重點,指派記者前往新聞地點。這時,他就是編輯,不再是記者了。

轉編輯的初期,就是記者的頂頭上司,偶爾也要幫分不了身的記者跑一些採訪現場,但再資連結深一點之後,除非是重要的專訪,一般來說就是窩在辦公室裡面遙控記者了。

如果更狠一點,就是一定要脫離新聞圈、甚至媒體,那麼記者又能去哪裡呢?

寄件者 journalist_5


新聞業高度特殊,不易轉行


一般人換公司的方式不外乎從類似產業(例如從開發NB跑去開發手機)、從上下游產業轉換(從作尼龍粒變成作尼龍布)、類似職位開始(例如從賣房子變賣車子、從會計變出納)。但是媒體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產業,市場上很少類似的工作內容,因此外面的人不容易用自己的工作去推估記者這個行業的狀況,也進不了這個行業;新聞圈的人若要離開新聞圈,不僅牽扯到其他人接不接受自己,還關係到自己能不能接受薪資與地位的歸零。

轉行,就意味著要放棄先前在特定產業累積下來的人脈、專業知識與權威。以新聞業來說,記者最重要的職業資產就是長期經營下來的人脈跟各自己負責線上的歷史與經驗,最多就是處理新聞的寫作技巧與角度。但這些東西,一旦離開新聞圈,就全部歸零了,畢竟記者是在名片頭銜後面,才能接觸到那些大人物的,今天你一離開媒體,一拿掉名片,就什麼都不是了。

轉行,其實就意味著專業知識歸零,個人只能帶著「作事情的方式」走,這不管哪個行業都一樣。但是問題在於,今天一個財務人員,就算是從會計師事務所跳去客戶端幫人作帳,雖然立場會不一樣,但至少做事的方式都是可以帶著走的,過去積累下來的實力與名聲還是可以積累的,因此你直接當一個主管,繼續維持你原來的薪資水平,不困難。但是新聞圈的訓練,能夠帶給記者什麼可以帶著走的專業能力與名聲?我自己的感覺是沒有。

寄件者 journalist_5

不管你在新聞圈的名聲有多好、實力多麼強,外面一概不承認。那麼你在這個行業待越久,就會越難轉業,因為待得越久,你會累積出越來越多的精彩獨家報導、別人很難取代的人脈關係,以及做題目、分析事情的經驗,因而你就有越來越好的薪資與待遇,但是一旦離開,這些全部都會歸零,又要回到剛踏入社會初期的薪資水準。

因為要重頭開始,真正超級資深的記者,能夠在財務與年齡的雙重壓力下,「主動」放下過去十幾年打拼出來的江山,是非常少數。因此媒體人就算脫離媒體,多半還是會在新聞周邊產業活動:媒體公關、或是先前對應企業的公關部門;再不然,少數口才好、已經建立個人知名度的,可能就會轉型成名嘴,把先前跑線累積下來的經歷,在節目中開講。

寄件者 journalist_5

平心而論,現在的新聞圈,是不好混的,要走這條路的後輩,不能只靠著熱血就一頭熱,是真的需要在開始之前,有一些思想準備,這樣這條路才能走得長、走得穩健。



  • 附錄:當記者有什麼好的?

雖然在台灣,記者的社會聲譽並不高,大家也知道這個行業在走下坡,但許多新鮮人還是前仆後繼的投入,就連大學聯考排行榜,傳播相關科系的分數也一直都不算低;就算是真的踏入新聞圈、真實經歷到這個行業的辛酸,在離開之前,考慮離開時仍會再三躊躇。因為新聞這個行業,確實有一些其他行業無法帶來的成就感與相對特色,讓人捨不得離開。

第一,工作和興趣合一。一般職場,你作出來的成果,跟自己的興趣往往是沒啥關係的,老闆付錢叫你作你就作,至於做出啥東西,跟自己的興趣恐怕關係不大。

但是拿筆的人就不一樣了,當記者最好的事情,莫過於可以利用工作的名義,問自己有興趣的問題,追查自己想知道的事情,而且還有人會給你錢。有時候還可以借職務之便,滋養一下自己的眼睛:

寄件者 journalist_5

當然,記者的興趣也要跟媒體本身的調性相合,才有搞頭。一個對於民進黨前景有興趣的政治記者,若待在聯合報,可能半年上不了稿;一個對中產階級情調沒有感覺的記者,就算是幸運進了天下集團恐怕也是活不了兩個月,一個對金錢沒有興趣的記者,恐怕很難在財訊跑產業。所以除了看公司的財務狀況,也要根據自己的性格來挑公司才行。

第二,可以見到大人物。第一點中,其實在真實社會中,其實除了記者以外,還有很多人也可以作自己喜歡的是,例如學者就是如此,但是,記者有一個超級權力,是學者、以及多數人所沒有的機會,那就是你是整天都會跟超高層的大人物碰面。記者天生的任務,就是要盯著大人物跑,不盯著名人就不是記者了。這些人,有的是手上握有大權、個人的私人喜好觀感就會影響國家走向,有的是掌控超大型公司、個人對產業發展的研判可能就會影響全球人的生活習慣,有的是超級明星、他對音樂類型或是美感的個人偏好、可能就會影響絕大多數人穿什麼衣服以及聽什麼音樂。

這群手上握有大權、可以決定多數人生活的菁英,是一般人碰不到的,但記者提起這些人,跟提起隔壁大嬸一樣,因為他們見得到,有就近觀察、審視的機會。不過,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因為無論你喜不喜歡,你都「必須」追著名人跑。這是記者的天命。

寄件者 journalist_5

第三,永遠站在浪頭頂峰。記者另一個天命,就是永遠追逐當下最熱門、正在發生的事。什麼是「新聞」(news)?就是剛剛發生的事情、新鮮的事情、多數人沒有聽過的事情。這些新玩意兒就是記者每天在追逐的東西。所以現在流行什麼,如果是你負責的領域,你肯定如數家珍,就算是其他領域,你或多或少也知道個梗概。但是絕對的喜新厭舊,是好是壞,就看你個人的想法了。

第四,時間安排絕對彈性。除了工作任務上的特性以外,記者工作的特殊生活方式,也會帶來一點難得的福利。無論是什麼工作,總有個大致的上下班時間,要打個卡;但記者根本沒在進辦公室的,怎麼打卡呢?而記者的工作時間,完全是隨記者自己的安排而定,因為你的線就你一個人跑,其實你跑去哪裡訪問什麼人做什麼事,其實絕大多數時候只有你一個人知道;就連寫稿,記者也多半是找個咖啡廳躲進去寫,截稿時間之前交出去就好了。平常若你要去看個醫生、去銀行處理個什麼事情…等等的私事,就看你自己的安排。

寄件者 journalist_5


當然時間彈性的問題,就是一旦你負責的路線有狀況,因為記者多是單兵作戰,所以其實也沒有人能夠給妳強力支援,你不眠不休也要作下去、生出東西來。不過在一般狀況下,超級自由的時間安排,蒐集一些自己喜歡的特殊照片,知道一堆名人的私人八卦,是這個工作帶來的難得福利。

寄件者 journalist_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