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1日

序言 從政治自由到經濟平等


2007/10/10,

下面這個,摘錄於我的碩論序言,還請各位網友指教。我的碩論摘要,請參考這裡



患者:台灣。

既往症:幼年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行高尚,身手矯健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低下轉日本帝國後,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唯因慢性中毒達三百年之久,不易獲然而瘉。…。

預斷:因素質優良,若能施以適當的療法,尚可迅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蔣渭水,1921,〈臨床講義〉

本論文的起點,起於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

我出生於1980年,算是草莓族。我的同輩,莫不成長於經濟起飛、生活環境優渥的富裕社會,享受上一代以絕食、流血換來的民主化成果,面對這一切的美好,我們沒有反省的需要或必要。中學時代的我,亦與同年齡的人一般,盡情享用先人奮鬥的果實:身上穿戴的是當下流行服飾,手上拿的是教導人們如何致富的財經報導,腦中夢想的是王文華對台北紙醉金迷的描寫….。我就在這樣的態度下參與社團、準備聯考,希望可以在大學中獲得一夜致富的工具,準備在台灣這個錢淹腳目的地方大撈一筆!幸好這個想法沒有持續太久。

1999年9月21日,我高三,台灣受到921大地震。這一震,震出許多存在已久,但卻該發未發的社會問題:官員的貪贓枉法、政治的骯髒腐敗、人民的私利鑽營、建商的偷工減料…..,從小對台灣社會的認識是隔一層朦朧而美好面紗的我,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因人民辛苦勤奮工作而有經濟奇蹟、這個我眼中錢淹腳目、看似先進大國般的台灣社會,竟然是如此醜陋、污穢而敗壞?我不禁懷疑: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這個教科書中稱之為富而好禮的社會,曾幾何時竟成為這樣的人間煉獄?這個問號,讓我對自我生命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於斯長於斯,對台灣社會應該要有所貢獻。面對台灣這個生了梅毒的母親,我期許自己有將之治癒的一天。高中時代的我深信,台灣社會的問題根源,乃在於政治的混亂,只有徹底解決政治上的問題,台灣社會才有轉向美好的一天。於是,2000年,我進入台大政治系。

我滿心期待政治學的訓練,有助於解決我原先設定的目標,所以我非常用功,也取得了在外人來看還相當不錯的成果,但我失望了。失望的原因分成兩方面,第一是台灣的政治學本身的議程設計,第二是我對社會問題已有不同理解。

第一,我現在認為,政治,只是更底層社會問題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我念了四年政治學,這四年我得到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政治問題,只是反映了一些更深層的社會問題的表象。政治問題看起來很絢爛,很吸引人,所以強烈吸引了高中時代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我,但是我漸漸發現,要解決這些政治上的困局,到頭來還是要回到特定的專業議題下去解決。換言之,一個受過專業政治學訓練的人(如果政治學被視為一門專業的話),在最根本的層次上政治科學不能解決問題,只能緩和問題,讓問題的破壞力小一些。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去其他學科裡面找答案,只有從最基礎的實際案例著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為實務上的理由,我開始對我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猶疑,但真正決定我轉向的,是這個學科的議程設計。

第二,大體來說,我原始的關懷一直是圍繞在「平等」上,這是我進政治系的根本動機。只是政治系提供給學生的訓練,大體上不包括「平等」這回事。

台灣過往的殖民統治與威權政體,對台灣社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這也同樣影響了台灣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台灣社會科學的研究議程中,有一大半的目標是要把個人從集體的壓迫中解放出來,這在經濟學中就是直接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的獨霸,而在政治學跟法學,最重要的主題就是對各種類型的「自由」的追尋。這樣的威權政治背景,使得這幾個學科在「平等」的議題上,幾近空白。當然這個情形在新一代學者回國、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漸漸有些改變,不過這只是程度上的差異,整個學門的基本精神,還是原來那股由海耶克-殷海光這個脈絡所傳下來的「保衛自由」學風,這點沒有改變。

這使得在大學時代一直待在法學院,認真精鍊研究技術、沒有向外亂找東西的我,被催眠「自由很重要、自由很重要」N次之後,在知識上就算不是個堅定捍衛自由主義的人,也一定是個價值多元論者。跟我上下屆的同學,若沒有自己去外面挖掘其他讀書團體,或運動團體,我們當時可以看到的大概就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就是這麼小。在法學院,根本沒人聽過交工樂隊、濁水溪公社、苦勞網這些東西。我們所知道最邊緣、最有進步意識的團體,大概就是一些政府周邊的一些政策研擬性質濃厚的非營利基金會。

在上述的學術邊界、氛圍裡,我混得還算可以。但是即使當時已經看到一些成果,但還是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但又不知如何表達那不知名的迷惘。強調相互尊重、彼此平等而沒有絕對是非的多元價值論,強調政府強大就會欺負人民、以擔憂法西斯重現為職志的修正式自由主義立場,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可是這些理論,不知怎麼回事就是沒有搔到我的癢處,但我又不知要怎麼表達我的感覺,在當時就不想再繼續升學了。這對一個以第一志願上政治系、而且全心全意在讀書的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挫敗。直到大學生涯已接近結束的大三升大四暑假,我因故讀到了謝國雄的《純勞動》,我的生命才有重大轉變,整個視野才開闊起來。

《純勞動》帶給我的震撼非常巨大。其一是我從來沒看過這麼好的研究成果,都已經到大學末端了,我才看到真正的「研究」(而且那還是在1997就出版了的東西喔);其二是我清楚感受到「這才是我要作的」,那種原初夢境被召喚出來的強烈感受。我雖對政治系有許多不滿,但我仍相當接受「捍衛自由」這個學科的基本信念;然而謝書背後探索經濟平等的靈魂,卻更與我的原初目標貼近、重疊;更重要的是,他的嚴謹分析真的是讓我開了眼界,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儘管在這之前我已經累積了一些成果,不過到這時我才算是知道甚麼是學術研究,才開始知道左翼研究的存在及其深厚傳統;完全就是因為這本書,我才會念碩士,才會重新燃起對學術研究的熱忱。

因此,對我個人來說,《純勞動》絕不只是一本分析很嚴謹的研究專書,謝國雄這個人也不只是個優秀的蛋頭而已。這本書跟這個學者在根本上就是我在知識上的啟蒙導引,也是必須面對的高山。我日後會慢慢地、或是糊里糊塗之間走到勞動研究,大概也是在讀到《純勞動》之後,就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當然,台灣是一個民主尚未鞏固,尚在轉型階段的「前」民主國家,政治自由絕對是重要的課題,這點我毫不懷疑;但對我個人來說,處於天秤另外一端的經濟平等,對我個人來說卻是更為急切的議題。這個選擇,不是孰對孰錯,而純粹是個人因為時間有限,而不得不做抉擇的問題。
因為這個背景因素,當研究所同學們笑我是個在馬克思腳下撿碎片吃、是個庸俗的政治經濟實證主義者,而過往大學同學則認為我誤入歧途,跑去作虛無飄渺的文化研究,我不會有太多怨言(但在我看來,他們應該罵我是一個實用主義強烈、且極為傳統的啟蒙現代化論者才比較精確)。人們有時並不清楚他自己用的那些字眼的實際內涵為何,所以我不會埋怨同學們的誤解;事實上這些誤解也是早就是可以預期的事情。甘願做、甘願受,我的堅持有我的理由。而我之所以對此立場堅定不移而坦然接受其侷限,不只有個人生活背景上的歷練,更有我對學術實踐與社會改革的認知基礎。

大學時代,我曾經以為,在爬山時帶著塑膠袋,撿起山林中的垃圾就是一種貢獻;我曾經以為,幫忙社會團體作一些非營利宣傳就是一種協助;我曾經以為,為校內住宿生的悲慘環境而奔走,就是一種社會運動;我曾經以為我把握了每個能貢獻自己的機會,試圖用自己小小的身軀來衝擊這個龐大的社會,透過自身主動的具體實踐,告訴人們台灣還有改變的可能,這就是一種貢獻。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作為學術圈的成員,我能作的就只有這樣?

在具體的研究實作中,我得到我自己的「學術本分觀」:空有行動而沒有論述、空有熱情而沒有理智,沒辦法真正改變世界;我們仍需要知識工作者提供行動論述、需要有人去告訴我們社會的各種黑暗面向、去打破許多既成的迷思,實際改革者才能展開行動。簡言之,我在實際的研究歷程中,體認到了學術研究確實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我矢志投身於其中,用學術研究、知識創新的方式,來回報生我的母國。

作為學術工作者,我們期許自己的研究,可以幫助更多人認識這個世界的黑暗面,揭露世界的黑暗面,讓人們有更強的動機站起來改變世界。我們堅守象牙塔的陣地,期許自己可以透過精確分析來找出世界上的不公不義;我們堅守著孤獨而無人問津的學術分析,寄望透過知識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實際改革者。這個世界將不會有人認識我們,我們不會是被眾人歌頌的英雄,也不會被稱為社會進步的推手,但世界將因我們的努力而有所不同。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台灣的納稅人花了大把鈔票來養我來受高等教育,讓我讀了那麼多書,那麼我完成多少他們交付給我的任務?921都快滿八年了,而我生產出什麼東西拿來回報我的母國?我到底為台灣作了什麼?

看看這本書吧,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這本論文,帶給我的一個重要成長,就是告訴我沒有什麼什麼事情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儘管我有崇高的抱負、儘管我把這本書當成是生命的一部份,而這本論文確實也是我這三年所有心力交瘁後的成果,但現實就是相較於前人,這三年的努力仍然是高不成低不就:謝老師宛如遠在天邊、連山頂都看不到的蘶峩高山,而我拼死拼活也不過只走到登山口而已。這本耗盡我所有精力而生成的論文,充其量也就只是一本勉強通過口試審查的碩士論文而已,我實在沒有辦法告訴自己,說我的成果對台灣社會有什麼貢獻。面對台灣,我心有無限愧疚。但碼表時間已到,儘管所得仍不足,仍必須收尾,只能期待後人能繼續踩在本書的基礎上繼續往上爬。

(以下為謝詞,故刪除)




延伸閱讀:

Bramasole。思慕太陽:左轉

Bramasole。思慕太陽:自溺研究生的美麗與哀愁。

--

2007年10月10日

碩士生教戰守則(六):生涯規劃


2007/10/10,

這系列文章大體上已經告終,最後的這篇文章,要談的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應該要稍微認真想過的事情。在開始之前,在講最後一點點跟論文有關的事情,就是「Simple is best」。

我們唸書念越多,奇奇怪怪的理論、分析技術學得越多,感覺上自己好像變得比較厲害,但我認為並不是這樣。越到後面我就越覺得如果一件事情如果你沒有辦法用很簡單的方式講出來讓人家懂,那你肯定不知道你自己在講什麼。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人家明白,而是必須迂迴繞一大圈,使用各種人家沒有聽過的分析技術或是樣本選取技法的話,這樣論點我就會覺得大有問題。

所以willy說,simple is best,你要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分析,用最淺顯的語言來說明,這是顧及讀者的需求,也是自我水準的展現。

下面就不談學術的事情了,來談生活吧。


在開始之前要跟網友說聲抱歉,由於我現在正在當兵(目前新訓剛結束,準備要下部隊了),智能退化的很快。例如寫blog,這原本只是讓我腦袋休息、放空的閒差事,但對現在的我來說,這已經變成是一個要消耗大量腦筋的事情,而且還作不好的事情了。所以放假回來寫的這兩篇文章,儘管都是花費比過往多了兩三倍的時間才完成,但品質顯然是有下降的,這還請各位網友多多見諒。



認識自己



前陣子畢業,對未來有些不確定,這時看到遠傳電信的哈拉頭家廣告,很受感動,在這邊跟網友分享一下。


這系列廣告有兩個重點:選擇堅持。而這兩者都不容易,廣告裡的主角的人生,也都讓人感佩。事隔兩個月了,現在重看還是忍不住掉了眼淚。

而「選擇」與「堅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認識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哪塊料、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東西、自己排斥作哪些事情…。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很容易見異思遷,看一個喜歡一個,而沒有辦法靜心下來、在一件小小的、眾人漠視的事情上專心致志。

所以說,在我來看,現代人30歲以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認識自己,並根據自己的「材質」設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計畫。

我認為人們在認識自己時,是透過刪去法來認識自己的,意即我們多半不是「知道自己什麼」、而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遠遠看到的東西總是帶給我們最美好的感受,等到實際跳下去時才知道那到底是怎麼回事,談戀愛、寫論文、當兵、在外頭工作都是如此。然而,我們在學校過日子時,有機會遇到的事情並不多,沒有機會測試自己的每一個面向,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盡量張開眼睛、伸出觸角、盡可能多接觸不同面向的世界,這樣才能認識自己。

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力氣去認識自己?因為只有充分認識自己,我們才能制訂出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


制訂計畫、執行計畫



計畫的訂定,必須根據自己的狀況而設計,一定要量身定作。計畫制訂好之後,就要努力執行。而我們在執行時,一定要有一點一意孤行、不管別人怎麼看的勇氣。執行時,最忌諱的就是一直看別人的作法,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最後是借用別人的作法,不是根據自己的狀況來制訂、執行計畫。

以跑馬拉松、登山為例。跑馬拉松、爬山都是需要嚴謹的計畫,你不能看人家一開始跑很快,就傻傻的跟著衝,因為其他人的體能狀況跟你不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況來設定計畫,那你沒有考慮到這層背景因素就傻傻衝,肯定會被別人玩死。所以就算別人超過我們,我們也必須依照自己的計畫來進行,而不是輕易的聞雞起舞。

舉個作研究的例子來說,A先生念研究所,他的目的就是要寫一篇超級好論文,做完之後就退出了,所以他傾盡全力的作研究。B先生看到他作出來的東西,很欽佩,於是就會希望自己也可以這樣,然後起而效法。可是外面的人卻沒有看到,A為了這本論文付出多慘重的代價,例如A可能因為不太跟人互動,因此兩性關係一團糟,而長期處於高壓力也導致健康越來越差,而這些代價可能不是B所能夠承受的,那一旦B盲目的跟隨A的步伐,B到頭來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既沒有辦法弄出好的成果,卻也承受了A承受的代價。

再舉個例子,我們在作金融交易時,常常會聽到有一些人好像很厲害,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用很少的資金,股票操作出很多錢。然後你就起而效法,跟隨他的操作方式,想說可不可以跟他一樣。這種人必死。股票買賣的交易原則百百種,而我們要選擇時都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格來選,甚至作調整,那我們如果沒有先考慮到這個層面,單純看別人的成果很漂亮就跟著走,到頭來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成果不如人、付出的代價還比別人。

例如有的人看人家炒短線從市場上弄到很多錢,看了就很羨慕、相對剝奪感很強,於是也就跟著作,但問題是他的生活根本不容許他隨時盯盤,性格也不夠果決,進出不夠明快,到頭來自己的規律生活被毀了,原本的投機交易也一敗塗地。再例如有的人天生就好動、一有風吹草動就想要站起來跳一跳,可是他卻想學巴菲特,最後也一定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眼光要放得遠,不要為了眼前所得而犧牲長遠的整體規劃。



人生一如馬拉松



我寫論文,到後來最大的感想就是:「沒有事情可以一步登天」。我漸漸體認到,作任何事情講究的都是要長期,要長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別人的冷嘲熱諷,活得久、作得久才是贏家。這句話看起來十分老生常談,但卻是我這半年來最大的心得;也許是因為我好高騖遠、也許是因為我不甘與其他人相同,後來達不到,因而對這句話才有那麼深刻的體悟吧?

這個理念背後有幾個延伸的想法。第一個是人最好不要想在短短時間之內成功,不管你對成功的定義是戶頭存款或是SSCI/TSSCI點數,這種念頭雖然可以把人在短時間之內逼到很不錯的境界,短時間之內看起來會比同儕還好些;可是因為人不可能長時間承受那種沒有生活品質的高壓力,人一定撐不久,所以就會掛掉了,然後那些以前看似不如你、落後在後面的人就會慢慢超越你了。

第二個想法是說,今天如果你作出來的成果沒有比別人好,不需因而氣餒。因為就算他天分比你好、又比你打拼,選的議題或產業又比你熱門,表面上比你風光許多,可是他可能不持久,過一陣子就陣亡了,所以你只要繼續鴨子划水,撐下去,還是有出頭的一天。

明華園的孫翠鳳,她根本是個所謂的外省人,嫁進歌仔戲世家,她本來不會河洛話、完全不懂歌仔戲,可是她忍住所有的冷嘲熱諷,苦苦熬了20年而出頭。興農牛的曾華偉、兄弟象的王勁力,本來只是球隊的練習生,在球隊的地位近乎負責收拾球具的球僮,但苦苦練習、機會來時努力把握住,誰也沒有想到最後他們兩個人竟然在前幾年球隊爭冠時的焦點人物。

今天如果你已經打定主意選了特定事業,例如要一路念上去,那就不要太在乎自己目前的狀況,跟別人比起來好壞差多少。今天你比別人強,那不錯,不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20年之後你還能不能維持目前的水準;今天你比別人差,也不需要擔憂,重點是你能不能依照自己的狀況,不被其他人的平價所干擾,按照自己的狀況來設定自己的速度,然後一步一腳印的實踐自己的計畫。



「碩士生交戰守則」系列文章就到這裡結束,而在開始下一系列之前,我將節錄我的碩士論文序言的前半於本部落格(即下一篇文章),希望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對這本論文有興趣。

下一系列文章,我將把焦點轉到我的軍旅生活,主題是新兵訓練的過程與適應。但由於我接下來就要下部隊當菜鳥了(我在學長學弟制極為嚴重的東部當兵),下個系列文章何時出刊,我自己也沒有把握,只能請各位網友海涵了。



升級小秘訣:控制時間與金錢



我們要打敗資本主義,就一定要先瞭解資本主義運作的規則,就算妳沒有辦法打敗他,但起碼可以不要被它玩假的,不會傻傻掉入它設下的重重陷阱。

而我們人喔,一生中有兩種資源是最最珍貴、必須要謹慎使用的,這兩者就是時間金錢。這兩種資源也是資本主義極力獲取的對象,它們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要怎麼奪取我們的這兩種資源,也花很多時間去研究,要怎麼記錄它們手上有多少這種資源。我們要有意識的、很努力的捍衛它。

「時間」很容易理解,因為每個人一天就是只有24小時,可以有效利用的時間大概最多不會超過70年,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時間一旦跑掉、就不見了,不會復返,所以我們必須很謹慎的使用我們的時間。其二是「金錢」,因為金錢是現代社會最好的資源儲存工具。這兩個東西,大概就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樣資源,使用這兩樣東西的時候,要非常謹慎。

然後,資本主義社會也知道這兩樣東西很重要,所以也發展出很多管理這兩樣資源的技術,甚至各有學門在負責。我雖然整天都在批判資本主義,但在這點上,資本主義為求自我繁衍而萌生的相關管理知識,還是有我們應該借鏡的地方。

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以「時間管理」為關鍵字去搜尋,自然會發現一些書;而我也強烈建議朋友稍微學一點會計,只要有基本的知識即可。年紀輕的時候花些時間去研究這些東西,就會知道資本主義是如何謹慎管理這兩種資源,也會知道自己到底是如何揮霍的過日子了。

為什麼我要特別提出這兩點呢?因為就我的觀察,會看這個blog的網友,多半沒有很健康的金錢觀、時間觀。我不是說各位很揮霍或是浪費時間,而是沒有仔細、直接的檢視這方面的開支,因而常常把時間跟金錢作了不準確、甚至相互矛盾的配置,因此willy在這邊只好雞婆的再提一下,還請各位包涵。

新來的網友可以參考一下我的舊文:「另類的儲蓄注意事項」。


--

2007年10月6日

碩士生教戰守則(五):口試準備


2007/10/06,

上一篇文章提到論文的撰寫問題,現在就假設各位讀者,已經到達把論文寫完,處於等待口試的階段了。

同樣的,在開始之前,我先隨口虎爛一點題外話。

我基本上是認為喔,作學術研究,就要有氣魄,要有自信,要對自己有極高的要求。這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作研究,一定會成為別人參考的東西,對內行人來說,這是他們進一步討論的基礎,對外行人來說,你的想法很可能就是他們腦中的全部了。我們這個小小的論文,就是有如此巨大的潛力。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必須謹慎,也必須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以我自己的標準來說,我自己是研究食品零售、便利商店的人,那我會要求自己,期待自己成為全台灣研究便利商店前五名的人,人家記者想要報導關於便利商店的事情,就一定要來問過你的想法,人家同行想要進一步深入探討便利商店,就一定要引用你的論文。當然我們到最後是作不到啦,但是你有這樣的自我期許,最後作出來的東西也比較不會變成垃圾這樣。簡單來說,這個超高標準的自我期許,背後的精神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虎爛完之後,我們進入正題。



論文收尾



剛剛說,寫論文的時候要對自己有高標準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要求,僅限於「寫論文的時候」。一旦接近最後日期,那些奇奇怪怪的自我期許就必須要丟掉,因為在這個時候存活下來的關鍵,不是誰的論文好,而是誰的臉皮厚、誰比較不要臉。因為我們的論點一定有弱點,手上也可能沒有充足的證據去佐證自己的論點,但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要厚著臉皮,把草稿交給老師。跟老師洽談討論「如何補強」。

記得,在這個緊要關頭了,當務之急是修補、補強既有的論點,而不是「打掉重蓋」;就是你現在的工作是把已經弄得差不多的房子,把他弄得票漂亮亮的交屋,而不是在這個時候還要重新修改草圖,敲掉牆壁,重新隔間。我們要得到的協助,是如何衍生出一些小環節,並利用既有的證據來補強原有的論點,而不是在這個時候還要來摧毀既有的論點,重新思索要去哪裡找證據。有「摧毀-重建」的興致是很棒的,但很抱歉,你早該在半年前就這樣做了,過去半年你沒有作,現在也已經不允許這樣搞了,所以你就要認了。趕快想辦法補強就好了。

然後呢,寫出自己不滿意的東西不要太傷心,因為大家都是這樣。準時畢業的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最大的長處就是因為臉皮比別人厚這樣而已。



口試準備


我自己在等待口試的那個空檔是非常逍遙的,心理非常輕鬆。這大概跟我完全不懼怕口試有非常大的關係。但我聽聞我家老闆說,有的人很會焦慮,口試前每天都緊張兮兮,我自己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樣應對。不過我是認為,口試前倒是應該要作幾件事情準備一下。

第一,找一兩個強者來討論你的論文。其實我們自己有什麼問題,自己隱隱約約都有感覺,只是不願面對,而我們去找強者來討論,目的就是逼自己去面對那些弱點。跟他們討論的時候,要記得帶一本筆記本,把他們的挑戰、跟自己當場的回應作筆記,弄成一個Q&A,因為它們會問的問題,就是口試會場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算到時候沒有遇到那些問題,那起碼口試前的心情也會篤定一點。

在這邊要特別感謝一下origin2,origin2的問題大概是我遇到水準最高的問題,連口委的提問水準都差他甚遠。短短半小時的談話,讓我更清楚未來要如何補強,willy在這邊藉機感謝他一下。

第二,試著在前兩天找一兩個聽眾,預演一次presentation。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有的人比較靜、講話小聲,有的人個性比較急、講話快,那就必須要有聽眾來幫忙「校正」。那有時候我們作powerpoint的頁數會太多,也會把整個presentation的時間拉太長,這些都需要預演測一次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然後要給那些「偽口委」一ㄝ時間看論文,讓他們具備跟口委一樣的條件。他看過論文了,再來聽你的presentation,這樣他就會知道你的presentation會不會講得太細、整個敘述的前後邏輯清不清晰、哪裡太快、哪裡有聽沒有懂…。


上面這幾點其實都是一些技術性的小事,真正決定那天口試狀況的,是你選擇哪些人當口試委員。


選擇口委


在很久以前,我有一個好朋友跟我說,他老闆挑口委的重點,就是找他自己很熟、臨場不會出狀況的人。我當時proposal還沒有一個影子,也沒當一回事,直到我自己的口試,我才體會到這位朋友的老闆的用心良苦…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感嘆呢?因為我的口試根本是一場災難。至於如何災難法,由於我在這邊是公開身份的,於是就不說細節,只簡單報告一下我的心得。

我的老闆是認為喔,我們作研究,不可以關起門來作皇帝,要敞開心胸聽聽其他不同觀點的同行的意見。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刻意找了一個跟我完全不同立場的研究者,到口試會場來挑戰我這樣。我老闆這樣講的時候我是覺得很有道理,在口試之前我也覺得這樣很不錯,但我現在走過一次之後,我會覺得除非你自己覺得非要弄得口試會場砲聲隆隆煙消瀰漫否則不甘心,不然還是不要這樣比較好。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你不會想讓你的學術生涯,是在這種悲劇中劃下句點的。

我現在對口試的定位是:那是一個由同行作內部考核的會場,目標是在不更動大架構上,提升你的論文水準;而這樣的一個會場,不是一個全然開放,接受各種聲音的會場。請各位不要誤會,iamwilly決不是一個害怕人家當面挑戰的人,事實上我酷愛挑戰,酷愛當面跟人對幹,關於這點各位可以去詢問跟我一起上過課的朋友,或是看看本部落格的comment就可略知一二。只要你的挑戰有切題、夠致命,我會很愛你。但是我討厭亂七八糟的對話、極為厭惡沒有抓到重點的混戰,把那些時間拿去看漫畫或是寫部落格或是談情說愛甚至拿去看盤都說不定更有價值。但問題是,我們現在談的是論文口試,這不是一般的研討會場、更不是一般課堂,論文口試的性質與其他事情完全不同,你必須考慮這點。

我的意思是說:在口試的時候,你需要的是在原本架構內的建設性意見,我所謂的「建設性意見」,指的是質疑論證的合理性、或是證據強度…這類具體的、技術性的質疑,這種意見的目的,是在補強你既有的結構,而不是打掉重建;在這個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那種不具體、抽象的,質疑說這個論文的原始提問是否有意義、或是對這本論文所依循的某個上位理論是否有問題這樣的理念問題。

請注意,我不是說後面那種問討論不重要,後面那種思考也非常重要,我也樂於在這方面跟對手展開攻防;但問題是,現在我們在談的是論文口試,在這個時候,花時間討論一些形而上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提升你論文的水準。在這種時候,一個不能增進論文水準的對話,就是沒有意義的贅言。

所以,找口委時,不要去找一個跟自己研究沒有什麼直接關連、不同立場的人來口試,不然只會讓你的口試很失焦,得不到有效的建設性建議。因為一個不熟悉妳的體系與提問的人,很難能夠對妳的研究有直接的幫助,因為他不知道你提問背後的hidden agenda,也不清楚你每個論證的目的,也不知道你引用文獻跟你的差異,那他就不能指出你的體系有什麼漏洞,應該從哪裡補強,而且具體的點名補強的方式,甚至提供經驗資料甚至理論觀點協助你補強。

你要找一個跟你不同立場的人來批評你,很好!很有勇氣!我欣賞!但你要給他的,是你通過口試後、已經定稿的論文,而不是在你還沒有完全確定之前就把他找來。這樣對你對他都是浪費時間。


到這裡,這個系列就要進入尾聲,下一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了。下一篇文章,我就不談學院裡面的事情了,重新談談碩士班學生作為一個人,應該要具備的一些生活技能。




升級小秘訣:論文格式


口試完、修改論文之後,我們要處理一些文書工作。那些文書工作有點枯燥,就是要排版、弄封面、書背、加浮水印、轉成PDF檔…等等。這些事情其實還蠻煩躁的,可是又沒人會幫你作,所以得自己作。在這邊我簡要說明一下要怎麼作。

第一,是論文格式:

(一)封面。
(二)指導教授推薦書、學位考試委員會審定書、校內電子版授權書、國圖電子版授權書。
(三)摘要。
(四)序言。
(五)目錄。
(六)正文。
(七)附錄。
(八)參考文獻。

第二,關於封面跟書背,大家可以根據這兩個檔案來修改(封面書背)。

第三,轉成PDF檔。我們平常用word檔寫文章,但要上傳給圖書館時要轉成PDF檔,那我個人推薦PDFCreator,他是免費的,而且很小,速度很快。可是PDFCreater這個軟體不能加密,所以如果你的學校比較機車,要求還要為檔案加密,那你還是得用Adobe Acrobat-Writer版本才行。

第四,作浮水印,則可以參考清大圖書館的網頁教學

第五,修改頁碼。我們在弄頁數時,有的人會希望論文裡面有兩種不同的頁碼,例如在序言、目錄這邊,是羅馬數字,進入正文才變成一般數字。有這個需求的網友,可以參考這個網頁的最後一個問題


在這邊我就介紹到這裡,如果還想要炫一點的網友,例如想要註腳想要分章節、或是在頁首上面作單複數的標題差異的人,我這邊就不多說了,請各位自己加油啦。


-

2007年8月28日

碩士生教戰守則(四):論文寫作


2007/08/29,


我們寫論文喔,很像在畫畫,尤其類似不斷修改的油畫:我們一開始只知道自己要劃一個東西,例如一朵花,但至於要用什麼顏色、背景要怎麼安排、細節要怎麼樣,甚至是想要用這朵花來表達什麼情緒,其實自己也不太清楚,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於是先從輪廓開始,抓到一個大概再慢慢修正。寫論文也是一樣,有個感覺,去摸摸資料,讀讀書,在回去摸摸資料;在這之間一直作memo,久了之後就慢慢有感覺。

附帶一提,請不要再浪費時間去看那些宣揚「既定研究程序」的研究方法教科書了。那種東西完全是生來騙錢的,事實上寫論文根本就不是這樣。在這個時候,當然是要再進一下工商服務時間,就是我們這本「以身為度」喔,本來針對的對象,就是寫給那些正在弄proposal,然後還不太知道要從哪裡著手的菜鳥看的啦。

以身為度封面(宣傳用)

這本書出版的最大理由是,我們讀書,多半都是看到人家的成果,例如我們會讀前人的碩士論文,看到最後的生產結果。然後我們就會都覺得人家很厲害,寫得那麼好,而我們自己連提問在哪裡都不知道,覺得自己很爛,就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想要投降了。然而,我們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我們把自己怎麼活過來的過程秀給大家看,讓別人知道,我們孵蛋時遇到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逐次的化解這些問題。

簡單來說,研究生活,就是一場與不確定為伍的奮鬥日誌。要學著去習慣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那如果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我們這幾個人是怎麼活過來的。

好,廣告打完了,我們進入實質內文。


學術論文,大概就分成三大部分,提問、文獻、資料。而關於提問以及找資料的方式方面,我大部分都已經在剛剛那本書裡面提過了,這邊不再提。這裡我只針對提問跟文獻的部分再補充兩件事情。


研究提問



寫論文,其實就是提問。你要是可以準確而細緻的問出問題,論文大概就寫完了。就我自己的寫作經驗來說,實際上往往是倒過來,往往是你一開始有一個粗淺的問題,然後隨著研究越來越深、memo越寫越多,甚至碩士論文已經寫完大半了,才有能力用短短幾句話精確講出研究的問題。

我們在粹練提問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提問從哪裡來?

一般來說,我們的提問一定是來自兩種狀況,第一個是出自自己內心的需要,第二個是「上面」派下來的。我自己的碩士論文是屬於前者,但我也經歷過後者。但大體上這兩者沒有明確的分界,就是每個人應該都會同時經歷到這兩種狀況,只是哪個部分比較多而已。

這兩種狀況都各自有各自要克服的瓶頸,沒有誰優誰劣。

根據自己生命的狀況而提出的問題,一定會很難定位在既有的研究脈絡裡面,所以經常會發現不管怎麼作都不太對,所以時間經常會拉得比較長。如果是以根據老師的提問作出來的東西,經常遇到的瓶頸是自己的想法跟老師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作的時候會感到不太愉快,但是因為想法都比較成熟了,所以也可以比較快得到成果,可以快點畢業。所以誰優誰劣呢?很難說。

而我是認為喔,如果你對碩士論文沒有那麼高的期待,那就把自己的研究明確定位在某個理論體系下,然後就解決那個理論體系下,目前就已經存在、而需要解決的某個小子題,那這樣你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就可以畢業,而且可以得出對整個學術圈有意義的成果。

但是呢,如果你發神經、就是有自己的問題想要解決而不惜花上比別人多的時間,或是有打算繼續走下去、而想從現在就開始努力的朋友們,那也許可以選擇第一條路。

對第一種人來說,這樣可以滿足自己來到研究所的原始初衷。畢竟問自己的問題,在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還沒寫proposal之前),是一件還蠻爽的事情,但那種爽快的感覺是很短暫的,一下子就不見了,接下來的路是非常艱辛的。不過青菜蘿蔔各有鎖好,這種時候還是要問自己當初幹嘛沒事來念這個研究所,再想想自己打算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面。

對第二種人來說,則是讓自己盡早學會自己作獨立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果我們要走學術這條路,總有一天都是要步上這條路的,所以有機會就要盡快作。這條路一開始一定會很辛苦,作出來的成果,在初階段也很難比得上其他人,所以要能夠承受住別人的冷嘲熱諷。但是,作出來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如果你可以活下來,那麼時間一拉長,你會比別人還要強。

然後阿,各位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在許多時候,你的老師是幫不上忙的。指導老師的理論涵養再怎麼深厚、走過再多的山水、看過再多的人世間的變化,他都沒有辦法像你一般,明確感受到資料與理論之間的落差。只是因為老師的經驗太豐富了,所以他會隱隱約約有感覺,所以隱隱約約知道接下來要往哪方面嘗試看看,但至於如何作、作了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是成功機會有多少,他根本不知道。

所以說,走這條路,你就要有心理準備:絕大多數時候,是你要自己教自己,你的老師只是從旁監督你、看看你有沒有努力鞭策自己這樣而已。

我自己的感受是:我就好像一個在半夜裡摸黑往前走的拓荒者。我的前面沒有路,我得自己開闢出一條路來;我身後也沒有伙伴,我行單影孤,所以得耐得住寂寞、不能怕落單。而在漫漫長夜裡唯一陪伴著我的,是遠在天邊的星星(就是接下來要談的核心文獻),我們只能透過那些星星的位置,來判斷目前可能的方位,再用這個來判斷接下來要哪裡走(前提是我沒有搞錯那些星星的位置)。走這條路,會很辛苦,不過走過去你就發達了;中研院史語所王汎森也是這樣說喔,請見「如果讓我重作一次研究生」。恩嗯,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午餐阿。


在選擇提問之前,要有以上的心理準備。




核心文獻



我們寫論文喔,有時候都會東引一點、西引一點,務求把reference的頁數弄得多一點,尤其是外文文獻要多,這樣看起來比較有學問,比較厲害。這種事我也幹過,台面上人物在發表文章時也是這樣幹,所以你不用急著切腹,畢竟這種缺點不是罪無可赦的。真正的問題是在下面這點:

你的參考文獻好幾頁,但真正重要的往往就那兩三筆。那你得把那關鍵性的核心文獻,搞到清清楚楚、滾瓜爛熟

我們在引用論點時,通常都在引用某個核心人物。這個核心人物可能是你老闆、或是老闆的老闆。你在引用這個文獻時,就必須格外下功夫,去瞭解這個文獻的論點(包括他論證的細節、每段論證所使用的資料、以及論點與資料之間的空隙等等),以及這篇文獻在作者的學術生涯中的脈絡,還有他為什麼會去問這個問題,跟這個的作者生活背景有沒有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你除了搞清楚文章裡面的意思以外,還要知道這個人的靈魂是什麼顏色的。因為這個核心文獻太重要了,你在有意無意之間都會被它拉扯,所以你必須搞清楚這個人腦筋到底在想什麼。例如作者所處的環境是怎麼樣,促使他會問這樣的問題?他怎麼解決知識與社會間的斷裂?他怎麼看待那些用知識改變世界的人?搞清楚這個作者是怎麼想之後,你要問自己,你跟那個傢伙一樣嗎?你是一個成長於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他的生命歷程跟自己一樣嗎?他看待知識的立場跟自己一樣嗎?他怎麼看待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怎麼看待他自己跟整個大社會的關係?

要一個層次一層次的engage,這樣才會真正認識這個作者、這篇文獻,搞清楚這個人的想法,你也會從中認識自己,更清楚自己的立場是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這種工作很累人,但是很必要,做完之後妳的功力會大增,對自己會更有把握,到時候口委的問題,對你來說都是小case,因為你給自己的歷練早已超出他們的可以要求的部分了。

我會特定提這件事情,是因為有時候會讀到一些論文,這位作者會使用兩個不同的核心文獻,但是這兩筆文獻根本針鋒相對,雙方的立場與立論完全不搭嘎,可是作者卻沒有進一步處理這些問題,就直接把他們兩個擺在一起。如果這兩筆文獻不重要也就算了,在重要文獻還這樣搞,看了就會很抓狂。



到這裡,我就假設各位已經有能力寫完論文囉^_^。 下一篇文章,是要談口試會場要注意的事情,而我之所以要特別談一下這件事,這跟我自己的慘痛教訓有關.....Orz 下一篇文章再說囉~




升級小秘訣:克服心病小技巧



我們寫論文時,一定都會有很多心病,例如懶惰,例如什麼都想作,就是不想寫論文…等等的問題。那我這邊有幾點建議,各位可以參考看看。

第一,每次瞇挺,要主動約下次面談的時間。我們瞇挺完,心情通常不會太好,巴不得挖個洞躲起來,趕快忘記老闆的模樣,但這就是怠惰的開始。因為你如果沒有跟他約時間,他交給你的任務就沒有完成的底限,沒有底線你就排不出時間表,沒有時間表你就不會做事。因此你必須要忍痛約時間,有約時間,才不會一拖再拖。

第二,慎選工作地點。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制力,所以你若是有自己的研究室,可以跟同學一起寫論文,那這樣子是最好(雖然說這樣會常常閒聊);如果是在家裡面寫論文,就要非常小心,因為家裡面的誘惑非常多,一不小心天就黑了,一不留意就又禮拜五晚上了,稍不留神就又月底了...。所以呢,就算是在家裡面寫論文,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上班族來看待。例如我有聽說有人會穿好正式衣服之後,才坐在電腦前工作。或是把衣服脫光這樣。反正一定要有一個儀式,把坐在電腦前寫論文的時候,跟一般玩樂的感覺切開。我自己的作法是聽音樂:寫論文時只會聽幾個特定的專輯,寫到重要章節,需要靈感時就讓某幾首歌重複播放;而一般玩樂的時候打死不碰那幾張專輯,保持那幾張專輯在我腦中的純正性,所以我一聽到那個音樂,腦中想的事情就會直接跟論文有關。我是用這種方式來控制自己的。

第三,盡可能把第二專長跟研究本體弄上關係。寫論文一定會發展第二專長(不知道何謂第二專長的新警察,請看下面的延伸閱讀),我不相信有人在寫論文時沒有發展出一點奇奇怪怪的強項來;那這個時候,你就要想辦法把妳的第二專長跟第一專長黏在一起,盡可能讓妳的第二專長,可以萌生出啟發、增進第一專長的東西。

第四,睡前吃一點蜂蜜。google大神說,睡前吃蜂蜜,可以提升睡眠品質、縮短睡覺時間。寫論文的時候往往會壓縮睡眠,生活週期會變很奇怪。例如我曾經實驗過睡三作八(睡三個小時工作八個小時)、睡二作八、睡三作九…。這個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太一樣,大家要自己嘗試才知道哪樣比較適合自己。阿我這邊提供一個提升睡眠品質的秘方,就是睡覺前吃一小匙的蜂蜜。這個秘方的原理是說,人睡覺時會消耗能量,而身體一開始會先分解肝糖,肝糖分解完就分解肌肉,所以有時候你睡太久,睡醒肌肉會很酸;那我們睡前吃一點蜂蜜,就可以讓身體去消耗蜂蜜,這樣你睡覺時就不會損傷你的身體,睡眠品質就會比較好。另外我有看到資料是說,睡前吃蜂蜜還可以減肥,不過這就不是我關心的事情了。

第五,寫論文不可能一帆風順。寫論文喔,寫到後面會很累,會很想延後畢業的時間。以我自己來說,我在今年3-4月準備要開始真正坐下來大寫特寫之前,因為很想逃避、不想面對現實,我曾經想休學、退學,甚至還有幾天都想自殺離開人世以避免看到老闆的email。在這個艱難時刻,你就要想想那個畢業袍。想當年,我們大學畢業時只有醜醜的黑袍,然後那時候看碩士班的學長就有美麗的披肩,而我們這些大學部的,只有照團體照時,才有白色的「偽披肩」(拍完團體照就收回去了,根本就不能自己帶走)。在這個寫論文撞到牆、心理萌生各種逃避的念頭時,你就要想想:我們寫完論文,就有美麗披肩喔。而且我們社會科學院的披肩還是紫色的,那紫色的披肩真是美麗的東西(對女生來說啦...)。各位未來撐不下去的時候,可以想想willy的這個建議。




延伸閱讀

江源慎的筆記本:「論文寫作症候群

願睡如夢:「論文焦慮症

iamwilly's report:「顧此失彼:台灣社會學碩士養成之我見

--------

2007年8月26日

碩士生教戰守則(三):Memo很重要

2007/08/27,


在網路上看到人家講說:

(成果)=(天份)x(努力)

這個公式相當有道理,但我聽不懂他講的「努力」是什麼東西,我想比較精確的講法應該是:

(成果)=(天分)x(耐力)

我想各行各業應該都可以用這個公式來涵蓋,學術工作也是。但是學術工作又有分很多種,例如有比較哲理性的,以及比較苦幹實幹型的。像數學、哲學、藝術阿這種東西,天分、智商扮演的角色可能就多一點,但是像應用性質強烈的學科,像是工程、社會科學阿,耐力佔的比例就多了一些。所以套用在社會科學上面,這個公式可以修改如下:

成果 =(天分/2)x(耐力*2)


我是覺得,學術工作就是勞力密集產業,這個行業比的不是誰比較聰明,而是誰下比較多苦工,誰撐得比較久。這是疲勞萬分的馬拉松,不是比誰天分高的百米衝刺,重點就在於誰可以一步一腳印,累積出夠多的「原料」,日後在寫論文的時候,才會比較輕鬆,作出來的品質才會好。

走過就留下痕跡,重點就在於:每有心得,就要留下紀錄,而且要用方便自己搜尋的方式來整理



每有心得就要留memo


我一開始也不知道要寫筆記,而是我們家老闆給我的啟發。

每次跟老師上課或瞇挺,上完課之後,他就要我交給他一個該次的心得給他。他並不那麼在乎我寫什麼,他的重點在於,我在寫memo的過程中,我必須重新回想、整理,重新咀嚼我跟他的對話,而且要留下記錄,方便以後搜尋。

我一開始也不解其意,就傻傻的作了一兩個月。作到後來,發現這個東西效果不錯,於是我就開始整理我的研究日誌了。因為我發現有這個日誌之後,我的研究水準提升很多,效果非常好。

第一,這會澄清思緒,強化印象。有時候,我們跟同學聊天談研究,無意中會聊出一些不錯的想法或提問,但有時候話題轉一轉,就會轉不見了。這個時候你就要當場作點小筆記,留下隻字片語,回到家就要針對那個想法,作一個專題筆記。寫這個筆記的目的,不只是在於留下記錄,更重要的是在重新書寫的過程,你會重新組織想法,慢慢的就會把那個想法真正吃進大腦裡。所以跟我聊過天、談過論文的朋友,應該都會被我逼迫回家要寫筆記(甚至是當場寫),我不是逼迫各位接受我的想法,而是你必須透過自己書寫,透過文字來跟我辯論,從而澄清你自己的想法。理清思緒、深化印象,是書寫memo的第一個重要效果。

第二,是留下重要的記錄。我不知道各位念大學的時候,是帶什麼東西去課堂上的;我自己都是帶個筆記本就去了啦,然後就在課堂上作筆記,考試就看筆記這樣。但是這些知識,除了少數幾件印象深刻的以外,大概都還給老師了。其一是筆記本裡面的東西實在很瑣碎也沒用,沒有必要記住那些東西;其二是那些筆記本其實也不知道藏在哪裡去了,真的把筆記本翻出來,要找到重要資訊也找不到了。所以那些東西除了少述幾件已經內化到你的腦中的東西以外,大部分都不見了。

碩士班不能跟大學比,念碩士背後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去上課就一定要有收穫,不能讓時間白白飄過去。我指的「收穫」指的不是「老師告訴你什麼」,而是「你對老師的說法有什麼看法」;像這種東西,你不撥一點時間出來行諸於文字,你根本沒有機會重新思索、或是超脫出來審視上課的內容,如果你不這樣做,那麼這堂seminar課程對你的意義,就跟一般大學部的lecture課程一樣,沒有太多的意義。

請特別注意,我這邊指的memo,並不是說你把資料輸進去電腦,把筆記紙本變成電子紙本這樣而已,就算你帶NB進教室,你在教室裡用NB做的那些筆記,也不過就是一些片段而已,重點還是你必須要重新反省那些東西,那些反省,才是我說的memo。

(所以,你不要跟你媽媽說,你聽你學長講說要寫memo,所以需要錢買一台NB。寫課堂memo跟NB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有將近兩千頁的memo,但這些都只是隨手拿幾張廢紙作點小筆記,帶那堆紙回家,再整理這樣就作出來了。作研究,花錢是不能消災的,這種事情是要靠苦幹實幹的啦。)

另外,作Memo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附加價值,就是它會真實記錄你的想法的變化。這點對念工科的人可能比較沒有價值;但對念社會科學的人來說,這點很重要。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改變,因為改變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偏偏這些改變對我們的研究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有時候我們需要適度的看看自己的變化。而這個日積月累的memo,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物。



你累了嗎?


有朋友跟我哀嚎:寫memo很累阿!每次上完課回家就虛脫了,哪有力氣寫memo阿?還有聊天就聊天嘛,幹嘛那麼嚴肅,還要為了閒聊的事情寫memo。在這邊我還是要重複那一句話:學術研究就是勞力密集產業,他強調的就是日積月累的不停反省、不停思考,我們每天都留下一點成果,每天累積一點原料,這樣日積月累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靈感出現。

要記得,靈感、創意絕不會沒事就出現。靈感這種東西,一定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才會忽然爆發出來。所以你要持續的工作,不停的累積,不停的鍛鍊自己,然後在某個機緣之下,靈感才會浮現。靈感浮現之後,你還是必須持續不斷的寫memo,持續咀嚼這個靈感,用各種資料去驗證靈感,或是延伸這個靈感的價值。你持續這樣子作,你的研究能力就會慢慢浮現,你對你自己也越有把握,走路也會越來越篤定。要記得,「業精於勤而荒於嘻,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說的)。


我之前說過,很多準則、要求,都是各行各業都有的,只是輕重不一。其實寫memo也是一樣。各位不要覺得寫memo是學術圈才會幹的事,之前我在查一些業務員的資料,我發現一些教導業務員如何擴大業績、接洽客戶的書,他們也在要求業務員要每天寫客戶日誌,透過寫日誌,記錄每個客戶的特性,還有反覆思索自己的應對方式是不是可以更好。炒股票的人也一樣,他們也有所謂的「投資日誌」,尤其是作金融交易的人特別著重在控制內心的焦慮,所以他們一定都會建日誌,來觀察自己在每個買賣點的心理轉折。

很奇怪,我在不同行業的養成書籍裡面,都有看到前輩要晚輩寫日誌,但學術圈的養成書籍就是沒有這點。真奇怪。難怪人家說學術圈的人,放到社會上一定馬上就被殺死了,因為我們連memo都沒有在寫嘛,怎麼打贏人家呢XD


下一篇文章,就要進入研究生魂牽夢縈的一件事了:畢業論文的構思、撰寫。



升級小秘訣:床頭放小筆記本


我們學生喔,多半都晚睡,而且晚上往往是腦筋運轉最快的時候。那麼,我們往往在睡覺前都還在做一些讓腦袋高速運轉的事情。在這個時候跑去睡覺,腦袋常常還沒有停下來,而且往往會有一些很不錯的想法(或是特定用語)跑出來。這個我想是從事腦力運作的人,都常常會遇到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很不想爬起來,因為都已經躺好了,而且往往已經有睡意了;但如果你不爬起來,可能也會因為腦中有東西一直掛念著,心跳降不下去,就睡不著。這時候你爬起來也不是,繼續躺著也不是。

那麼,我建議你就在床頭放一本小筆記本(還有會發光的筆),這時候你就可以躺在床上把事情記在筆記本裡,隔天在開電腦來仔細思索自己的念頭,這樣就不用起來,又可以卸下心理重擔,也比較好睡。


--

碩士生教戰守則(二):與自己比

2007/8/26,


恩,讓我們重回初入學的時候,回想當時的心境吧。


擔心、緊張、胃酸過多


我印象中,初入學時,每個同學都有一番遠大理想:A同學說他畢業之後要去法國念視覺影像,B同學說以後要去英國唸書,C同學最務實了,他只說他要兩年畢業「這樣而已」。不過講是這樣講啦,大體上大家心理頭比較多的還是恐懼感,而不是剛剛講的那些抱負。

新生初入學,總是心懷恐懼。換學校換科系的新朋友會擔心,換學校不換科系的朋友也會憂慮,就算同學校本科系上去的老朋友會有緊張。大家都會怕:留在原地往上升的朋友,背負著原先師長的期待,因為他們會有「只能比別人好、不能比別人差」的先天壓力;而轉行、或是換學校的新朋友,也會認為自己先天不如人,一開始就差人家一大截而很擔心跟不上其他人。

儘管大家都忐忑不安,胃酸都滿到喉嚨了,但是表面上都裝得一副沒事樣,實際上大家都是緊張到不行的。畢竟每堂課都是 seminar、上課前要交讀書心得,同學之間要正面對決,直接分高下的日子,是之前都沒有遇過的(在台灣還好,比不上人家也不會怎樣,你要是在國外念學位,要是比不上人家,明年就沒有獎學金,就要打道回府啦)。這樣的生活實況,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感受到壓力,都會擔心比不上人家,都會覺得自己很爛,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是唸書的料,開始質疑當初不去工作而跑來這邊念這個鳥學位的意義何在。

這個讓人不舒服的感受是每個人都有的,如果你沒有,我才覺得奇怪。那我們該怎麼克服呢?


與自己比

人百百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只是我們看不到別人那些痛苦的層面而已。

舉例來說,有的人就是英文很好阿,讀書就是超快,咻一下就看完了;但你不用羨慕他,因為他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有看沒有懂,他反而羨慕你慢慢看,可是都知道重點在哪裡。再例如說,有的人在課堂上就是很吵,整堂課就是在跟同學甚至是老師抬槓,一副就是不大放厥詞他就覺得自己沒來上課一樣,這種人你也不用覺得他很厲害,因為他可能就只會反駁人家、踢人家的台子,但沒有辦法提出自己的立論,沒有辦法打造自己的台子。再例如說,有的人他一看到同學就問人家目前在研究什麼,進展怎麼樣,看起來一副就胸有成竹樣,跟這種人相處壓力很大;但事實上這個傢伙很有可能是很自卑,因為他感情生活很乏味,人生又沒有什麼娛樂,所以只好整天烤問他的同學來尋求一點人生的慰藉(呃,我想跟我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這個人是誰...囧)。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但是我們往往都只會看到自己的難題,沒有看到別人的難題,所以常常會覺得自己很遜實際上是每個人都很遜:每個人在交報告前都不想寫報告,都會拖拖拉拉,都會想要拖到最後一刻才交;每個人也都有感情問題,也都會因為感情問題讓自己沒有辦法作事情-無論是高昂或是低盪(而 且感情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沒有感情問題,往往更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在跟同學相處時,往往只會看到別人的好,不會看到別人的慘狀,會想像別人都很優秀、自己很無能,從而覺得自己不是念碩士的料。

這個時候,克服心病的關鍵,就是「跟自己比」。

因為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你與其欽羨別人很厲害,洩自己的氣,還不如先好好的想清楚自己的問題,然後按部就班的解決問題。我們腦中應該要思考的問題是:我現在有什麼缺點?現在手上有什麼事情要作?這些事情哪項最重要、哪個缺點最危險?那我該如何改過?

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之後,就督促自己,每天都改進一點點,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強,讓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強,每天都把自己往更好的方向推進。連續持續一個月,就會看到效果。這就是跟自己比。

緊接著,度過一開始的痛苦階段之後,你會漸入佳境,而且表現得可能比別人還好,因此漸漸得到稱讚,人家開始把你當成「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善者」來看待(其實,你進碩士班的時候,許多外面的人應該就是這樣看待你的了,只是你已忘記那段歷史而已)。這個時候,我們要記得的另外一句話:專業人士跟業餘人士最大的差別,就是業餘人士是根據別人的標準來審視自己,專業人士則會針對自己的狀況,制訂自己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立下一套適合自己的規矩,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要求:要盡可能彌補自己的弱點,盡可能放大自己的強項,盡可能的提昇自己。

「跟自己比」,不只是一種迴避跟他人比較的推託之詞,更隱含了對自己的高規格的期待與要求。這點要請版友們特別注意。

下一章我要談的,則是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寫日誌。寫日誌,是增加論文進度的很重要工具喔,請各位版友一定要看喔!




升級小秘訣:訂定計畫的小撇步

我們每天都在定計畫,但是訂計畫是有技巧的,這邊提幾個小秘訣。

第一,絕不訂定一個自己完成不了的計畫。我們一旦定了一個自己潛意識都覺得自己完成不了的計畫,就會拖拖拉拉,不願意趕快完成。最糟糕的是,久而久之,我們還會下意識的以為,計畫不能完成是常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這是非常可怕的錯誤,絕不可以讓它太常發生。一旦發生,就要檢討哪裡出問題:是排了太多進度?有其他突發的狀況耽擱了進度?要很仔細 的想自己為什麼不能按時完成,不能就這樣放給他過。

第二,按時完成計畫,就要給自己獎勵。不管是買一杯奶茶給自己喝,或是跟自己說一聲自己真是帥氣阿都好。要給自己正向刺激,想辦法制約自己,讓自己有動力去完成下一個計畫。適當的獎勵是很重要的,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不然久了也是會彈性疲乏的。

第三,所有的計畫都要留空檔,一定要放一些時間空白,拿來當作備用;有備用時間,你才有餘裕去應付一些突發的緊急事情,或是因為某些工作的難度超出自己預料而延遲的進度。備用時間一定要有,就算那個備用時間真的沒有用到也沒有關係,沒有用到就拿來獎勵自己吧;除非你10次計畫裡面有9次都沒有用到,那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要反省,你是不是制訂了一個太容易達成的計畫…。

第四,計畫要切得很細,要把當天的自己,當成一個只具備執行的機器人來看待。你不能制訂一個很概括的計畫,而是要把時間切得很細,你可以用半小時為單位。有很多大老闆是用10分鐘作切割單位、有的白領行政人員是用15分鐘啦,但我是覺得學術工作算是比較耗費腦力的,所以事前需要時間醞釀、事後需要時間讓自己沈澱(不要想歪),所以用30分鐘作為切割單位比較合理。

--


碩士生教戰守則(一):前言


2007/8/25,

小弟最近剛畢業,再過幾天就要去當菜兵,準備要踏上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了。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讓人回想過去的生活。三年半前的某一天,我去清大推甄面試,那天發生的事情我都還記憶猶新,好像是剛剛發生的事情一般,沒想到一下子就過去了。時間真是快速。

畢業了,也大概要離開學校了。我就在想,我可以留下什麼,讓後面的人比較輕鬆一點呢?看看自己的論文,表現其實平平,對台灣社會好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貢獻,唯一稍微可以拿出來,讓後面的後進者可以不用那麼辛苦的,大概也就是自己怎麼熬過來的錯誤經驗吧?

於是,我就以「碩士生教戰守則」一文,作為我告別學校、以自己的慘狀來勉勵後學的最後一個系列文章了。在這個系列中,我將告訴大家,在這三年中,我作對了什麼事情讓我可以順利的三年畢業,作錯了什麼事情,讓我走了冤枉路。

但在開始之前,我想要先為這個系列文章作一個定位,先講清楚本系列文章的侷限之處。

人生三要:健康、感情、事業

人要活得好,一定要有三個基礎元素:感情(親情)、健康、事業。三者缺一不可。

這三個元素彼此相互牽連,一個垮,另外兩個也會跟著垮。這三者,在每個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重要性。例如,在年輕時候,感情可能就比事業重要,中年的時候事業可能比感情重要。但是不管哪個時期,健康大概都是第一要件。沒有健康,就很難有美好的感情生活,大概也很難有豐富的事業。不管如何,這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碩士生教戰守則」這個系列文章,只有包括「事業」這個元素而已,另外那兩個我都不會觸及;而且本篇文章也只是「事業」這個環節裡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大家要自己衡量這三者的輕重緩急,以及這系列文章在各位人生中,佔據的位置在哪裡。這個是各位必須要時時掛在新上的。

隨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念到碩士班,自己的爸媽年紀可能也大了,有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病痛。這時候你怎麼在學業跟親情之間取捨呢?這之間沒有絕對,也不是容易的抉擇。

接下來,我將順著碩士生的生涯階段,從初入行的菜鳥,一直走到畢業前的注意事項。這邊要再強調的是,我基本上認為,作學問這回事,跟外面的工作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都要面對一些類似的問題,我接下來要提的東西,其實應該是各行各業都通用的才對。

另外,我是念社會學的,比較熟悉的領域也就只有政治學跟社會學而已,因此超出這兩個學科的朋友們,讀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詭異,但我想大致上的狀況,應該都是一樣的,所以就姑且看看,有不同的想法再留言給我囉!


以下為本系列文章的簡介:

第一篇〈前言〉即本篇,內容就是....呃,你現在正在看...囧興。

第二篇〈與自己比〉:念研究所,你會活得很不快樂:你的朋友比你厲害、你爸媽一天到晚問你什麼時候畢業,連你自己都經常問自己,我到底為什麼會在這裡。本文要處理的就是這個問題。

第三篇〈Memo很重要〉:很多人認為唸書是需要天分的,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念博士或許很需要,但念碩士倒不太需要,你真正需要的是耐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的做筆記。

第四篇〈論文寫作〉:本文將從論文的提問、文獻回顧一路講過來,提醒你在各階段要注意的事項,讓你知道寫論文其實沒那個困難,但也沒有那麼容易。

第五篇〈口試準備〉:論文好不容易寫完了,終於可以口試了,好高興阿~~~可是口試沒有那麼簡單阿,請看小弟的辛酸血淚史。強烈建議閱讀。

第六篇〈生涯規劃〉:這篇表面上是在談畢業之後的問題,但裡頭的所要討論的事情,同樣也一體適用於念研究所時的生活。

此外,本系列的每篇文章最後,都另有「升級小秘訣」,請大家要看到最後唷~



延伸閱讀:

每日充電漫畫:Phd comics

每日充電漫畫: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

2007年7月31日

趕快用掉金石堂禮券吧


2007/7/30,

我是研究零售業的,最近剛好有個關於零售業的事件發生,於是willy趁機來借題發揮一下,來充實一下這個版面。這順便把政治文壓到下面去,避免每次origin2看到我都要嘲笑一下XD

那因為這篇文章有點長,如果大家覺得看得太累,那就看下面這句話就好了:金石堂是一個有壟斷實力的書籍零售業者,但是他已經不太行了,所以趕快把禮券用掉吧。


要瞭解金石堂這個事件,就必須要瞭解一下零售產業的產業型態,抓住產業的概況之後,就可以很輕鬆的掌握金石堂事件的前後狀況,這樣各位就可以知道,我幹嘛呼籲各位版友盡快出脫金石堂的禮券。


零售產業的基本結構:「製造者-中盤-販售者」


基本上零售產業都是一個樣子,就「製造者-運送者-販賣者」。無論是哪種產品,都不脫這個產業結構。不管你是農產品、一般食品百貨、高科技產品,或是書籍都一樣,萬變不離其宗假設產品是水蜜桃(農產品),那生產者就是水蜜桃阿嬤,中盤商就是負責運送水蜜桃的人,販賣者就是都市裡果菜市場裡的小販或是生鮮超市。假設產品是泡麵(食品化學工業),生產者就是康師傅,然後中間會有中盤負責運送產品,販賣者就是大潤發或是7-11。假設產品是Seagate的硬碟(半導體產業),那生產者當然就是Seagate,然後中盤可能是聯強,由聯強幫忙把產品鋪到各地去,例如光華商場的七大店家。

同樣的,書籍也是一樣。今天群學出版社是出版產業的製造者,然後群學做了一本書叫做「以身為度」,做出來之後把書交給中盤幫忙鋪貨,中盤就會把把書拿去各個販售點去賣,例如誠品、唐山。

這個「製造者-中盤-販售者」這個產業結構,是零售業最原始的產業結構。當然這個產業結構有一些變形,例如製造者覺得自己一直只做製造,利潤太低,所以想要跨足中盤,自己去鋪貨,甚至最後自己開零售點來賣自己的產品(這就是統一集團發展統一超商的實況);或是原本只是零售商,然後他們慢慢發展自己的物流系統,自己就可以兼做中盤(這是OK便利商店的狀況)。這樣的變形,在每個產業都可以看到,不過因為台灣出版產業(我個人比較喜歡稱之為「書本製造產業」,這個稱呼比較務實,但這邊就隨大家習慣,跟著大家叫)的產業結構看起來還相當原始,沒有太多變形,所以就不在這裡多說。


零售產業的遊戲規則:「買斷、寄賣」


零售產業裡頭的基本運作規則(即廠商的交易原則),主要分為兩大類:「買斷、寄賣」。請各位容許我再次幫忙打一下廣告,所以就在用「以身為度」這本書作為商品範例。

「買斷」是說,某家書店裡面的「以身為度」,都是這個書店跟上游的中盤直接買下來的,因此書店跟上游中盤的關係就是很簡單的買賣關係,然後書店就在消費者跟中盤之間賺取差價。這背後的意思是說,書店必須準備比較多的資金去買商品,然後這個商品會放在櫃子上,這就意味著書店方要負擔賣不出去的風險,以及那些資金的資金成本(例如貸款利息)。而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風險跟成本主要是由書店這方吸收,所以中盤開給書店的進貨價格就會比較低,這是算雙方的默契。報紙裡面講的「貨到月結」,指的就是「買斷」。

「寄賣」是說,書店跟的上游中盤的互動,並不是直接的買賣,而是中盤把他的書,放在書店裡面,那如果有哪個識貨的朋友買走了「以身為度」,那書店再跟上游中盤講,然後雙方再根據實際的銷售數字來交易。這背後的意思是說,書店裡的「以身為度」,是隸屬於中盤的,中盤只是借一下書店的一個角落來放,請書店幫忙賣。因此這個商品其所有權隸屬於中盤,其資金成本是由中盤來支付、東西賣不出去也是中盤的問題。而雜貨店等於是在不需要出錢的情況下,店裡面就有滿滿的產品,那有賣出去雜貨店就有入帳,那如果賣不出去也沒差。那因為商品賣不出去的風險與成本是由中盤在承擔,所以書店方拿到的價差就會比較小。報紙裡面講的「銷售結款」,指的就是「寄賣」。

以上這就是零售業最基本的交易規則。有這個基本認知之後,我們就很容易可以掌握金石堂事件的前後因果。對這個東西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小弟碩士論文的第五章第一節(書名叫做「『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目前因為保護受訪者的緣故,這兩年不能讓大家在網路直接下載,只能請各位自己去圖書館翻一下這樣)。


金石堂的產業優勢


有了上面的背景介紹,我們可以重回金石堂事件了。

但在重建現場之前,我們要有一個基本概念,就是在零售區域中,廠商之間是很難雙贏的,因為零售商多賺一塊錢,就意味著中盤或製造商少拿一塊錢,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零和的,那唯一的一個理由說雙方可以共存共榮,就是說零售商有辦法衝量,把銷售量衝大,這樣才能讓製造商有規模經濟。但大體上來說,這個產業的基本遊戲規則就是零和。

金石堂目前的狀況,就是書籍零售市場的遊戲規則本來是買斷,意即門市裡面的商品是門市這邊買下來,所有權屬於門市,但也是由門市方面承擔銷售風險。但是金石堂要改成用寄賣的,意即要把原先自己要承擔的風險丟給上游中盤去承擔,而且金石堂就不用壓現金在賣場裡面,這樣子金石堂的資金壓力就會比較小。

那金石堂在好幾年前,大概就是利用他們在市場上的強勢位置,硬要中盤配合他們。這種利用既有的優勢來虐待上游中盤與製造商的作法在零售業非常常見:這跟零售業者佔據可以直接碰觸消費者的關鍵位置,以及零售業極度重視規模經濟的產業特性有關。反正只要零售業者本身夠大,講話就會大聲,其他上游廠商就只能痛苦往肚裡吞。這個「通路是王」的現實,大概是所有製造商心中永遠的痛,7-11的上游廠商大概是最典型的代表(對這個有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參考小弟碩論第三章)。

在寄賣的正常情況下,那零售商(即金石堂書店)可以拿到的單價就會比較低,而且由於貨物的所有權是在中盤手上,所以中盤每個禮拜都會去清查,確認銷售狀況,以及要補進多少貨物。但是目前看報紙得到的消息是說,金石堂在價格上沒有退讓,而且銷售記錄很混亂,所以不知道所以門市裡面到底有多少庫存。而我個人是非常懷疑金石堂的說詞,因為在2007年的現在,怎麼可能還有這麼爛的POS系統,爛到連自己門市裡面有多少產品庫存都不知道?我不相信。我個人會大膽猜測這應該是金石堂高層不願意公開資料,而不是真的帳務真的那麼混亂。


金石堂的困境


我看到這一堆新聞,我就敢大膽猜測金石堂現在一定很慘。因為一個零售業者會變成現在這樣,就代表問題已經非常非常大了。我判斷城邦集團今天決定要把所有產品全部撤回來,主要目的應該已經不是為了清算舊帳,更絕對不可能是什麼力挺經銷商,而是為了自保。現在就是怕金石堂的高層直接落跑,原來的欠款就收不回來了,更怕金石堂把產品拿去便宜賣,換現金,然後捲款落跑。那麼那些屬於製造商或是經銷商的貨物,就白白被金石堂吞掉了,所以結清舊帳、然後暫時撤離的主要目的很有可能是自保。

為什麼我會這樣唱衰金石堂?因為零售業者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他們是收現金、開期票的。這個意思就是說,零售商今天一開門,一賣出東西就會拿到現金,但是要到這個月月底,上游廠商才會來收貨款,那中間零售業者手上隨時有大筆現金。這筆現金很有用喔,可以拿來先墊付日常開支,尤其是工資支出(這就是現金周轉優勢),就算沒事放在銀行也有利息,好處多多。而且收現金的更大好處是不會有人賒帳不還,用會計語言來說,就是不會有應收帳款,只會有應付帳款。這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喔,開店都不用自己的資金,就可以讓門市自己運作了。而且我們別忘了金石堂還是採取「寄賣」的作法,他們需要的資金一定會更少(對這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小弟論文的第五章第一節)。

別忘了金石堂是零售業者,他原本應該是手上會有很多現金的喔,但目前看新聞的狀況就是他根本就是欠中盤一堆錢、而且還不太出來了。那這就意味著他們手上根本沒有現金可以周轉。一個零售商可以把自己搞到沒有辦法做現金周轉,這間公司的問題肯定是非常非常大了。如果我持有金石堂的禮券還是什麼的,我一定會立刻把他用掉或是賣掉,那如果我有金石堂的股票,我一定會立刻賣出,甚至還要找機會轉手放空,把之前賠的一口氣撈回來XD


金石堂與我


那麼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我是私募基金我可能就會趁現在金石堂集團最弱勢的時候入股,然後就有很多支解金石堂的作法,例如放棄金石堂書店,要他們轉型為房地產公司,因為他們確實佔有很多不錯的地點,這些地點拿來開咖啡廳說不定都還更有賺頭;或是把書店變成該地點的一小部分,再把其他地點開給利潤比較高的東西。如果我是上游廠商,我一定會立刻減少放在門市裡面的存貨,不壓太多資金在金石堂這邊,然後立刻結清貨款,畢竟現在這邊風險有點高,到時候被倒帳你就哭死了。那如果我是金石堂的忠誠消費者,我一定會立刻把我的禮券全部變現或是用光,不然到時候用錢買的禮券變成裝飾用壁紙就欲哭無淚了…


看到這則新聞有些想法,與各位網友分享一下,還請有熟悉內情的網友進一步指正。



延伸閱讀:

老貓學出版:凌域金石堂事件匯整[動態更新]

老貓學出版:這是自由市場,但也是殺戮戰場[凌域金石堂事件]



willy最近論文寫完了,iamwilly's report也即將恢復正常刊登節奏(天曉得這次可以維持多久=_=)。下一個登場的系列專題,是「研究所生活的教戰守則」,此專題為小弟過往三年的辛酸血淚,期待這個專題可以減少後人的一些困擾。也請大家舊雨新知繼續愛護willy,謝謝大家。
|
|

2007年5月2日

怒不可遏! -我看所謂的『國共會談』

2007/05/01,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玩過個案模擬?今天讓我們來模擬一個狀況。

(為了吸引大家往下看,先預告一下最後有志玲姊姊的照片


角色扮演


今天假設世界上有一間A公司,同時,市場上另外有一間B公司,而這間B公司就是A公司的競爭對手兼客戶。然後這間A公司,裡面有兩大派系,一派是是現在CEO領導的當朝新貴派,一派是前任老董下台之後,還留在公司裡面的前朝遺老派;那這兩派勢均力敵,誰也沒有能力把對方吃下去。

在這個時候,這個A公司前朝遺老派的頭頭,不知是腦中在想甚麼,竟然在沒有CEO允許授權的情況下,就大搖大擺的以A公司經營首腦的身份,跑去B公司的會議廳裡面跟B公司談合作,B公司見此難得的分化機會當然不會放過,當然就開了許多條件讓這個前朝遺老派可以帶回去搞分裂。結果這位前朝遺老派也就真的快快樂樂的回A公司去「宣布喜訊」了。

好,現在問題來了。第一、如果是你A公司的CEO,請問你該怎麼辦?第二、如果你是代表A公司股東的常任董事,那你該怎麼辦?

我講講我的作法。



我的方案


如果我是A公司的CEO,我沒有第二句話就是把前朝遺老全部開除,立刻走路。同時提著自己的人頭召開臨時董事會,看看董事會認不認同自己的作法,如果不認同就立刻辭職,同時帶著自己的派系離開執政團隊;那如果認同的話,就把經營團隊裡面的所有人開一次臨時大會,告訴他們如有二心,殺無赦。

那如果我是A公司的董事,只要CEO沒有做到上面這些事,就立刻開除CEO。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就算殺掉現任的CEO,我也不會讓那個前朝遺老的頭頭繼續留在公司,那個前朝遺老派是一定要殺掉的。

事情一定要作得這麼極端嗎?我講講我的理由。

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就是紀律。沒有紀律,這個組織就算再有資源、有再多人手、有再多創意,仍然是一盤散沙而不堪一擊。可以堅持執行一個普通的政策,絕對比同時爭論10個優秀政策的好壞但卻沒有動手還好;例如軍隊,軍隊絕對是一個沒有效率、沒有彈性的組織,但它卻是最難瓦解的組織,就是因為他們有最強的紀律。然後最容易破壞組織能力的人,第一個是背叛組織的通敵者,第二是無能的領導者。

在上面這個case中,危害組織最力的,當然是通敵者,所以無論他帶回來的禮物有多誘人,最後合作案有多成功,這位通敵者都必須死,因為他沒有尊重組織的紀律,此例一開,後患無窮,所以此通敵者必須死。然後如果這位領導者沒有能力處理這個事情,那他就沒有能力繼續領導組織,所以他也必須死。

在決策形成之前,作下屬的人有權力、甚至也有義務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惜翻臉大吵一架;而作為領導人的人,則有義務傾聽,必要時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一旦決定了,那就要照著計畫作,無論領導人或是下屬是不是喜歡這套作法都要照著作。這是我個人奉行的原則,而我混過那麼多地方,也從來沒有看到哪個team違反上述原則還可以把事情辦好過。

另外,就算辭退這兩個人,不代表A公司跟B公司的合作案就沒有了,合作案還是可以繼續談,當初簽回來的那些合約草案通通都可以繼續談下去,甚至為了度過難關,還可以在放棄一些條件來跟示好,但前提就是通敵者必須死,要讓B公司知道,要談就要跟CEO直接談。


角色模擬到這裡,你大概知道我想要表達甚麼了。不過看公司的營運大家都會這樣看,但奇怪的是好像就沒甚麼人用同樣的標準來看「國共會談」這件事。這明明就是同一件事情不是嗎?



所謂的「國共會談」


我是到這兩天才知道這年頭還有「國共會談」這種東西。我一直以為,之前國民黨去中國玩,就是連戰跟宋楚瑜去作訪問這樣而已,沒想到他們竟然來個黨對黨協商。我不曉得早在2006年,他們就已經跑去中國開會,而且還簽了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回來;而現在2007,他們搞了一次發現自己沒被殺掉,所以就放膽再去還去開了第二屆會議。

國民黨在幹的事情,就是我從高中開始有社團經驗以來最恨的事:沒有能力或位置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只好扯人後腿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始終相信,一群人同心協力去執行一個普通的政策,絕對比一群人同時作兩個對立的政策好。所以我以前最恨的,就是前輩去干預晚輩的作法,尤其是在主事者已經對外宣布要怎麼作之後還干涉的狀況。在高中,我曾經私下狠狠教訓過我的學姐,大學時代我和顏悅色了些,但我也沒有給他們讓我的團隊陷入茫然的機會。

對一個組織領導者來說,他要憂慮的是政策作出來有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人家給你那麼多資源,給你組織內無上的權力,你就要拿出成績。達到目標是領導者的義務,為此領導者必須要有承擔許多事情的覺悟。以我個人的風格來說,難免會有人說我獨裁,有說我沒人性,但是這些批評的人並不需要擔負作為領導者的責任,他們可以就他們的立場來發言,作為領導人的你為了減少那些對個人的攻擊,你可以選擇面面俱到。但是你如果沒有做到組織交付給你的目標,對不起,你仍然是一個失敗的領導者。別忘了,你可是在特定時期之內,對內最高、同時掌握所有資源的領導者。

今天如果我是中華民國總統(其實也不是「今天」,而是一年前早就該這麼做了),國民黨的「國共會談」回到桃園機場,我就會立刻要憲兵把他們直接抓起來,並派軍隊包圍國民黨黨部,然後把相關人等抓起來以通敵罪名進行軍法審判。然後再宣布倒閣或是總統改選,讓人民去決定誰可以代表台灣去跟中國談判。

那如果我這邊選輸了,那我就下台靜候審判。那如果我這邊選贏了,那我就把通敵者拿到的東西承接下來,再作一些中國方面沒想到的退讓,好讓中國知道我這邊才是真正有本錢跟你談判的人,而且我是有真心不跟玩假的。

那麼今天台灣內部很明顯有人在叛國了,你民進黨政府做了甚麼事?


在很多時候,組織的領導人並不重要,領導人的政策好壞也不重要(例如今天執政的是民進黨或是國民黨,說真的不會有甚麼差別,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可以的讓步其實也很少,不相信的話你等著看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在2009年之後會怎麼在名稱上面卡死);重要的是組織夠不夠團結,領導人能不能讓大家團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一貫的政策,而且領導者要有勇氣以及下台負責的覺悟來堅持自己的政策。今天如果民進黨團隊沒有這個覺悟,沒有勇氣用自己的生命來確保台灣在面對敵人時只有一個共同的聲音時,那就請你下來換別人來試試看,不要站著毛坑不拉屎。

如果人民不同意你民進黨的政策,所以重新改選選輸而離開政壇,那這也沒甚麼,並不可恥;如果人民不認同我的作法然後把我抓去關,這也不可恥,因為這是作為一個領導人應該要有的擔當,歷史總有一天會給你公道。可恥的是你身居一個領導者的位置,卻沒有領導者應該具備的擔當與勇氣。

身為一個中華民國的「股東」,我對這間公司的CEO實在是非常非常失望。一個沒有能力解決內憂的CEO,你奢望他在外面可以打下甚麼戰果?



台灣與中國



2007的台灣,在經過7年的政治內耗之後,在全球經濟上依然是有強大的競爭力。宣稱台灣只有代工沒有品牌,或說台灣人沒有技術研發的人,最後結論是台灣已經要被中國吃掉的說法,都是外行(偏偏這些外行似乎都是我們這些號稱專門研究社會的社會科學專家)。

這些人肯定不知道台灣的工具機製造能力是世界頂尖(如果他們有聽過工具機這種東西的話),也不知道鴻海、台積電、日月光這些頂尖企業跟台灣的黑手技術有甚麼關係(如果他們知道傳產的四大技術核心為何的話);更不會理解台灣農漁產製造、加工技術有多赫赫有名(如果他們知道農產品這種東西也有技術研發的話)。我實在是不瞭解一個不懂甚麼各種不同產業結構的人,不知道中科院以及各種農林漁木實驗所在搞甚麼飛機的人,為什麼有勇氣在課堂上或是在報紙上談研發、談品牌、談競爭力(品牌與代工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談)。

但是台灣的優勢不停減少是事實。而優勢不斷失去,跟台灣領導者錯估中國的影響力有絕對關係,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的結構與熱絡程度,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而你看台灣股市,這幾年來一直被香港、深圳跟上海吸納,就可以預見10年之後的台灣就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台灣在東亞的地緣政治,先天上就是台北必須要配合北京的許多事情,目前華盛頓跟東京方面還有能力介入,而在以後很可能他們就已經承認台灣是北京的權力範圍因而就不介入了,那到時候台灣可以談到的條件就絕對很少,甚至必須要委曲求全的配合了,一如1990之前北京政府對台商的姿態一般。台灣現在還是有相當好的條件,可以利用台灣在東亞地緣政治中非常特殊的政經文化影響力,主動去建構一個對台灣損失不大、甚至還有相對優勢的未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期待的。

台灣與中國,問題不好解決,這不是說放棄名分拼命開放、或是堅持追求名分來保衛國家安全就可以解決。這是很高難度的事情,不管是政策研擬或是實際的政治操作,都很困難。所以如果操盤的人因為環境不允許然後作不好,我個人可以諒解,因為要在這種時間有限的局勢下,擺平國內外的各方利益,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我個人也不會對操盤人的成果太高的期待。

但偏偏台灣目前的民進黨團隊、或是未來以國民黨為首的馬團隊都是糟糕到不能在糟糕的團隊:一個過度樂觀,一個過度悲觀。事實上這還不是太大的問題,畢竟我認為不管是哪套政策都好,只要有堅持就還OK麻煩的是兩方的領導人都有人渣的血脈:一個是放任公司內部崩潰的無能領導團隊,一個是出身於背叛公司的通敵團隊....

各位「股東」們,把你的公司交給這樣百年少見的奇才,你會放心?這種公司如果真的存在,我想大概連甚少作空的股神巴菲特,都會忍不住跑去放空他...



在畢業論文火燒眉毛之際,看到這些報導實在是讓人怒不可遏。

連我這個人微言輕的小股東都還努力蒐集產業情報,看看有甚麼撇步來增加公司的競爭力,結果卻看到位高權重的老幹部跑去競爭對手那邊出賣自家公司,又目睹自己的CEO兩手一攤無法解決問題。一時間又惱怒又羞愧又憤恨,惱怒的是他們竟然如此噁心而不堪入目,羞愧的是我竟然會交給這種人如此龐大的權力,憤恨的是自己不能立刻把這兩個人渣立刻碎屍萬段。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明知本blog言明不談政治因而不符發文標準,且此文必然引起眾多網友的「迴響」,但對局勢之惡劣實感憤恨而沮喪到無以復加,只好以此文為記。此類文章以後會少有,請老版友們誤見怪。



最後,為了減緩各位網友可能有的暴戾之氣,只好請出跟我甚為熟稔的志玲姊姊,請她用美麗的笑容,來減緩一下眾版友評論時可能出現的火氣......




照片出處:Simon Lan's Photo Gallery

2007年4月22日

問題不在基本工資,而在不公平的加盟契約

2007/04/22,

最近勞委會想調整已經十年沒有更動的基本工資數額,甚至敢冒大不諱的去修改目前極為有利資方的最低時薪公式。毫不意外的,這引起企業主一致的反彈,尤其是目前使用最低時薪員工的相關產業,其反彈更是激烈,例如我目前正在研究的連鎖便利商店產業的加盟主們,更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我認為,加盟主們的抗議事實上是用錯了方向。要抗議的不該是最低時薪(與公式)的調整;應該努力的方向是:加盟主自身應該要聯合起來,向連鎖總部爭取自己的權益,甚至重新簽訂一個合理的契約。

以下文章的論點,是我碩士論文的其中一部分,對文章內容有興趣、或有疑問的版友,請等待我三個月後(一切順利的話 =_=)會放在圖書館的論文。


台灣的經濟成長,基本上是建築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上,藉由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活絡資本市場、鼓勵外銷產業;然而寬鬆貨幣政策的直接代價,就是通貨膨脹。從1997年到今天這十年以來,台灣的通貨膨脹率大約是8%,而這些通貨膨脹,在這十年來基本工資完全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等於是完全由僱工吸收。換言之,這十年來,政府沒有調整基本工資,等於就是減少勞工的實質薪資,讓勞工去承擔經濟成長的副作用;而企業主卻不需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得到增加營收、營業利潤率上升的好處。

以這十年來通貨膨脹8%來說,若再將目前消費者物價指數與躉售物價指數的落差一併考慮(未來兩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大概會快速上升,以趕上躉售物價的變化),那麼今天勞委會版本的最低薪資調幅11%就十分合理。因為目前的調整,只是把勞工本來就應該要拿到的那一份,還給他們而已。然而,這「合理的調整」,卻將原本就已經競爭過度激烈、在咬牙苦撐的便利商店加盟主,推向倒閉的絕境;這也是加盟主對調整基本工資怨聲載道的原因所在。

目前台灣的24小時便利商店產業,名義上為服務業,但實質上是勞力密集產業,需要大量溫柔而不具威脅性的勞動力,以確保門市可以24小時運作而毫不停歇。而目前除了都市化程度不高的地區外,在一般的都會區中,門市層次的競爭都已十分嚴重,各加盟門市的單店獲利已很不足,因此目前絕大部分的加盟主都已經是校長兼工友,不能把加盟主直接等同於「資方」了。現在的加盟主,除了要負責管理整間店的運作外,都要親自站櫃臺值班。藉由自己站班,敦節人事開支,來確保整間門市可以獲利,或至少達成損益兩平來避免倒閉。

目前身處於核心都會區,已經過度競爭的加盟主,完全就是倚靠這個不包含假日工資的不合理最低時薪計算公式,以及倚靠勞方徹底吸收通貨膨脹,才能在這個已經過度競爭的市場中生存。一旦工資調高或是修改時薪公式,他們就無法像以前一樣,將過去的過度競爭的低獲利代價丟給僱工來承擔,而必須自行承受過度競爭的後果。因此工資調整、時薪公式修正之後,可以預見許多加盟主會開始辭退員工,拉長自行站櫃臺的時間,最後在精力耗竭後而倒閉,白白被連鎖總部吃掉加盟保證金。

因為上述的直接衝擊,以及在目前親企業主的媒體的刻意引導下,這些沒有看到通貨膨脹成本的加盟主,就將倒閉的責任對準勞委會的工資調整方案;但這樣的訴求根本是倒果為因。加盟主不該把責任推給勞工(別忘了這些員工已經默默吞下十年的通貨膨脹了),而該思索:問題是否出在平常默默遵守的「加盟契約」上頭?

在我來看,加盟主不該在最低工資的議題上打轉,而應聯合起來,向連鎖總部要求「提高毛利保障數額,提高利潤分配比例,或是補貼部分人事費用」。加盟主經常忘記,自己並不是連鎖總部的基層員工,而是總部的「客戶」,根本不需要傻傻依照連鎖總部來行事,大可以站起來讓總部好看。

在這個基礎上,加盟主甚至還可以給政府壓力,要求政府以直接的政治力介入(而不是像目前這樣,只用公平會的決議蜻蜓點水帶過),直接要求政府協助雙方來談判,來修訂這些極為不合理的加盟契約,重新簽訂一個符合目前市場狀況,真正做到加盟主與總部雙贏的合作契約,而不是目前這種連鎖體系單面制訂、權益一面倒的定型契約。加盟主們請別忘了你們才是真正的頭家,連鎖總部、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都只是加盟主聘請來幫助自己的,加盟主實際上大可以不用那麼低聲下氣!

目前便利商店加盟主的處境,就猶如溫水裡的青蛙一般。目前台灣核心都會區競爭已太過激烈,如果加盟主自己如果不團結來跟總部討回自己的權益,而只傻傻的被總部引導,讓加盟主彼此砍來砍去,這樣子下去加盟主們不會有未來。如果政府不幫忙拿出一點政策來阻止這個不公平關係繼續惡化下去,而一味聽從親商的法商學者而以市場自由競爭為口號,放任連鎖總部繼續利用產業寡佔的特性榨取加盟主,這樣只是讓加盟主來承擔市場競爭的成本,讓連鎖總部取得寡佔地位的好處而已。


2007年3月11日

另類的儲蓄注意事項


2007/3/11,

最近經常收到關於基金的網友詢問信,許多朋友都希望我報一點明牌,問我哪個銀行、哪個基金比較好。

我是覺得喔,我的網友們都是跟我差不多等級的窮鬼,因此我一概的建議都是:我們這種生物,不該花太多時間跟精神在「錢滾錢」上頭,而應該把重點放在薪資上面,意即要「強化自己的本業」,讓自己變成一隻不可取代的訓練有素的狗,確保自己無人能取代。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這種嫩腳,現在的薪資收入,一定是遠遠大於你錢滾錢的部分,而我們要把精神放在自己比較強的部位,強化自己最強的地方,這樣效果才會明顯;因此我才會說,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精進專業能力上,有效放大你的薪資部位,才能把你整個現金收入拉起來。

等到我們銀行裡的錢已經多到是你每月勞力薪資的10倍甚至20倍上以上時,再來把部分精神拿來研究「錢滾錢」的部位,都還不遲。而且...,請容我以小人之腦來猜想各位的水準。我覺得我們之中的多數人,並沒有做好進入資本市場的準備,多半都沒有到錢滾錢的時候。

以股票市場來說,股票的作法大概分兩種,基本面跟技術面;那以技術面來說,又分個股分析(down to top)跟總體分析(top to down)。

以個體分析來說,我們有瞭解個別產業結構?知道各家公司的內部管理問題?能夠看出財報內的陷阱?以總體分析來說,我們多少人對國際政治經濟十分熟稔?對各種跨國的各種統計充分掌握?熟悉各國政府的經濟甚至貨幣政策?顯然都不行嘛,那我們這樣貿然跳進去,那法人肯定會快樂歡唱:「你的錢就是我的錢,我的錢還是我的錢~~」。這樣還不如把金錢跟時間拿去環島旅遊還比較實際一點...。所以我說,我們不該把時間拿來研究如何「錢滾錢」。但是,我們倒是可以花一點時間來「避免錢不見」。以下,我將提出wily個人的儲蓄注意事項,希望可以給網友們一些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把錢不小心花掉,是因為我們腦中沒有想到它。如果我們心中常懷儲蓄的精神,在下面這幾個時刻提高警覺,就可以避免我們成為商人的提款機。做到這些東西,不僅可以讓你銀行存款變多,而且你的生活品質也會提高。

若干儲蓄小原則

第一、記帳。我們平常沒有在記帳,然後因為每個月都有現金流入,所以會覺得每個月銀行前也沒有變少,所以會覺得OK,但是事實上很多錢就這樣流失了只是自己不知道。那記帳就可以抓到這些無意中流失的東西。

現在很多的記帳軟體,都已經作得很好,這些軟體除了流水帳的紀錄方式很漂亮以外,還可以弄出很漂亮的財務報表。我這邊就不再多作連結,有興趣的網友隨便google一下,就會查到一堆免費軟體了。因此如果你可以好好記帳,在瞭解自己的每月現金流入流出之後,你就可以更瞭解自己,也省下許多無意義的開支。


第二、小心無意之中流失的小錢,尤其是沒有積累性質、但又會無意中流損掉的開支。我認為休閒娛樂是很好的事情,因為有特定目標的「充電旅程」更是好事,但問題是我們經常無意之中花了許多無積累、又小筆的開支。這種開支單筆通常很小筆,但合起來就很恐怖,例如手機通話費。

長期以來,我一直以為我花在手機通話上面的費用,一年不會超過3000元,最多也不會超過4500元,不可能超過5000元。結果最近無意自己銀行戶頭的狀況,稍微算一下,才發現自己2006年一整年,花在電話費上的開支竟然逼近10000元!遠遠是我預估值的2倍!對一個年收入不到9萬的窮學生來說,竟然花了超過10%的收入在電話費上面!這真是太可怕了!

我很笨對不對?花那麼多錢在這上面。不過你在嘲笑完我之後,也請拿你的帳單對一下,看看你一年花多少錢在這上面,相信我,費用絕對遠高於你的猜測。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就是在於每一筆費用都只是幾塊錢,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結果沒想到「涓滴成河」的效應竟然這麼可觀。


第三、避免買四輪轎車。車子的開支是非常嚇人的,包括車子的費用、維修保養、油費、保險、停車費;除非你工作的需要,或為了baby不得不買車,不然能不買車就不要買車。你就算每天出入都是用計程車,算起來的費用都還會比你買一台新車還少。那如果你真的得買車,那也不要買新車,去找那種一兩年不到的法拍車,那這樣爽度會比較低,但C/P值絕對高很多。。

上面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沒有必要多說。下面這些比較特別,請注意。


第四、多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有健康的身體,你才不會病痛一堆,勞動產出才可以維持;而且如果你的身體不健康,你的保險費用還會比較高,增加你每個月的開支。因此多多運動也是一種很好的節省開支、甚至儲蓄的方式。

像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唷,勞動密極度是很驚人的,絕對遠超出我們上一代、上上一代的工作實況。雖然我們的醫療科技比較好,表面上可以把生存年限拉長,但我看這只是延長我們苟延纏喘的時間而已,我不相信我們的身體在這樣高強度的勞動三十年之後,身體裡面還有甚麼東西是好的,可以讓我們到處趴趴走。甚至,我其實也很難想像我可以用現在這種工作的方式做到60歲退休,我想大概最多只能支撐我到50歲,然後就消耗殆盡,醫療費用就開始升高了。而醫療開支是非常嚇人的,而定時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你未來在這方面的開支,所以就算你再怎麼懶得運動,再怎麼不願意流汗,也請為了自己的錢,多多運動吧。

你就把它想像成有一個「個人健康儲蓄帳戶」吧,現在每天的運動,就像定期定額存東西進去帳戶裡面,那你以後退休後才有「東西」可以提款出來用阿。


第五、不要吃垃圾食物。垃圾食物對身體有多不好,或許可以參考我的舊文,不多說了。在把垃圾食物中賣場中帶回家時,你要告訴自己,吞下那些東西,就好像自己花錢買砒霜一樣:用自己的錢害死自己。這是何必呢?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錢拿給willy,這樣至少不會傷身。


第六、盡可能讓雙親快樂、健康,讓他們可以快快樂樂舒舒服服的過日子。一對快樂的雙親,會讓你沒有後顧之憂,不需要花費大量心神在他們身上,要是親人因病住院,你要在醫院裡面幫忙照顧,要付出的時間金錢,擔憂害怕的精神代價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再把相對的機會成本考慮進去,那會更嚇人。


第七、在路上不要去跟那些橫衝直撞的人計較,他們愛耍帥就任他們去就好了。你要想,要是不幸出了一次大車禍,你要付出多少的開支?喪失多少的生產力?你甚至可能一輩子就因為跟那個傢伙計較一次,就全部都脫軌了。為了一時的kimogi而毀了自己的一輩子,多不值得阿。

你想想,今天為了一口氣,弄斷自己的腿。然後你的家人就要放棄工作來陪你,因而房貸繳不出來;同時你跟你的另一半的未來,也可能因為車禍而告終,再不然就是要耽誤另外一半的人生;你自己未來的大好前程,也因為這樣而蒙上陰影。把事情想得嚴重一點,就會讓你油門催得少一些。


第八、好好珍惜你的另一半。一定要有毅力、堅持解決你跟你另外一半的問題,不可放棄。夫妻不合對個人來說,或是對整個社會都是非常大的傷害,個人生產力以及全社會的生產力都會降低;而且在現金流出上面,看心理醫師花的錢肯定沒有瞻仰費高,所以要盡力跟對方解決問題,不可輕言放棄。


第九、好好培養你的下一代很多人多「養兒防老」,我也有類似的想法,但理由不太一樣。當然前提是你有一個baby啦,如果沒有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很多人養兒防老的想法,是把自己的小孩當成提款機或保險公司來看,就是年輕的時候在小朋友身上花很多錢,然後等老了之後小朋友每個月會吐零用金出來給自己,就像買儲蓄年金保險一樣:20年前存一筆錢進去,20年之後,保險公司每個月都會給你年金讓你養老一樣。

但我不認為是這樣,我認為養兒防老,不該是把小孩當保險公司來看,而應該把小孩當成財務規劃師、或是投資分析師來看。我們要把小孩子訓練成一個比我們能力更好,對未來的研判更為準確的分析師,然後尊重他的判斷,來協助我們兩老做出比較正確的計畫。

我會這樣想,是我看到很多已經退休,但結果退休金就莫名其妙被吞掉的可怕案例。那些人年輕的時候應該也是資訊相當充足,但結果年老了就吸收不到新資訊了,然後就傻傻被騙了。看到這種案例,我就經常在想,網路是我吸收資訊的主要管道,但是我媽媽並不會用;同樣的,我的下一代的資訊管道是甚麼?我跟得上去嗎?跟上去之後可以避開裡頭的新陷阱嗎?每看到老年人被騙,我就很為40年之後的我而擔憂。

我看各行各業,除了學術圈跟政治圈這兩個特重輩份跟資歷的奇怪地方以外,年輕一代的表現多半都會遠遠勝過他們的上一代。頂尖優秀的年輕人,他們的觀念新穎、知識蒐集、彙整的能力也比上一代好,他們可能會衝過頭而出錯,但是他們累積經驗、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也會比上一代強大。

年輕一輩的社會菁英,一定比我們這一代的菁英更為優秀。因此,我們要盡可能養出優秀的小孩,從小就把它當接班人來養,那等我們老了、而他也受過一定折磨之後,我們就要放心的把研判大局的能力交給他,尊重他的決定。因為他的能力,早已比我們強許多,就像我們會比我們上一代還要強一樣。


做大事業,從小地方做起

有很多省錢、儲蓄、投資的事情,我們都 不會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但是他的影響力跟重要性還有效果,卻遠遠大過所謂的「錢滾錢」效應。你在銀行定存好幾年才得到的利息,可能因為你違規被開一張罰單,就要把錢吐回去了;你在股市花好幾年拼命搶來的資本利淂,很可能只因為你出一次車禍就把所有錢、還有好心情全都吐出去了,甚至還要付出一些永久性的傷 害。

所謂的開源節流,除了你在每日記帳時看到的現金流入流出以外,還有一堆隱藏在背後的東西。例如你今天闖了幾個紅燈、有沒有跟路上的太保們發生口角,這個禮拜有沒有乖乖去運動,這個月有沒有打電話跟老媽請安、陪媽媽散散步,有沒有教導從小給小孩子正確的世界觀、金錢觀、人生觀。這些東西都不會在每年度的財務報表(嚴格來說是現金流量表)中出現,但這些東西的影響力卻遠遠大於財務報表裡面的數字。


祝福各位版友新年愉快,每天精神飽滿,日日幸福快樂~



2007年2月1日

[停看聽]窮人買基金之三:賤民階級的求生原則


2007/02/05,

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銀行代售基金所收取的四大費用;看完我的剖析,可以感覺到基金這個產品,十分不利於我們賤民階級。

以下,我將提出兩大原則、以及若干實作方式,試圖減輕我們受到的衝擊。


一、儲蓄!儲蓄!儲蓄!


我上一篇文章留了個問句:「難道賤民階級在資本市場上的命運就這樣了嗎?難道我們沒有未來嗎?」我的看法很簡單:「沒有」。

資本市場基本上就是大者恆大,只要是最大的,然後距離第二名有點距離,那麼除非這個第一名犯下嚴重錯誤,或是有巨大的外力干擾,不然它是很難死的。就算是跳樓自殺也要跳好幾次才會死。那賤民階級想要打敗這些大喀,求取資本報酬,說真的,很難啦,不要被坑殺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賤民階級要謹記:決不要進入資本市場,不然只會活活被坑死。

我不是說我們不能進去喔,而是說「不要以賤民的身份進場」。我們要盡快擺脫賤民階級的身份:拼命存錢,存到超過10萬,再來考慮把一部份的錢,透過共同基金來進入資本市場。

因此,問題就轉變成:要怎麼不動聲色的存到10~20萬?




第一,一般定存。

就是每存到1萬就丟定存,慢慢丟,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可是問題是這樣不夠強制,所以人生中常會有一些狀況出現,結果一不小心就把存錢的計畫給延後了。例如讀書讀累了,就跑去雅虎奇摩拍賣、PTT合購版亂晃,忽然看到某個東西好便宜,瞬間就腦充血,想說此時不買更待何時,結果手指頭就滑了一下……。


第二,定時定額買基金。

如果你去銀行,理財專員一定叫你買定期定存的基金,但是我上一篇文章已經跟你分析過了,如果你沒有10萬塊,你就要付比別人多的成本,所以如果你沒有10萬塊,你最好不要碰基金。而且,我跟楚狂人的看法一樣,我也不覺得每種基金都可以用定期定額的方式來作,畢竟那些高風險的基金,本來就不該放在儲蓄的類別,希望用高風險的基金來達成儲蓄的目標,我覺得根本是不對的。


第三,零存整付的定期儲蓄存款

個人推薦一個老套、但卻實際的古早台灣人存錢法:這就是定存的一種啦,就是強迫你一個月要丟一些錢進那個戶頭,然後若干時間之後全額領回這樣。如果你是正常人的話,這東西買下去後,接下來這段儲蓄時間,你都不會太腦充血;畢竟毀約會有懲罰,這個懲罰機制就會讓我們不敢亂花錢。而且這種的存款利率不錯,算是長久護持著我們賤民階級的觀世音菩薩,沒事就默唸祈求自己升級順利。

但是呢,提供這種產品的銀行卻越來越少了(你可以把「定儲」看成是另外一個「王子麵」,他本質上也是一種產品),因為這種存款的利息很難算,銀行的利潤不厚-吸收儲金來作企業放款或是房貸這種業務沒有賺頭,推銷基金或是作消費金融才好賺阿。所以比較新的民營銀行大概都沒有這種產品了,只剩下若干比較老、或是有公營色彩的行庫,例如台銀、郵局、土銀、合庫、華南、彰化…。而且我隨便查了一下,感覺是越老的行庫,這種產品反而作得越好…。不過這種產品好像有底線,例如郵局是一個月最少要丟3000元進去才可以(不過彰銀只要1000,台銀就要5000)。

再不然你也可以去找你們家熟悉的保險業務員,他們應該也有類似的儲蓄商品,只不過他們是保險公司,所以期限會比較長,而利息也會減少,然後增加意外險的部分。

順便幫我媽打一下廣告。我媽媽是新光人壽的業務員,如果有網友想透過保險的方式來存錢、剛好又沒有熟識的保險業務員的話,歡迎寄信或留言給我。她手上有一種產品,經過我個人的「調校」之後,會比銀行的定儲利率高將近千分之三,不過這種產品一簽就要六年XD。我媽媽的服務很到家,還會把她自己的佣金全額退給你唷。不過這種東西現在已經沒有甚麼利潤了,我媽的佣金可能只有兩位數字就是了=_=|||。想進一步瞭解的朋友,可以留言或寫信來詢問細節。

(我自己的作法是結合短期的一年零存整付定期儲蓄,跟長期的六年儲蓄保險兩個搭配使用。用這種方式截長補短:可以作長期積累,又有彈性,而且精算之後的利率還比銀行好。提供各位參考。)


第四,避免把錢停在活存裡。

不管你是要怎麼存錢都好,基本原則就是不要讓錢放在活存裡面。一來是活存沒有利息、浪費自己的資源,銀行沒辦法拿去作放款、也浪費社會資源;二來是活存裡面的錢一向很容易就會消失。我相信許多人都有經驗,月初領到家教費或助學金很高興,結果月底想要來弄定存時,那筆錢早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而且還會強烈質疑銀行那邊弄錯了,一定是銀行少打了一個零XD...。所以在存錢階段,一定要避免把錢放在活存裡面,避免兩三個月就發生一次小朋友走失的慘劇...。

那如果你是接受我的「零存整付觀世音學說」的同胞,那我強烈推薦「定期性自由儲蓄存款」這種產品。這個產品的功能,就是你每有一筆空錢,不管是10000塊或是100塊,都可以直接往裡面塞,然後這個戶頭的利率是用定期儲蓄的高利率計算,而且只能存不能領。

我認為這個產品最適合還在國高中,甚至是是大學部初期的賤民階級同胞,因為這個時候的收入太少,很難每個月都可以穩定存到3000元,是最不容易存錢的時候,所以這種沒有最低門檻限制的金融產品,就很適合還在賤民階級底層奮鬥的菜鳥。想到這個,就想到我大一大二時,那時要存錢是多麼的不容易,好不容易存到第一個1萬塊時的難以言喻的情緒......。


我基本上認為,零存整付定期儲蓄存款,才是銀行為我們賤民階級量身定作的理財工具。我認為,我們要善用這個工具,讓我們按部就班的升級,而不是貿然跳關挑戰大魔王。我想這樣才是正道。

那一旦你存到了10~20萬元,你就漸漸擺脫賤民階級的外殼,可以把腳指頭放到資本市場裡面試試看了。


二、集中看管


手上只有10-20萬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視為「名為平民、實為賤民」的過渡階級。這個過渡階級的特色就是資本還是不夠,而且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會因為市場經驗不多,所以摔一點點就唉唉叫,會特別怕死。

這個時候一定要記得五洲製藥反覆教導我們的:「要先求不傷身,再要求效果」。

10-20萬,坦白說還是很少,作不了甚麼資產分配;那我認為,既然因為錢太少所以很難作資產分配,那還不如不要作資產分配:不要去買四五支不同型態的基金來降低平均風險,要集中買一兩支風險中等的基金。這一來是為了達到上面提到的那些銀行收取費用的最小值,避免利潤被銀行吸光。二來是不要一開始就把風險加到太大,我們錢那麼少,是禁不太得起一個月摔到20%的事情的。人家大戶摔掉20%他的本錢足以讓他在市場上撐下去,重新東山再起;但我們摔掉20%,就打回賤民階級的原形了,我們跟它們不一樣,承受不起這種打擊。

千萬別相信一些投資雜誌說的甚麼年輕人要積極追求獲利,退休人士才要穩健保本這種話。積極追求獲利等你賺到你人生第一個一百萬,正式轉成資本市場的平民階級再說吧。

基本上喔,會被你精挑細選選上的基金與幣種,通常不會太差啦(不要相信明牌,要相信自己)。而且如果你是買那種中等風險的基金,那摔也不會摔太多;所以買了就不要輕易退場,就放著一年看看吧。要相信自己。


目前,我大概就是做到這裡而已:學著用零存整付的定存作儲蓄,想辦法不要犯跟我一樣的錯誤,少被銀行坑錢;學著集中保管,並盡量少看盤影響心情。


最後,我有一些自己的話藉機鬼扯一下......


結語:勿得意忘形、勿忘原來出身


要記得,我們是從賤民階級爬上來的,不是大戶。我們跟大戶是天差地遠,而且是越差越遠。不要忘記自己在市場裡的身份。

首先,可以走到這裡平民階級很不簡單了,我們確實存了一些錢,已經不是當年存一萬塊也存得那麼辛苦的人了。但還是要認清自己的身份:我們是散戶,是渣,是人家的點心;我們這些「名為平民實為賤民」的傢伙,就是大海裡面的小蝦米,永遠都是藍鯨的美食(而且藍鯨出現時通常都是一群-_-)。所以千萬不要想說自己這樣一路下來也是親身看過好幾個波段,也是有一些經驗了,所以就自己跑進股市裡面亂闖,想說要趁這一波來賺一年的收入。有如此想法的散戶,就是藍鯨眼中最不勞而獲、有如天上掉下來的點心。

所以如果想要跳進資本市場裡面,還是要靠小蝦米們一起努力,想辦法讓自己被誤以為是藍鯨的一部分:共同基金。別忘了共同基金他基本上就是設計來給平民階級的人來玩的,貴族與皇室他們有自己的玩具,賤民階級也應該去玩自己的玩具,不要亂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同樣的原則可以用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是有錢人,就不該拿有錢人家的玩法當榜樣,例如結婚的花費就是一例。

那如果你的資產真的有多到可以、也必須作資產配置了,而且也想進股海試試手氣,那你最好也不要一次就敲一張股票,而是從零股開始買,充分經驗到「一進場就跌停、一停損就漲停」的神奇經驗後,評估一下自己到底禁不禁得起這樣的生活,再決定要不要真的進場。

(如果你手上沒有一百萬現金拿來作運籌帷幄,你最好還是不要隨便進去。那個地方不是一般平民階級的人應該碰的,就像共同基金不是賤民階級可以隨便碰的一樣。)


最後,在功成名就之後,別忘了我們的出身。

有許多很好的單位,還需要你的支援。你一年資本利得的零頭,對他們就是莫大的幫助。

我們不能以為大戶那麼有錢,他們一定捨得丟一點點錢來幫助那些單位,而他們又那麼大,隨便丟一點就可以砸死人,所以我們就閃開點,讓大戶們去弄就好了。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

因為大戶從小就是大戶,他們可能國中畢業就跑去美國念高中、大學、MBA,然後回台灣開始吃小蝦米;他們從來沒有為了生活而屈辱委屈求生存的生活經驗,也不會知道要存到第一個1萬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他們從來都不會抱著小嬰兒趕公車、只為了小孩上學之後有錢可以補英數而忍耐,他們更不會知道台灣竟然還有人從早辛苦做到晚辛苦勞動、結果薪水還不夠當月開銷只能舉債度日。

就算大戶們知道這些悲慘世界發生的事,他們也不會主動幫助。因為他們沒有那個過去,沒有那個切身的痛苦經驗,他們的生命經歷中不包含那個為了存人生中第一個一萬塊的甘苦過程,因而大戶們會覺得:那群人之所以沒有「升級」,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努力。大戶們永遠不會明白這群人之所以爬不起來,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只是因為出身不好而不得已。

別忘了我們自己的出身。現在的世界不如以往公平,未來的世界還會比現在殘酷;下面那些人會越來越難爬上來,而運氣好出生比較早的我們,就要盡我所能的盡量幫忙那些運氣壞出生比較晚的同伴。

別忘了當年,踏穩第一步的艱辛過程。



敬祝各位賤民階級的同胞們升級順利、平安通關。

更勿忘出身。







推薦閱讀:

聯合新聞網:每月存1萬 零存整付利息多出800多元

聯銀行銷顧問網站:各種定存產品試算

楚狂人的blog:脫離貧窮的第一步絕對不是投資

楚狂人的blog:比ETF和共同基金更好的投資方法

清大新聞稿:清華大學繁星計畫

[停看聽]窮人買基金之二:銀行收取的四大費用


2007/02/03,

上一篇文章最後提到,我莫名其妙地就被銀行拿走了一堆錢;現在我將透過銀行收取的四大費用,詳細說明銀行是透過甚麼方式拿走我的錢。

買基金時,要記得問:我買基金時,銀行靠甚麼賺錢?不知道這件事情,就會買錯金融產品、傻傻被銀行坑錢而不自知。


銀行在我們買基金時,有四大收費項目:


一、通路服務費


通路管理費的意思是說,銀行是基金的零售點,那銀行幫基金公司賣出了商品(就是基金啦),所以基金公司應該要給銀行抽一點錢。那這筆錢是多少,就看個別基金跟銀行談判而定。這個東西一般人碰不到,所以雞婆多說明一點。

買賣「一筆基金」,跟買賣「一包王子麵」,在交易市場上的意義是一樣的,反正就是逢低買進來、逢高賣出去,背後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兩者唯一的差別是王子麵賣不出去時可以自己吃掉,但是基金不能吃。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你可以用買一包王子麵的感覺,來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

舉例來說,這種費用就像味王生產的王子麵,在統一7-11上架賣的意思一樣。味王王子麵想要賣出去,那他就要去找一些可以接觸到購物者的零售商,例如統一7-11。那味王王子麵想上統一7-11的架子,就要付上架費,上了架之後每賣出一件,7-11也可以抽一些錢;至於抽多少錢,就看7-11跟味王的強弱,還有他們怎麼談判而定。同樣的原則也可以直接應用在基金的買賣上面。

(不過你在7-11是看不到王子麵的,事實上王子麵被消滅掉也是統一7-11幹的好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在這裡談)

富蘭克林投顧,想把它手上的基金賣給一般平民大眾,它就必須透過銀行這個「零售商」,來接觸想要買基金的人。那因為他必須透過銀行來跟我們這些人作買賣,所以他們必須要付一些錢給銀行。這筆錢,就是「通路服務費」(通路指的就是零售點,例如7-11、家樂福...)。

表面上這筆「通路服務費」是歸類在基金的管理成本中,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錢終究還是要由我們這些透過銀行買基金的人出。這就像味王王子麵在7-11的價格,一定比在合購板上的貴,因為有一部份的錢要被7-11這個零售點吃掉,所以在-11買王子麵的人,一定得付出比較高的價格。透過銀行來買基金,跟透過7-11買王子麵是一樣的意思。

不過,我們可以透過「工廠直銷」,直接跟味王買王子麵,這樣可以省一些被零售商吞掉的費用。那麼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直接跟基金的「製造工廠」直接買賣,來節省這筆成本嗎?我目前認為不可能,不過理由有點複雜。

第一,如果你是買國外基金,那因為中華民國政府規定,這些國外基金一定要透過銀行才可以跟我們交易,所以國外的基金公司根本沒有辦法跳過銀行,「直銷」給我們。第二,如果你是買國內基金,那可以直接去找基金公司所屬的投信,不過他們好像也不會算我們便宜一點,不會因為「工廠直銷」就可以給一點折扣(例如一個單位少個0.5塊,這就像買王子麵時,買10送1一樣的意思)。不過這個我不太清楚,要請懂的人幫忙指導一下。

所以簡單說,這筆費用是一定會被吃的,除非你是有錢到可以自己開一家基金公司的皇族階級,那就是另一回事。那因為一般市場上的大小戶都一定會被吃固定比率的錢,不會有甚麼相對剝奪感,所以我們可以當這筆費用不存在,是背景的一部分。


二、手續費


手續費指的是,我們開辦一筆基金時,銀行會立刻拿走的一筆開辦費用,而這筆錢會直接從我們的戶頭扣款。例如我買了一筆10000元的基金,手續費是2%,那銀行就會直接從戶頭裡面扣10200。這筆錢是目前銀行最常打折的費用,目前常態大概是在5-6折。

這筆費用因為它是扣固定比率,所以也不太能省,而且在這個費用上,銀行看待100萬上下存款的平民階級,以及10萬元以下賤民階級的方式,是一視同仁的;但若你是存款500萬上下的貴族階級,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不過這種大戶也不是滿街都是,相對剝奪感也就不會太強烈,所以淡淡的嘆口氣之後也就算了。


三、轉換費


這個費用是我們在轉換基金時要付出的費用,通常我們不太會用到。而這筆錢是定額的,就是說不管你基金的本金是50萬或是1萬,都是一樣的費用。這筆費用會隨銀行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兆豐要500元、國泰世華要200元。

那因為它是定額,所以對大戶會很好,對賤民階級就會很傷。舉例來說;一個500萬的基金作轉換,要付200元,所以轉換成本是200/5000000=0.004%;50萬的基金作轉換,成本就是200/500000=0.04%;賤民階級手上只有1萬,轉換成本就變成200/10000=2%

0.004%--0.04%--2%!這差很多阿!看到這個數字真是傷透了我們這些賤民階級的心了。不過因為我們平常不太會作基金轉換,這筆費用因而不常出現,所以雖然有一些剝奪感,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比較麻煩的是下面這一筆。


四、信託保管費


信託保管費指的是,銀行在基金購買滿一年時,會跟我們收基金的管理費用,這筆費用有一個大致的市場公定價:基金本金的千分之二(最低以200塊台幣為計)。而這筆費用通常是在你贖回基金時才要付出來。

這個千分之二好像是不能談的,就算是VIP也沒辦法更動這個費率;除非你是直接跟基金公司買基金,否則只要你是透過銀行來買基金,就沒辦法避掉這個費用。不過0.2%其實還好,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費用。可是問題在於這個「最低額度200元」上。

舉例來說,今天假設一個中型平民階級,用50萬、單筆申購的方式買了一支基金,那他在買滿一年之後就要扣一筆500000*0.2%=1000元的信託管理費。那可是像我這種賤民階級只有1萬,那所以理論上我也是要扣0.2%,所以要扣10000*0.2%=100元的管理費;可是很不幸的,因為有「最低額度200元」這個條件,所以我還是要付給銀行200元

如果在滿一年時,就把這筆基金賣掉,那麼那支50萬的基金,就要出1000元(即0.2%)的費用;而只有1萬塊的基金,若照0.2%來算,有20元的費用,但由於他有一個最低額度200元的限制,所以必須繳到200元。

你可能想說20元或200元是小錢阿,又沒甚麼。可是請賤民階級們認清自己的身份,要記得,我們只有1萬元的本金阿!這筆200元的支出要跟本金同時思考才準確。而關鍵就是在這裡:一般有10萬塊本金以上的平民,他們一年要出200/100000=0.2%;但是我們這種賤民卻要出200/10000=2%

現在你可能會覺得2%很少,這是因為現在處於股市走勢還算不錯的2006上漲波段,正常一點的基金,每年拿個15%的獲利不算困難,所以要扣給銀行2%沒有太大感覺。可是要是像現在已經漸漸步入高點,獲利可能會小於4%的時候?或是明年可能還會賠的時候?到時候還要你付這2%管理費,肯定不會心甘情願。

不過好家在,這筆錢是贖回的時候一併合計的,所以如果你這筆基金一買就是10年,那麼因為你一年要出20員,十年就要200元,這樣就可以達到信託管理費的底線了。可是問題在於,我們一般來說買基金不會放到那麼長的時間,以目前的基金買賣的常態來說,一支基金放個5年就算是相當長期了。

如果你跟我一樣,那怎麼解套?如果你是用定期定額,那你還可以透過追加額度來擴大本金,所以問題不大。若你是單筆申購的,而且這筆基金買不到一年,那你可以利用這個信託保管費是「滿週年扣款」這個約定,在基金滿週年、被扣信託管理費之前趕緊贖回,讓銀行扣不到這個2%;要不然就是只能放長線,利用歷年費用的加總,來逼近這個「最低額度」。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最低額度,那這個差額就白白被銀行吞走了。

另外,我有聽說這個費用的計算方式每間銀行不太一樣。例如國泰世華跟兆豐商銀,都是最低200,然後計算依據是本金,但是新竹商銀就是以贖回金額來計算。例如你丟10萬元進去,剛好滿一年之後20萬元出來,那國泰世華就會收100000*0.2%=200元,那新竹商銀會收200000*0.2%=400元



這樣一路看下來,你一定會強烈感受到,共同基金是屬於手上有2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平民階級的產品。共同基金,對我們這種連5萬塊都湊不太出來的人來說,實在是很不友善,因為這個東西,並不是為我們而設定的理財工具。

我們不禁要問:那麼賤民階級在資本市場就真的完全沒有希望嗎?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下一篇文章,我將提出我個人的解決方案,提供眾賤民階級的伙伴們參考。

[停看聽]窮人買基金之一:話說從頭


2007/2/1,

iamwilly這次要來談投資理財。

最近這50天來,精力被論文榨乾、腦力也嚴重耗損(這也可以從本部落格的更新速度與文章的「精實程度」看出端頤…...)。黑頭髮快速減少是小事,麻煩的是自從上次瞇挺後,頭腦就好像氣球被吹飽之後放氣皺掉之後,沒辦法恢復原狀那樣;所以我就順便利用這個不能用腦的時候,趁機來清理一下我的資產配置。結果一整理,才發現我這幾年一直作了很蠢的事情而且還自以為聰明。

因此,以我的經歷來說,我根本沒資格談理財,而且在這裡談投資感覺上也有些怪。不過這主要是建立在我的悲慘經驗上面,所以投資老手們以及本部落格的老友們就別太介意囉。

另外,本系列文只適合手上只有10萬塊以下的賤民階級,不符合這個條件的版友們,本系列文章請跳過,等待下一個系列即可,或是前往楚狂人的blog,尋求更適合您的理財資訊。

本系列文章將分成三部分,第一篇文章將從頭說起,說明我的理財狀況;第二篇文章將說明我忽略了哪些環節,因而造成的可怕結果:第三篇文章將試圖為我們這種沒有甚麼本錢的賤民階級找出路。

(不過,楚狂人算是很疼我們這些賤民階級的理財顧問了。通常很少人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我們這種層次的人上,絕大部分的財經文章都是針對那些手上有個20-50萬的人而寫的,所以他的文章十分值得我們賤民階級一篇一篇讀過作筆記。)


好久好久以前…


我出身自單親家庭,從小獨立把我養大的媽媽,也只是高職畢業、生產線上的工人出身。這樣的家庭背景當然不可能被稱為小康家庭。所以我在上大學之前,雖然有打過一些工、也累積出一些小小的存款,但基本上這筆錢多半是由紅包錢存下來的,所以我並不把這些錢看成是靠自己能力的錢。

那我大概是到了大一下學期,才開始有固定的家教收入,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才建立起自己的資產。

那這些資產並不多,大概整個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大概存了三四萬吧,結果去年夏天去米日先進國家灑大錢又花掉了大半。雖然中間大概是因為「師生關係融洽」的關係,因而學校送給我兩筆錢來讓我好過一點,但是全部清一清現金資產還是不到10萬。

作為一個平常要自理生活費的學生,戶頭裡面只有這樣的數字其實很合理。我猜我身邊的同學也跟我差不多,沒甚麼本錢可以拿來「配置」一番,驗證自己對景氣的預測能力。

那在投資經驗的部分。在大一升大二,累積出第一個1萬沒多久,我就拿著媽媽的錢去股市亂衝了。當時其實並沒有真的作甚麼,是因為那筆錢早就在裡面,而我只是負責找時間點把股票賣掉出場而已。但是這個小小的經驗,讓我知道我這個人禁不太起市場風險,所以退出市場之後馬上就乖乖開了共同基金戶頭,透過開放式基金來進股市。

而我當時手上根本沒有多少錢阿,沒甚麼本錢可以丟,而且又膽小怕死;所以好不容易存到兩萬塊,就拿來作個自以為的資產分配:50%放定存有基本保障,50%買基金想辦法弄資本利得。所以咧,我早期買的基金,都只有一萬塊。小時候不懂事,還覺得這樣很棒耶:定存50%保本,基金50%試手氣,讚!

很不幸,這樣子搞剛好就會被銀行坑假的,銀行莫名其妙的就撈到一堆錢,我們也莫名其妙的就丟掉一堆錢。我的銀行如果有一個「年度客戶MVP」的話,我想我應該可以毫無對手的連續蟬聯五年才對。他們真的應該要頒一個獎給我,以表彰我這個阿呆對該金融集團的貢獻,同時鼓勵有為者亦若是才對。

為什麼?把手上的錢拆開來作資產分配,在保本的同時追求穩健獲利,不是很合理嗎?為什麼會說這是阿呆的行為?

我之所以是國泰最阿呆的客戶的原因,在於我用手上有50萬的資產配置方式,拿來處理手上只有2萬的狀況。這根本就是小孩玩大車阿。



下一篇文章將會詳細說明,因為共同基金這種產品所針對的銷售對象,根本就不是我們這種手頭上沒有甚麼錢的賤民階級,而是手上有50萬上下的平民階級;因此我們進場買基金,當然會很不划算。而這一切,都跟銀行在賣基金時所搜取的費用息息相關。

我將藉由對基金買賣的四大費用的逐步分析,說明為什麼我這樣子操作,會莫名其妙的被銀行抽一堆錢走。

2007年1月14日

新年新玩具:雙螢幕


2007/01/14,

2006下半年的LCD面板價格真是漂亮到不行(我是說對買家來說啦,對那些持有面版檔股票的人當然就不是了),不敗一塊回家放著,實在枉為台灣人。

問題是錢怎麼花才划算…

敗家方案一:由於我主要使用的作業程式是word,所以我本來是想弄一塊寬螢幕回家,然後把螢幕打直,這樣做word的時候就不用常常捲來捲去,甚是舒適。可是呢,小弟我沒有準備花個8000塊左右去弄一塊版子回家,所以這個方案。

敗家方案二:由於我經常需要開許多檔案作不同的事情,而我的螢幕又是舊舊的15吋,只能用1028*768的顯示,所以我經常需要在許多不同的檔案之間切來切去,這樣甚是火大。於是我想讓桌面變大,而讓桌面變大的最好方法就是:多一個桌面。這就是雙螢幕。然後我就從網路上找到了便宜的15吋二手面版,再加一片有雙輸出的顯示卡,就構成了我今年的新玩具:15吋LCD陽春雙螢幕。

費用:2000台票一塊二手15吋LCD,1900台票一塊技嘉9550顯卡。

這個新玩具可以讓我有兩個桌面,讓我在其中一個視窗開word,另一個視窗上網查資料,這樣我就不用切來切去,相當舒適:

雙螢幕-工作

當然,當你在休息的時候,也可以獲得更完美的滿足感…

雙螢幕-玩樂

所以雙螢幕是工作與玩樂的必備物阿!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樣的升級方式,比買一塊更大的面版便宜許多~



另外,在設定雙螢幕的部分。

由於現在在市場上的顯示卡,都有支援雙螢幕了,所以只要是顯示卡後面有兩個插槽的都可以用。那如果你的顯卡太舊,只有一個插槽,或是你本來是用主機板內建的顯示晶片,你也只需要去市場上面隨便找一塊就可以了。

在軟體更是非常簡單:你只要在桌面上按滑鼠右鍵,然後照下面這張圖,就可以了:

雙螢幕設定

如果你家裡面有閒置的顯示器,也有一個雙插槽的顯示卡,那就趕快把它拿來廢物利用吧!

順便一提,假設說你要買一塊面版來裝雙螢幕,那最好買同一個牌子的版子,不然就得像我一樣,兩塊版子的顏色有些差異,看起來就會有些缺陷。另外,最好把兩個螢幕的解析度都調成一樣,不然要是一個1024*768,一個1280*1024,我想這樣看久了對眼睛應該會不好吧。




不過,這種舉動也是有壞處的…

因為你很快就會覺得只有兩個螢幕,會讓視線不太均衡,因此沒多久之後就會想弄一個「三螢幕」或「五螢幕」來均衡一下視線…




這種multi-monitors,對我們作文書處理的幫助其實不大(做股票的例外),但是在玩樂的幫助卻是極大的(不過這需要一些調校才能作到,而且對顯示卡的需求很大):

ces2005-forza

最後,會往下面這個發展:

zv-commandcenterelite-theme_650x388


祝大家新年愉快~




本文若干照片擷取自digitaltigers

延伸閱讀-->傅瑞德繼續貼:大螢幕好?雙螢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