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
美國紀行之六:殖民或現代化?-(2)
2006/09/01,
這一篇切入的是博物館。因為博物館,尤其是國家級的公立博物館,是該國整體國力與知識的顯現。
美國各地都有自己的博物館,他們博物館的數量很多。公家的有很多、私人自行成立的也不少(例如讓我大為震驚的「摩根圖書博物館」, 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而我這篇要介紹的,是座落於曼哈頓島西側的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這間博物館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早期人類的歷史資料,第二部分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第一部份就是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主要內容,第二部分則是由另外一個子單位來收藏:叫做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Rose Center of Earth and Space)。對一般觀眾來說,這兩個單位根本沒兩樣,反正都嘛是在同一地方、中間又有路可以穿過去、而且又不用再買一次票。但其實他們列屬於不同的單位管轄,並不是同一個機構,但在這裡我還是把他們當成一體。頁首圖片是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正面照,下面這張則是太空中心的正面照:
看博物館,應注意兩方面:第一是博物館內所蒐集的館藏物品的數量與內容;這尤其要注意該博物館對自身國家、與國外的歷史元件的蒐集完整性。第二是博物館對館藏物品的理解範圍與展出能力;在這部份尤其要注意他們如何對歷史元件的組織能力,以及他們是否能夠以小孩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前端研究成果。畢竟,博物館最主要的顧客,就是小朋友、以及他們的爸爸媽媽:
回到博物館的館藏。就國內館藏來說,這些材料意味著他們對自身歷史材料的蒐集程度,而其館藏的組織與展示能力,也就顯現著他們是否已經有夠多的研究成果以及明確的史觀。至於國外的歷史元件數量與質量,則反映著該國國力延伸到國土以外的能力,至於他們的組織能力,當然就是他們對他國歷史的認識程度。
從上述的觀點來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可以確信美國對自身北美洲的歷史,是掌握得非常好的了:無論是從殖民力量進入之後的大開發時代,或是殖民力量進入之前的原住民時代,相關歷史材料的蒐集於整理,都是相當徹底的。「相當徹底」的意思是說,我們在書中讀過的、或是在國家地理頻道裡面看到的東西,通通都可以在博物館理面看到,例如下面這個極有名的玩意兒:
不僅如此,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典藏,並不限於北美,而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的歷史文物都有,而且都很豐富。我之所以說絕大多數,是因為館藏裡面有非洲、亞洲、太平洋各島,但並不包括歐陸的歷史文物(最大的缺憾是西歐)。但是除了歐陸的那幾個區域的資料不足以外,剩下的資料都是非常嚇人的:例如中美洲的馬雅、南美的印加古國,到西班牙力量進入後的重塑;在例如非洲的原始文物,到殖民宗教的改造…。東亞的資料就更不用說了。
儘管這間博物館的館藏數量很嚇人,但他讓我真正震驚的地方,是在於他們的展示技術。我用下面這個東西來舉個例子:
這個小模型是某一個非洲部落的親屬關係模型。這兩張圖是同一個東西,但是從兩個不同角度照出來的結果。
那個最下面的那個綠綠的圓盤,是某一個真實村落的縮小版,裡頭有縮小版本的房屋跟人。然後呢,那個上面一根一根、又有很多顏色的鐵線,就是村落內部、以及村落外部的錯綜複雜的親屬關係。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部族。
你如果眼睛好一點的話,就可以看到模型後面的牆壁,後面有書裡面常看到的親屬結構圖,博物館的人用這個模型,來說明那張親屬圖的意義,用這個超級具體的方式,來說明非洲的社會結構跟親屬結構的關連性。
這玩意兒當然不是他們的新成果,只是科普推廣的一環。然而跟他們的圖書館展覽一樣,台灣在這方面還是差距他們非常遙遠。當然我對台灣的親屬研究並不是很熟悉,但我從來沒有在台灣看到這麼鮮明而簡潔的科普展示方式。
看看別人怎麼教他們的下一代、以及教他們甚麼東西,就可以知道兩個國家的下一代,會有多大的差距。
我上面這還是拿社會人文的成果來舉例,還沒舉出自然科學方面的例子。在自然科學方面,他們在氣候變遷、溫室效應上面的展示,那才是真正驚人。只可惜我拍出來的照片都不成功。我只用一個小例子來說明:
這張圖是博物館裡面,某一個顯現當今全球地震的即時投影片。你可能會想說地震研究?那不是台灣的強項嗎,在這部分我們總不會差人家太遠吧?恩,他們的那個投影片我們是也有啦,可是你有注意到上面的時間嗎?我拍這張照片的時間,大概是2006年八月初,而這個地震是發生在7月中,而且這筆資訊已經進入博物館裡了!你知道這意味著甚麼嗎?這意味著這個博物館update資訊的週期,小於兩個禮拜!
是的,就算在我們的強項上,人家仍然領先我們一截(不過相對來說領先的幅度是小一些)。
我這樣講,大家可能只會覺得這間博物館很好,但不知好到哪裡去。我用一點比較,大家可能就會有點感覺。
兩年前,我藉由某個統戰團體,走訪中國內陸好幾個博物館。由於中國本身有很長的歷史,所以他們本身很容易就可以蒐集到大量的歷史文物(儘管品質不一),又因為他們沒有向外擴張的本領(他們至多就是到中亞而已),所以也甚少有國外的古物;最重要的是,他們沒辦法有系統的呈現與整理,通常就是把東西擺給你看,跟你說我們有很多東西唷,怎麼樣阿?了不起吧(例如西安的兵馬俑遺址)?再不然就是用編年的方式,把古物排一排;至於有系統的組織古物?我想他們大概會說:編年本身就是一種組織的方式阿。
如果講這樣還是太抽象,我想最簡單的感受就是:買門票進去博物館,你會大呼值得或是感到浪費自己的金錢。那大概就是蠻準的感覺了。至於台灣,我對台灣的博物館並不熟悉(羞>///<),不曉得我們的展出水準如何(尤其是在扣除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之後),但是我不認為我們有大幅領先中國的能力。經過這樣比較一下,我想大家大概就可以感覺出來人家到底有多強了。
但在我歌頌該博物館的豐富館藏之後,我們不要忘記,美國是如何蒐集得到這些古物的,更不要忘記這些古物在未來產生的效果。
自然歷史博物館裡的文物,是美國向外擴張而留下的遺跡。他們的擴張,除了讓他們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以外,也讓他們將全世界的古物變成他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而且他們的人民還習以為常的視之為他們生活的常態;他們的下一代,從小就自然而然的認為:「天下就是我家」。這就是第一世界國家,難以被後進國家追趕上的知識資本。
這個發現,如何協助我我重新反省現代化與殖民這個課題呢...
美國博物館裡面化石類的展覽都很豐富,
回覆刪除不過要注意一下,大部分有名的化石都是複製品。
我想是為了大眾教育的關係,所以他們很喜歡把著名化石(就是在較科書上會看到的那些)的複製品放在陳列區。
不過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館藏也不會輸太多就是了,畢竟台灣錢淹腳目的這十幾年以來我們也買了相當多的館藏化石...
有興趣的話可以在我的網路相簿裡面找到 XD
又,美國的狀況比歐陸的博物館好一點:東西大部分是買來的、友情交換來的、討來的,或是複製品。
回覆刪除靠槍砲得到的還是要叫大英博物館第一名。
以曼哈頓上頭那間自然歷史博物館裡面的東西來說(尤其是我有特別留意的東西),我並沒有在那裡頭看到那玩意兒是複製品的聲明。不過我當時並未注意那東西是不是複製品這回事。
回覆刪除美國確實沒有甚麼靠鉛彈得來的紀念品,只有用銀彈打來的,畢竟時代不一樣了。但這只是反映了帝國擴張與入侵的方式改變了而已。
回台灣後就一直想去台中科博館作一下比較,可是一直沒有時間去...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