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8日

「海外工讀」-釋疑篇



2006/01/28,

今天好像是除夕阿,除夕前PO出這篇文章,好像也別有意義。本文原先是私藏文,短時間內不打算公開,想等到日後重寫之後才公開的;但是在某位正妹同學的鼓勵下,我才好意思把這篇觀點還相當不成熟、導致許多批評都不夠精準的文章丟出來,希望大家可以給一些comment。

-----------------------------------------------------


這幾天我跟一些同學詢問一些海外工讀的事情,大家聽完我對海外工讀的陳述,都覺得我大概是瘋了才會做出這種決定。大家不約而同的問我,我去美國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到底想要體驗什麼?

哎呀,不要說別人有點confuse,我自己都相當confuse阿=__=。

大家的質疑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1.)我為什麼要去美國;2.)選擇怎麼樣的切入方式。但我想我得先交代一下我的思索原點,這樣或許會比較清楚一些。


1.思考原點:本土化vs.國際化?

我是念社會科學的。在我看來,社會科學本質上是一門應用科學,而這個應用學門的設立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地社會的現實問題。以我目前的研究來舉例,我的研究就是要加深對台灣社會的經濟不平等的認識,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案。

在我們試圖了解、解決這些課題時,我們採取的分析觀點,解決方案,多是採取西方的作法,而這些作法乃是根植於西方社會的若干傳統。在1980前後,台灣開始有人認為這樣全盤移植的作法並不恰當(主要是心理學跟人類學),因而提出所謂的「行為科學中國化」的研究方針。這個「行為科學中國化」,就是後來各個學門中國化的前身(ex心理學中國化、社會學中國化)。

這個「中國化」的想法,主要是說這些洋鬼子的分析框架背後,有著洋人的知識基礎,而我們這些中國學者、以及中國社會,並沒有這些知識基礎,因而拿西方的分析概念直接拿來使用,會犯下許多前提上的錯誤而不自知。再則,還有一些人主張研究對象必須是台灣、對話群眾應是本地人、使用語言應該是本地語言…。上述「中國化」這個詞彙,在1990左右,開始轉變成為「本土化」一詞。許多重要期刊的名稱也從「中國、華人」,慢慢變成「台灣、本土」(中國社會學刊->台灣社會學刊、華人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但是「本土化」這個理論觀點,一直都有許多的問題,並不是大家就完全直接接受。一來,一直有許多的學者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例如經濟學者就十分提倡「國際化」與之抗衡。二來,他們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每人口中的「本土化」都有很多的異質性。三來,是在核心理論上,大師級的人物提出的抽象理論體系都還沒有辦法落實在實證研究上、不然就是實證研究的結果根本就反駁了大師的抽象理論。

要閱讀這方面的資料,本身的底子要夠厚,我也還沒有完全掌握。而依照我到今天為止閱讀「國際化、本土化」論戰的感受,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對話到最後,已經跟原先為了進一步了解社會、深入分析現象有很大的落差,而逐漸流於地盤爭奪、名聲大小這種學術政治的事情。而「本土化」、「國際化」一詞背後的意義,也逐漸從為了深化對當地社會的理解的企圖,轉變成跟「愛台灣」、「中華民國」一樣的政治號昭,一樣虛幻的口號時,各位應該可以體會我這個相信知識可以改造世界的人,做出這個結論時心中的感觸。

我當然不是說涉及這個爭議的所有人,都如同我說的這般不堪,至少一些前輩他們的言論是非常本於自身研究能力的,但反而是他們研究能力不好的學生輩,反而卻都大聲嚷嚷只怕別人聽不見。

難道我們的「本土化」主張,真的只跟民族主義一樣?難道我們不能回歸從事學術研究的原點:「深化我們對自身社會的理解、指出我們沒有看到的缺失、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從而告訴後人我們可以有一個更好的世界」難道我們不能撇開那些狗屁倒灶的學術政治,回歸我們從事學術研究的原始初衷嗎?

既然我對象牙塔內的學術政治不感興趣,只想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那麼,我自己對「本土化、國際化」的看法是什麼?我又有什麼能力、可以做什麼事情,來超越這些我認為沒有水準的辯論?

以上是我已經想了很久、但一直沒有解決的疑惑,是很抽象的討論。以下是我在進行實際研究的過程中,引爆強烈焦慮的導火線,以及導致我採取這樣的方式前往美國的原因。


2. 解決方式:暑期美帝之行

我的研究陸陸續續一直有些突破。在我往前走的路上,我深切的感覺到,台灣本地的文獻可以給我的支持十分有限、雖然我十分努力的想從我所尊敬的前輩的文章中找出可以往前走的根據,但是不管怎麼樣,我總是不由自主的感覺,洋鬼子做出來的東西,高品質的產物好像就真的多一些,我也常常就不由自主的就覺得,洋鬼子的學問真的就是比我們超前。其實不要說是在學問上是這樣,在台灣,不管哪個層面都是受到美國很大影響的,這不需要多說。

我當然明白想要超越別人的唯一方式,就是要踏在別人肩膀上的道理(這也是我目前對本土化、國際化爭議的看法),只是人家洋鬼子國就真的比我們好嗎?到底要怎麼看待這兩個世界的差異?「他們先進、我們落後」就足以說明我們跟他們的差別嗎?「國情不同」就可以宣稱我們跟他們的不同不需要改進嗎?這麼簡單的二分法真的貼近事實嗎?有沒有一種可以超越這兩種極端二分法的新論述?我可不可以提出一個更清楚指出這兩個社會的、落差不同的看法?做不到這點,我們怎麼提出更精確的指出我們的缺點怎麼提出更好的願景?

因為這個從研究上、以及實踐上跑出來的問題,使得我越來越想去今天台灣社會的殖民母國(美國)一遊,看看人家的社會到底長得什麼鬼樣子。請注意:我不是去玩、去追求一個不同的生活體驗,我去的目的僅只於提昇研究品質。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該觀察哪個層面?社會科學研究的ABC,就是說不同的切入視角就會讓你看到不同的社會層次。第一,因為我最最想要看到的是美帝學術體系的運作,因此最恰當的方式就是去拿美帝的博士學位,退而求其次就是作一年的交換學生,這樣就可以得到我最需要的資訊。但是我不打算一輩子待在學術圈、而清大也沒有碩士班的交換學生方案,因此我只能放棄這個切入方式。

第二,我想看到的第二層次是試圖在不干擾當地人民的條件下,實際且長期的觀察該社會的運作實況。而如果我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唯一的方式就是加入當地社會的實際運作狀況,而且還要在裡面混得夠久。因為這個元素,我才會想要使用「海外工讀」這個既參與、又可以在裡頭待一段時間的折衷方式。


3. 修正方案:美西墮落30天

當然,根據目前收集到關於海外工讀的資料,大概已經讓我放棄工讀這個選項了,主要是在於他們可以提供給我的訊息,是我不太需要的資訊,而且他最少要在美國工作兩個月,而我的論文計畫不允許我耽擱那麼久。目前取而代之的是在特定地域裡面待一段時間,想辦法認識一個街區、一個村落、一條巷子、甚至是一個家庭;再花一些時間泡在一些college裡面,用這種退而求其次的方式來取得我原先想要取得的資料。而我目前的鎖定的是san francisco(因為berkeley在SF,而我對這個學校實在有莫名的好感阿),然後這趟一個月的旅程總預算是5-60000台票。

看看這60000台票加上30天的機會成本,能不能緩和我這方面的焦慮(不過我認為我應該又會提前躲回台灣,畢竟這是我每次自助旅行都會作的事情)。

這筆錢+這個暑假,不可能解決台灣社會科學界的長久爭議,我甚至也不覺得這趟旅程可以解決我個人的疑惑,但我還是得過去一趟。在這點上我沒有選擇。是台灣把我推過去的,不是我自己想擱下論文進度過去摸魚的。


文章論點不清、甚至前後矛盾在所難免。畢竟如果我已經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的話,就不用寫這篇文章了阿。


(頁首圖片是UC Berkeley的塔樓。我曾在水果雄的辦公室裡面,看到類似的照片)

5 則留言:

  1. 你是政研所的?
    我其實很佩服你這樣的想法和實踐。但是也替你擔心,一來一個月不知道能不解決疑惑,二來要以什麼樣的形式比較好呢?如果照你原來想法,能夠打個工,其實是最好。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大部分留學生也沒有真正進入美國社會,理解他們的政治社會。
    可惜你不是來紐約,呵呵

    回覆刪除
  2. 嗨學長~我是政治系畢業的,現在在清大念社會所。不要說學長對我的作法有所質疑,我對我自己都十分質疑阿XD

    坦白說,在沒有人引介、去人家的城市、學校裡面晃一晃;又沒有參加什麼當地的組織、沒有什麼切入的管道,而且時間還只有一個月,光憑這樣就想瞭解人家的世界?!這實在是痴人說夢阿。作得到才有鬼咧。

    不過我想去一趟還是有幫助,只是我目前也不曉得這到底有什麼差別就是了。

    話說回來,其實就我的目的來說,我應該是要去新英格蘭區,而不是陽光的美西阿。唉...表面上我可能會說物價有差阿什麼的,但骨子裡還是我的berkeley情節作的孽阿...Orz

    回覆刪除
  3. PS,
    iron怎麼會發現這個鳥不生蛋的鬼地方阿?!之前因為都沒有什麼人會留言,害我很灰心想要封版了說...=_=

    回覆刪除
  4. 不要封版啦,我都有在看耶~~

    不過老實說,如果你真的那麼想
    得到你正在思考的問題的解答,
    你該出國去唸書。
    我覺得你現在考慮的權宜方案
    對你問題的幫助非常不大,
    你是可以得到一些東西,
    但是我很懷疑會是學術方面的。

    回覆刪除
  5. willy
    嗯,就是要寫出來呀
    不過看到你去美國的目地
    還真是深思熟慮
    哪像我去中國時
    即使聽了很多的想法和建議
    由其一堆亂可怕的事
    但是去了之後很幸運的是
    幾乎都沒有發生耶
    還交了一堆好朋友
    也許也是我沒想太多
    有時到異地該準備的工作準備好
    但放輕鬆去吧
    因為若你限定所有的一切
    尤其思想方面
    你可能會錯過很多有趣的事
    其實我一直覺得
    life is fieldwork
    也許未能真正了解當地
    但是你適著想要融入時
    會有個時間點的...
    +U+U

    我對你沒有什麼質疑
    就去做
    當你去做時
    你花在想的時間就會少了些
    記得有一位買了環遊世界機票的大哥
    之前才結束他的環遊世界夢想
    他告訴我
    當他想去環遊世界時
    就去做了
    即使你獲得不是學術方面的解答
    難道不能去嗎?
    你害怕回來一樣焦慮嗎?
    我相信不會的
    如果有
    因為回來了再告訴我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