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3日

《禿鷹》讀後感


2005/11/02,《禿鷹》讀後感。

夏傳位,2005,《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台北: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壹 銀行襄理之死  
貳 撥開金融整併的迷霧 
參 金融合併的政治學  
肆 沒有預約的生涯轉折 
伍 社會受傷了  
陸 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如果我的碩士論文有這個水準,那就很不錯了。他的章節分佈很精彩,整體論證簡潔有力,證據引用也不俗。值得學習。

第一章用一個很聳動的case帶出他的問題意識:銀行員不是金飯碗嗎?怎麼會去自殺?
第二章用經濟學的文獻來架構起世界金融整併的基本動機:銀行間的購併,只是圖利了少數的銀行經營者,整體的金融環境並沒有因此有效率,過度的寡佔反而傷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第三章用本土的資料論證台灣金融整併的特殊背景與後果:政府試圖藉由提出銀行整併的政策,將經營不善的公營銀行丟給民間銀行處理,結果政策開放之後,民間銀行搶著收購體質良好的公營銀行(世華、北銀),體質不好的公營銀行卻沒人收購,到頭來金融整併的政策,只圖利了民間企業(國泰、富邦),而政府卻吃下了整併的成本。另外民間企業(例如國泰)收購了公營銀行(例如世華)之後,他們快速的將原有公營的員工淘汰出體系,只留下原本的通路(例如在台北的開店數)與資源(例如股本),到頭來整個公營銀行整個被淘空,而且原先消費者的權益也到大受損傷(例如小鄉村的分行就關起來了)。換言之,作者試圖告訴我們:金融整併後,利益增加的只有那些民間大企業,剩下的所有人都吃下了他們賺錢後的成本。
第四章談整併後,銀行員工的下場。銀行員過往有其專業道德素養,在社會上過往擁有著高收入高地位然而在整併之後,過往的專業素養不被尊重、甚至被視為罪行惡狀,因此留在銀行圈,讓堅持其專業道德的公營銀行員十分不能苟同;但是過往的高社會地位的印象,也讓他們沒有轉行的機會。因此在工銀銀行員的人生中,遭逢了痛苦而「沒有預約的生涯轉折」。整併不是他們決定的,但後果卻是由他們來承擔。
第五章談銀行性質轉變後,社會所付出的集體成本。銀行(尤其是公營銀行)在過往肩負著幫助企業成長、協助中老年人的金融放款工作,這些工作不一定是利益取向,而有社會服務的性質在其中(例如換零錢),但是在私人銀行大舉整併的今日,這些服務通通都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性質完全相反(不僅不幫助別人,還要害別人)的消費信貸,例如現金卡。作者認為,在銀行的社會職能改變後,「社會受傷了」。社會必須為銀行角色的改變而付出代價。
第六章談的是銀行員能不能夠影響整併的決策,。作者用好幾個不同的case,說明銀行員聯合起來後,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股立即將面臨這個狀況的銀行員工,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要勇於爭取自己的利益。而「附錄」,也就是「如何動手做」的行動綱領。

這書結構嚴謹,但讀來順暢無比,完全沒有學術論文的死板。我的學術論文當然不可能跟他一樣,但若日後需要寫類似的東西,這本書是很好的參考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