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過陳芳明這個名字,是升大一的那個暑假,在誠品裡面看到《殖民地台灣》這本書。那本書似乎是拿到聯合報的獎,大概是因為書名再加上那個獎的加持,所以我就呆呆的把書抱回家了。那個時候讀這本書說真是有看沒有懂,只陸陸續續看到了幾個很奇怪的名詞(例如台共、蘇新、謝雪紅...)。那個時候只知道,陳芳明講的東西跟我從教科書上面讀到的差很多,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明確感受到這兩個史觀的明顯差異。後來台大社會系系學會曾經邀請藍博洲來台大演講,那個時候似乎是放一部電影,然後他來與談。印象中出席的人很少很少。也不記得其中過程了,只記得當時腦中一直想把他跟陳芳明作比較,但比不出個所以然,所以到後來我有很長的時間搞不清楚兩個人有什麼不同,而且還搞混了一陣子。
後來在2004立委選舉時,藍博洲跟南方碩他們籌組了一個名為民主開放、實為泛藍外圍團體的政治團體。那個時候,只是不能理解這個作台灣史的傢伙怎麼會是個統派,並沒有深入追索他的相關事蹟,所以也一直沒有搞清楚原來選舉的藍博洲跟寫殖民地台灣的陳芳明是不同人。
直到研二上,上了姚人多的日據時代,零零碎碎的聽到姚人多提到陳芳明這個名字,這個時候只是模模糊糊的想到五年前的那本《殖民地台灣》,但其實也是完全沒有任何長進。有了這個覺醒後,我才開始初步的搜尋陳芳明的蹤跡。在圖書館中看到陳芳明出的一系列散文集,不看不知道,一看驚為天人。他每一本書的序言,都交代了他的思索歷程。尤其是《夢中地圖》,更是清楚交代了他從一個中國史的歷史研究者,如何轉變為一個專攻台灣史的左翼政治運動者。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他思想的轉變,也可以從內文,看到1970-80,那個傅大為沒有趕上、張系國又不願多說的美國留學圈,其中的恩怨情愁。我這邊不打算討論陳的研究品質,儘管我對他的《謝雪紅評傳》是有些不滿的地方,但是我並未瞭解這本將近八百頁的書,在整體台灣歷史研究的知識版圖中的位置,因此在沒有瞭解前因後果的關係下,貿然的評價是不公平也沒有意義的。無論如何,陳芳明這個人是很值得好好拿來研究:他的人格特質、政治選擇,或許已經不是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夠效法、複製的,但至少他是一面照妖鏡,可以反過來讓我看到自己的醜陋。
陳芳明之所以會研究謝雪紅,我想某種程度上他也是在追尋自己在政治上與知識上的原鄉。透過自己的研究,增加大眾對過往歷史的認識,同時提昇自我的人格,這是陳芳明追尋謝雪紅的斷卷殘篇所得到的成果。那我呢?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我帶給了台灣社會什麼?作為一個渺小的、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我又可以從研究中得到什麼?無論如何,作為一個左派傳統下的台灣研究者,我有必要瞭解自己背後的歷史傳統,而謝雪紅的身影、陳芳明的筆跡,是我必須低迴思索的事情。
在「光復節」的日子閱讀陳芳明的文章、寫下這個筆記,其中更有深意阿。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左派傳統下的台灣研究者,我有必要瞭解自己背後的歷史傳統,而謝雪紅的身影、陳芳明的筆跡,是我必須低迴思索的事情。」
回覆刪除好個低迴思索啊!
回首來時路,才知前方去路。
靠邀,我剛剛忘記留名字了,
回覆刪除我是楊平。
來你這邊逛大街~~
歐, I see~
回覆刪除welcome~